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恆論》~ 傷寒恆論卷二 (17)
傷寒恆論卷二 (17)
1. 傷寒恆論卷二
【鄭論】,兩脅屬肝地面,素有痞連在臍旁,是陰寒久聚於厥陰而未解,陰邪甚則痛直入陰筋,故決其死。而曰臟結者,肝為陰臟故也。無陽症,不往來寒熱,其人安靜,舌滑苔,則是陰症之實據,言不可攻,是教人不可妄用藥以攻其結也。
【闡釋】,此條《傷寒論》原書分作兩條:「病脅下素有痞,……此名臟結,死」。為第一節,此言臟結的痞屬極危候。痞症之結深結久,惟陰無陽,陰氣過極,陽氣竭絕,故死。第二節為「臟結無陽症……不可攻也。」繼續說明臟結證的屬性,是純陰無陽,雖有如結胸的鞕滿證狀,慎不可攻,若誤攻之,則犯虛虛之戒。此條有論無方,前節言死,後節言不可攻。
筆者認為可用大劑四逆湯、白通湯以回陽,或當於十百中挽救一二,亦是盡治病之道而已。
三十七、問曰:病有結胸(證候名,主要證狀是心下鞕痛(胃脘部)。),有(結臟)〔臟結〕(證候名,主要證狀是心下鞕痛(胃脘部)。),其狀何如?答曰:按(則病)〔之痛〕,寸脈浮,關脈沉,名曰結胸也。何為(結臟)〔臟結〕?答曰:如結胸狀,飲食如故,時時下利,寸脈浮,關脈小、細、沉、緊,名日臟結,舌上白苔滑者,難治。原文128、129
【鄭論】,按結胸、臟結兩症,答曰寸浮、關沉緊;寸浮、關細沉緊,皆非確論。若寸浮、關沉而不結胸;寸浮、關細沉緊而不臟結,則又當何說?以余鄙見,當時胸高突起,結於胸之上部者,可名結胸。如物盤狀,結於少腹兩側,或在臍旁,可名臟結。然後以脈象參之,庶為近理。若僅以脈象而論,恐未必盡如是說也,學者須知。
【闡釋】,本條《傷寒論》原書分為兩條。「問曰……名曰結胸也」為一條;「何為臟結……難治」又為一條。鄭氏說:不能只憑脈辨結胸與臟結,而應結合證狀參之。如胸高突起,結於胸之上部者可名結胸;如物盤狀,結於少腹兩側,或在臍旁,可名臟結。必這樣辨結胸與臟結,方為恰當。亦即對證候的診斷,四診缺一不可。
三十八、傷寒六七日,結胸熱實(是說結胸證屬熱屬實,與寒實結胸相對而言。),脈沉〔而〕緊,心下痛,按之石鞕者,大陷胸湯主之。原文135
【鄭論】,此條明言熱邪盤聚胸中,以致心下痛,按之如石鞕,故取大陷胸湯以治之,急欲逐去熱邪之意也。前太陽上篇三十七條內云:脈浮者必結胸,此何不見脈浮也?脈沉緊者,必欲嘔,此何不見嘔也?總之,專以脈定病,決乎〔不〕可,況氣機變化莫測,焉能以二十八脈象,以定億萬病象乎?學者切不可為脈所囿,則得矣。
白話文:
傷寒恆論卷二
鄭氏論述:兩脅疼痛與肝臟相關,若本來就有痞塊連接到肚臍旁,這是陰寒之邪長期積聚在厥陰經而未解除,陰邪嚴重時疼痛會直達陰部筋脈,因此會致死。所謂「臟結」,是因為肝屬陰臟。若無陽證,沒有寒熱往來,患者安靜,舌苔滑潤,這就是陰證實證的依據,說明不可攻治,意思是告誡人們不可胡亂用藥攻破痞塊。
闡釋:此條《傷寒論》原文分作兩段:「病脅下素有痞……此名臟結,死」說明臟結的痞塊屬於極危徵兆。痞塊深入且久已存在,只有陰而無陽,陰氣極盛,陽氣衰竭,所以會死亡。「臟結無陽症……不可攻也」則進一步說明臟結證的特性,是純陰無陽,雖然有如結胸的脹滿症狀,但仍要謹慎,不可攻治,若錯誤攻治,則違反了虛虛之戒。此條有論述卻無藥方,前段說會死亡,後段說不可攻治。
筆者認為可以使用大劑量的四逆湯、白通湯回陽救逆,或許能在百病之中挽救一、二例,這也是盡力治療疾病的方法而已。
問曰:患有結胸,有臟結,其症狀如何?答曰:按壓則疼痛,寸脈浮,關脈沉,稱為結胸。何謂臟結?答曰:症狀如結胸,飲食如常,經常腹瀉,寸脈浮,關脈細小、沉緊,稱為臟結,舌苔白滑者,難治。
鄭氏論述:關於結胸、臟結兩症,回答說寸脈浮、關脈沉緊;寸脈浮、關脈細小沉緊,這並非絕對正確的說法。如果寸脈浮、關脈沉而不屬於結胸;寸脈浮、關脈細小沉緊而不屬於臟結,那又該如何解釋?依我愚見,胸部高高隆起,結塊在胸部上方的,可以稱為結胸;如果像盤狀物一樣,結塊在少腹兩側或肚臍旁,可以稱為臟結。然後再參考脈象,這樣比較合理。如果僅憑脈象論斷,恐怕未必完全正確,學習者必須知道這點。
闡釋:本條《傷寒論》原文分為兩段。「問曰……名曰結胸也」一段;「何為臟結……難治」一段。鄭氏認為,不能只根據脈象來判斷結胸和臟結,而應該結合症狀一起判斷。例如胸部高高隆起,結塊在胸部上方的,可以稱為結胸;像盤狀物一樣,結塊在少腹兩側或肚臍旁,可以稱為臟結。只有這樣辨別結胸和臟結,才比較恰當。也就是說,在證候的診斷上,四診合參缺一不可。
傷寒病發六七日,結胸熱實,脈沉緊,心下疼痛,按壓如石塊般堅硬,用大陷胸湯治療。
鄭氏論述:此條明確說明熱邪聚集在胸中,導致心下疼痛,按壓如石塊般堅硬,所以用大陷胸湯治療,目的是迅速驅除熱邪。先前太陽病篇三十七條說:脈浮者必是結胸,這裡為何不見脈浮?脈沉緊者,必欲嘔吐,這裡為何不見嘔吐?總而言之,單憑脈象來確定疾病,絕對不可靠,況且氣機變化莫測,怎麼可能用二十八種脈象來確定億萬種疾病呢?學習者絕對不可被脈象所局限,這樣才能有所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