《傷寒恆論》~ 傷寒恆論卷二 (15)
傷寒恆論卷二 (15)
1. 傷寒恆論卷二
鄭氏提出方中芩連,似覺不當,應用時宜詳加審察,示人以慎重之意。
半夏瀉心湯方(校補)
半夏半升(洗)黃芩、乾薑、人參、甘草(炙)各三兩、黃連一兩,大棗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鬥,煮取六升,去渣,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須大陷胸湯者,方用前第二法。原注云:「一方用半夏一升」
【方解及其應用範圍】
柯韻伯云:「即小柴胡湯去柴胡加黃連乾薑也。不往來寒熱,是無半表證,故不用柴胡,痞因寒熱之氣互結而成,用黃連乾薑之大寒大熱者,為之兩解也。」但下後中虛,所以用參草大棗以補正。近代推廣應用治療胃腸道疾病,如急慢性胃腸炎、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臟寒腸熱之泄瀉等,都有一定療效。
三十二、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即大黃黃連瀉心湯。),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煩燥)〔燥煩〕(即口燥心煩),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原文156
【鄭論】,痞由誤下而致,服瀉心湯而不解,又復見(煩燥)〔燥煩〕口渴,小便不利,原文以五苓散主之,可見初非下症,實太陽之症。因下而引入太陽之腑也。可見醫家不可妄下,總要斟酌妥貼為妙。
【闡釋】,痞由誤下而成,本條痞證是水飲內停,津液不行所致,故有渴而口燥心煩,小便不利等。如鄭氏所說:「實太陽之症,因誤下而引入太陽之腑,」故五苓散為對症之良方。
三十三、傷寒服(瀉)〔湯〕藥,下利不止,心下痞鞭,服瀉心湯已,(後)〔復〕以他藥下之,利不止,醫以理中與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說明理中湯的作用是調理中焦脾胃。),此利在下焦(是指病在下部。),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復(利)不止者,當利其小便。原文159
【鄭論】,據所稱傷寒,服(瀉)〔湯〕藥下利不止,而至心下痞,明是下傷胸中之陽,遂使濁陰僭居高位而成痞,雖服瀉心湯而病未解,又復下之,一誤再誤,所失愈多,醫㈠〔以〕理中湯治之,下利益甚。
非下利甚之可怪,實由中州轉運,而積陰下泄,雖泄甚一時,而收功已在旦夕,昧者不察,以為病在下焦,非理中可了,又復以赤石脂禹餘糧湯治之,仍不效,而曰當利小便,不知下利,有小便尚利者,有小便不利者,不利者可利,而小便利者決不可利。以余所見,全是誤下所致,理中是不易良法,理中內加桂、芩、砂、半是絕妙法,原文所論之方,皆在似是而非之例,學者詳細辨之。
【闡釋】,本條指出,下後再次誤下,有各種不同病情,應根據辯證論治的精神來處方治療。如下後痞鞕下利,而胃脘部痞鞭偏甚的,宜用瀉心湯;如中焦虛寒的,宜用理中湯。如下利不止,下虛滑脫的,可用赤石脂禹餘糧湯;如屬清濁不分,小便不利的,可用五苓散,小便一利,便可減少大便中水分,有利於下利不止的治療。鄭氏認為全是誤下所致,理中是不易良法,理中內加桂、苓、砂、半是絕妙法,亦可遵從。
白話文:
傷寒恆論卷二
鄭氏認為方中黃芩、黃連用量似乎不妥,使用時需仔細斟酌,提醒人們用藥需謹慎。
半夏瀉心湯方(校正後)
半夏半升(洗淨),黃芩、乾薑、人參、炙甘草各三兩,黃連一兩,大棗十二枚(掰開)
將以上七味藥材,加水一鬥,煎煮至六升,去渣,再煎煮至三升,溫服一升,一日三次。若需服用大陷胸湯,則可參考此方第二種煎煮方法。原文註記:「另一方使用半夏一升」。
【方解及其應用範圍】
柯韻伯說:「此方相當於小柴胡湯去柴胡,再加入黃連、乾薑。因患者沒有寒熱往來症狀,表示沒有表證,所以不用柴胡。痞症是因寒熱之氣互相交結而成,用黃連、乾薑這兩種寒熱之藥,可以雙向調節。 」但服用後可能導致中焦虛弱,所以用人參、甘草、大棗來補益正氣。現代常用于治療胃腸道疾病,例如急慢性胃腸炎、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寒邪犯胃腸導致的腹瀉等,都有一定的療效。
三十二、服用瀉藥後,心下痞滿,服用瀉心湯(即大黃黃連瀉心湯)後,痞滿仍不解,患者口乾舌燥,小便不利者,可用五苓散治療。
【鄭氏評論】,痞症是由於誤服瀉藥所導致。服用瀉心湯後症狀未解,又出現口乾舌燥、小便不利,原文建議用五苓散治療,可見最初並非下焦症狀,而是太陽經病症。誤下瀉藥導致病邪侵入太陽經腑。由此可見,醫生不可妄下瀉藥,必須仔細斟酌,妥善處理。
【闡釋】,痞症因誤下瀉藥而成,此條所述的痞症是水液停滯、津液運行不暢所致,所以出現口乾舌燥、小便不利等症狀。正如鄭氏所說:「這是太陽經病症,因誤下瀉藥而導致病邪侵入太陽經腑。」因此,五苓散是對症的良方。
三十三、傷寒患者服用瀉藥後,腹瀉不止,心下痞滿,服用瀉心湯後,又服用其他瀉藥,腹瀉仍不止,醫生用理中湯治療,腹瀉明顯好轉。理中湯的作用是調理中焦脾胃,而此腹瀉在下焦(指病在下部),可用赤石脂禹餘糧湯治療。如果腹瀉仍然不止,則應利其小便。
【鄭氏評論】,根據記載,傷寒患者服用瀉藥後腹瀉不止,且出現心下痞滿,說明瀉藥傷及胸中陽氣,導致濁陰之氣上升而形成痞滿。雖然服用瀉心湯,但病情未解,又再次服用瀉藥,錯誤迭出,病情更加嚴重。醫生用理中湯治療,腹瀉好轉。
腹瀉嚴重並非奇怪,而是因為中焦運化失常,陰寒之氣下泄,雖然一時泄瀉嚴重,但療效將很快顯現。不明就裡的人誤以為病在下焦,認為理中湯無效,又用赤石脂禹餘糧湯治療,仍然無效,還說應該利小便。殊不知,腹瀉伴隨小便通暢者有之,伴隨小便不利者亦有之。小便不利者可以利小便,但小便已通暢者絕對不可再利小便。依我的見解,這些都是因為誤下瀉藥所致,理中湯是很好的方法,在理中湯中加入桂枝、黃芩、砂仁、半夏更是絕妙之法。原文所論述的藥方,大多似是而非,學習者應仔細辨別。
【闡釋】,本條指出,瀉下後再次誤用瀉藥,會出現各種不同的病情,應根據辨證論治的精神來處方治療。例如瀉下後出現痞滿、腹瀉,且胃脘部痞滿症狀較為嚴重者,宜用瀉心湯;如果中焦虛寒,宜用理中湯;如果腹瀉不止,下焦虛寒滑脫,可用赤石脂禹餘糧湯;如果屬清濁不分,小便不利,可用五苓散,小便通暢後,就能減少大便中的水分,有利於腹瀉不止的治療。鄭氏認為這些都是誤下瀉藥所致,理中湯是很好的方法,在理中湯中加入桂枝、茯苓、砂仁、半夏是絕妙之法,也可以參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