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恆論》~ 傷寒恆論卷二 (17)

回本書目錄

傷寒恆論卷二 (17)

1. 傷寒恆論卷二

【鄭論】,兩脅屬肝地面,素有痞連在臍旁,是陰寒久聚於厥陰而未解,陰邪甚則痛直入陰筋,故決其死。而曰臟結者,肝為陰臟故也。無陽症,不往來寒熱,其人安靜,舌滑苔,則是陰症之實據,言不可攻,是教人不可妄用藥以攻其結也。

【闡釋】,此條《傷寒論》原書分作兩條:「病脅下素有痞,……此名臟結,死」。為第一節,此言臟結的痞屬極危候。痞症之結深結久,惟陰無陽,陰氣過極,陽氣竭絕,故死。第二節為「臟結無陽症……不可攻也。」繼續說明臟結證的屬性,是純陰無陽,雖有如結胸的鞕滿證狀,慎不可攻,若誤攻之,則犯虛虛之戒。此條有論無方,前節言死,後節言不可攻。

筆者認為可用大劑四逆湯、白通湯以回陽,或當於十百中挽救一二,亦是盡治病之道而已。

三十七、問曰:病有結胸(證候名,主要證狀是心下鞕痛(胃脘部)。),有(結臟)〔臟結〕(證候名,主要證狀是心下鞕痛(胃脘部)。),其狀何如?答曰:按(則病)〔之痛〕,寸脈浮,關脈沉,名曰結胸也。何為(結臟)〔臟結〕?答曰:如結胸狀,飲食如故,時時下利,寸脈浮,關脈小、細、沉、緊,名日臟結,舌上白苔滑者,難治。原文128、129

【鄭論】,按結胸、臟結兩症,答曰寸浮、關沉緊;寸浮、關細沉緊,皆非確論。若寸浮、關沉而不結胸;寸浮、關細沉緊而不臟結,則又當何說?以余鄙見,當時胸高突起,結於胸之上部者,可名結胸。如物盤狀,結於少腹兩側,或在臍旁,可名臟結。然後以脈象參之,庶為近理。若僅以脈象而論,恐未必盡如是說也,學者須知。

【闡釋】,本條《傷寒論》原書分為兩條。「問曰……名曰結胸也」為一條;「何為臟結……難治」又為一條。鄭氏說:不能只憑脈辨結胸與臟結,而應結合證狀參之。如胸高突起,結於胸之上部者可名結胸;如物盤狀,結於少腹兩側,或在臍旁,可名臟結。必這樣辨結胸與臟結,方為恰當。亦即對證候的診斷,四診缺一不可。

三十八、傷寒六七日,結胸熱實(是說結胸證屬熱屬實,與寒實結胸相對而言。),脈沉〔而〕緊,心下痛,按之石鞕者,大陷胸湯主之。原文135

【鄭論】,此條明言熱邪盤聚胸中,以致心下痛,按之如石鞕,故取大陷胸湯以治之,急欲逐去熱邪之意也。前太陽上篇三十七條內云:脈浮者必結胸,此何不見脈浮也?脈沉緊者,必欲嘔,此何不見嘔也?總之,專以脈定病,決乎〔不〕可,況氣機變化莫測,焉能以二十八脈象,以定億萬病象乎?學者切不可為脈所囿,則得矣。

白話文:

【鄭論】
兩側脅部屬於肝經的區域,如果長期有硬塊(痞塊)連接到肚臍旁,表示陰寒之氣長期積聚在肝經(厥陰)而未消散。陰寒邪氣嚴重時,疼痛會直接延伸到陰部筋脈,因此可判斷為不治之症。所謂「臟結」,是因為肝臟屬於陰性之臟的緣故。無陽性症狀、沒有往來寒熱、患者表現安靜、舌苔滑膩,這些都是陰症的確切證據。說明不可強行攻治,是提醒醫者不可隨意用藥攻伐結塊。

【闡釋】
此條文中,《傷寒論》原本分為兩部分:

  1. 第一段:「病脅下素有痞……此名臟結,死。」主要描述臟結的痞塊屬於極危重的病候,陰寒凝結深且久,純陰無陽,陰氣過盛導致陽氣耗竭,故判定為死證。
  2. 第二段:「臟結無陽症……不可攻也。」進一步說明臟結屬純陰無陽,雖有類似結胸的硬滿症狀,但不可用攻下法,否則會加重虛損。
    本條並未附方劑,前段論死證,後段論不可攻治。

個人認為,可嘗試以大量四逆湯、白通湯回陽救逆,或能輓救十分之一二的病例,但終究只是盡力而為。

三十七、問:病有結胸(證候名,主要症狀為胃脘部硬痛)與臟結(證候名,症狀類似結胸),如何區分?
答:按壓疼痛,寸脈浮、關脈沈,稱為結胸。何謂臟結?答:症狀類似結胸,但飲食正常,時常腹瀉,寸脈浮、關脈細小沈緊,稱為臟結。若舌苔白滑,則難治。

【鄭論】
結胸與臟結兩證,原文以寸浮、關沈緊或細沈緊來區分,未必完全準確。例如,寸浮關沈未必是結胸,寸浮關細沈緊未必是臟結。依個人見解,若胸部高凸、結塊位於胸腔上部,可稱結胸;若形如盤狀硬塊位於小腹兩側或臍旁,則屬臟結。再結合脈象判斷,較為合理。單憑脈象難以定論,學者應注意。

【闡釋】
此條《傷寒論》分為兩段:「問曰……名曰結胸也」與「何為臟結……難治」。鄭氏強調不可僅憑脈象診斷,應結合症狀。例如胸上部突起為結胸,小腹或臍旁硬塊為臟結,如此方能準確辨別。診斷必須四診合參,不可偏廢。

三十八、傷寒六七日,結胸屬熱實證,脈沈緊,胃脘疼痛,按壓如石硬,以大陷胸湯主治。

【鄭論】
此條明確指出熱邪聚積胸中,導致胃脘痛、按之堅硬如石,故用大陷胸湯急攻熱邪。然而,前文太陽篇三十七條提過「脈浮者必結胸」,此處為何不見脈浮?又說「脈沈緊者必欲嘔」,此處為何無嘔吐?總之,單憑脈象斷病絕不可靠。氣機變化萬千,豈能以二十八種脈象概括無數病症?學者切勿被脈學束縛,方能通達醫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