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恆論》~ 傷寒恆論卷二 (16)

回本書目錄

傷寒恆論卷二 (16)

1. 傷寒恆論卷二

赤石脂禹餘糧方(校補)

赤石脂一斤(碎),太一禹餘糧一斤〔碎)

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渣,分溫三服。

【方解及其應用範圍】

柯韻伯云:「大腸之不固,仍責在胃,關門之不緊,仍責在脾,此二味皆土之精氣所結,能實胃而澀腸,凡下焦虛脫者,以二物為末,參湯調服,最效」。此方亦可用於大腸咳嗽,咳則遺矢。李東垣謂:「固澀止咳」。

三十四、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中痞鞭,嘔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湯主之。原文165

【鄭論】,按傷寒發熱,有風傷衛之發熱,寒傷營之發熱。出汗,有風傷衛之出汗,有陽明熱甚之出汗,有少陰亡陽症之出汗。而此只云:發熱汗出不解,是用桂枝解表之劑而出汗不解乎?是用麻黃解表而發熱汗出不解乎?此中全無實據。言陽越於外發熱也可,言汗出亡陽也可。

又云:心中痞鞭,嘔吐下利,全是太陰病情,則於太陽症不合,至於大柴胡湯,則更屬不合也,學者盍察之。

【闡釋】,此條鄭氏提出種種疑問,以及心中痞鞭,嘔吐下利,證屬太陰,皆值得學者辨證時深思,大柴胡湯為和表清裏之劑,與病症不合,不可用矣。舒馳遠更說:「大柴胡湯不可用,仲景必無此法」。方見「過經不解」一條。

三十五、傷寒發汗,若吐若下,解後,(謂大邪已散去。),心下痞〔鞭〕,噫氣(即飽食息也。俗曰打飽呃。)不除者,旋覆代赭石湯主之。原文161

【鄭論】,按傷寒病,至用汗、吐、下三法,外病已解,而見心下痞,噫氣不除者,由或汗、或吐、或下,傷及胸中之陽,以致濁陰上干,逆於心下,阻其升降之氣機而為噫。原文以旋覆代赭石湯主之,實屬至當之法。

【闡釋】,本條為傷寒大邪解後,虛氣作痞的治法。鄭氏釋「噫氣不除者,傷及胸中之陽,以致濁陰上干,逆於心下,阻其升降之氣機而為噫」。實屬至當,主以旋覆代赭石湯,為確切不易之方矣。

旋覆代赭石湯方(校補)

旋覆花三兩,人參二兩,生薑五兩,代赭一兩,甘草三兩(炙),半夏半升(洗),大棗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鬥,煮取六升,去渣,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曰三服。

【方解及其應用範圍】

本方以人參、甘草養正補虛,薑、棗和脾養胃,半夏以蠲飲降濁,更以代赭石之重,使之斂浮鎮逆,旋覆花之辛,用以宣氣滌飲。濁降則痞鞕可消,清升則噫氣可除。現多用於慢性胃腸病,胃氣上逆,眩暈嘔吐,胸痞,痰多而黏,食不下,大便秘結,噎膈反胃等。

三十六、病脅下素有痞,連在臍旁,痛引少腹,入陰筋(指睾丸而言,此指陰莖縮入。)者,此名臟結(臟氣結塞不通的意思。),死。臟結無陽症(指發熱、頭痛、身疼、口渴等陽性證狀。),不往來寒熱,其人反靜,(則)舌上苔滑者,(而)不可攻也。原文167、130

白話文:

赤石脂禹餘糧方
赤石脂一斤(搗碎),太一禹餘糧一斤(搗碎)。
將以上兩味藥,加水六升,煮至兩升,去除藥渣,分三次溫服。

方解及應用範圍
柯韻伯說:“大腸不固,責在於胃;關門不緊,責在於脾。此二味皆土之精氣所結,能充實胃氣而收斂腸道。凡是下焦虛脫者,可將二物研末,用人參湯調服,效果最佳。”此外,此方亦可用於大腸咳嗽,咳嗽時伴有便溏。李東垣認為:“固澀止咳。”

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中痞滿硬結,嘔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湯主之。
鄭氏按:傷寒發熱,有因風傷衛之發熱,有因寒傷營之發熱。出汗,有因風傷衛之出汗,有因陽明熱盛之出汗,亦有少陰亡陽證之出汗。此處僅言“發熱汗出不解”,究竟是用桂枝解表後汗出不解?還是用麻黃解表而發熱汗出不解?缺乏明確依據。可理解為陽氣浮越於外而發熱,亦可理解為汗出亡陽。

此外,“心中痞滿硬結,嘔吐下利”皆為太陰病症狀,與太陽證不符,至於用大柴胡湯,則更為不妥。學者應審慎辨別。

傷寒發汗,或吐或下,病解之後,心下痞硬,噯氣不除者,旋覆代赭石湯主之。
鄭氏按:傷寒病經發汗、吐、下三法治療後,外邪雖解,但見心下痞硬、噯氣不除,是因汗、吐、下法損傷胸中陽氣,致使濁陰上逆,阻滯氣機升降而成噯氣。原文以旋覆代赭石湯主治,實為恰當之法。

旋覆代赭石湯方
旋覆花三兩,人參二兩,生薑五兩,代赭石一兩,甘草三兩(炙),半夏半升(洗),大棗十二枚(擘)。
上七味,加水一斗,煮至六升,去渣,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每日三次。

方解及應用範圍
本方可借人參、甘草補虛,生薑、大棗調和脾胃,半夏祛飲降濁,代赭石重鎮降逆,旋覆花辛散化痰。濁降則痞硬可消,氣機順暢則噯氣可除。現多用於慢性胃腸病、胃氣上逆、眩暈嘔吐、胸痞痰黏、食不下、便秘、噎膈反胃等症。

病脅下素有痞塊,連及臍旁,痛引少腹,牽涉陰部者,名為臟結,屬死證。
臟結無陽證(如發熱、頭痛、口渴等),亦無寒熱往來,患者反而安靜,舌苔滑潤者,不可攻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