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恆論》~ 傷寒恆論卷二 (14)
傷寒恆論卷二 (14)
1. 傷寒恆論卷二
大黃二兩,黃連一兩
上二味,以麻沸湯(即沸水)二升漬之(用沸水泡藥,而不用煎熬。),須臾絞去滓,分溫再服。
附子瀉心湯方(校補)
大黃二兩,黃連一兩,黃芩一兩,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別煮取汁)
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滓,內附子汁,分溫再服。
【方解及其應用範圍】
大黃黃連瀉心湯為瀉火泄熱之劑。大黃苦寒,急瀉上炎之火;黃連瀉中焦邪火,清熱消痞。二藥僅用沸湯漬泡,取汁飲服,重在清中焦之熱邪而不主瀉下。故凡不惡寒,但惡熱,心下痞悶不舒,按之膨滿而微有抵抗,自覺煩熱,熱氣上衝,頭痛,面赤等,都可治之。《金匱》用治「心氣不足,吐血、衄血。
」此氣盛火旺,逼血妄行也。近人推廣治療炎性的胃腸病,和一般突發的充血性疾病,如高血壓等,更廣泛用於熱盛之吐血,療效可靠。附子瀉心湯即上方加黃芩、附子,為寒熱並用,溫清兼施,正邪兩顧之和劑。三黃泄熱消痞,僅用沸水漬泡取汁,附子久煮,取濃汁。合和與服,取寒熱異其氣,生熟異其性藥雖同行,而功則各奏。
故凡證屬實熱而體屬陽虛之胃病或吐血鼻衄等病,都可適用。
三十一、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即承氣之類,非有別藥也。)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兼之)〔蒸蒸而振〕(蒸蒸,身熱汗欲出之狀也;振者,振振然動搖之貌,即寒戰也。),卻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鞭〔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可也)。但滿而不(病)〔痛者〕,此為痞,柴胡湯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原文149
【鄭論】,按柴胡湯症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症仍在者,是下之而邪未深入,尚在少陽,故不為逆,若下之而轉變別症,少陽症全無者,則是下之過,咎無可辭。若心下滿而鞕,雖名結胸,究竟務要察其虛實,果係有邪熱結於心下者,可與大陷胸湯。若係下之失宜,而陰寒水濕上逆而作者,猶宜溫中降逆,化氣行水方是。
所云滿而不(病)〔痛〕則為痞,原非柴胡湯所宜。原文以半夏瀉心湯,確乎有理,至於方中芩連,似覺不當,學者察之。
【闡釋】,此條乃柴胡湯證具,誤下後的三種病變。其一是雖誤下而證未變,所以仍用原方治療。其二是病轉結胸的證治,又有兩種情況,果係有邪熱結於心下者,可與大陷胸湯;若陰寒水濕上逆而作者,則宜溫中降逆,化氣行水,可用附子理中湯加肉桂、砂仁、半夏、茯苓治之。其三是轉痞滿的證治,亦即是心下滿而不痛的痞證,則宜用半夏瀉心湯治療。
白話文:
《傷寒恆論卷二》:
大黃黃連瀉心湯方
大黃二兩,黃連一兩
將以上兩味藥,用兩升沸水浸泡(不需煎煮),片刻後濾去藥渣,分兩次溫服。
附子瀉心湯方(校補)
大黃二兩,黃連一兩,黃芩一兩,附子一枚(炮製後去皮切開,單獨煎煮取汁)
將前四味藥中切碎三味,用兩升沸水浸泡,片刻後濾去藥渣,加入附子汁,分兩次溫服。
方解及適用範圍
大黃黃連瀉心湯為瀉火清熱之劑。大黃苦寒,能迅速瀉上炎之火;黃連瀉中焦邪火,清熱消痞。兩藥僅用沸水浸泡取汁服用,重在清中焦熱邪而不主瀉下。適用於不惡寒但惡熱、心下痞悶按壓微硬、自覺煩熱、熱氣上衝、頭痛面赤等症狀。《金匱》中用於治療“心氣不足,吐血、衄血”,此為火旺逼血妄行之症。現代亦用於治療炎性胃腸病及突發性充血性疾病(如高血壓),尤其對熱盛吐血療效顯著。
附子瀉心湯即上方加黃芩、附子,寒熱並用,溫清兼顧。三黃瀉熱消痞仍用沸水浸泡取汁,附子單獨久煎取濃汁,混合服用,使寒熱藥性各行其效。適用於實熱證兼陽虛的胃病或吐血鼻衄等症。
第三十一條
傷寒五六日,嘔吐發熱者屬柴胡湯證。若誤用他藥(如承氣類)攻下,而柴胡證仍在者,仍可再服柴胡湯,雖經誤下,亦無大礙。服後可能出現身熱戰抖(蒸蒸而振),繼而發熱汗出而愈。若誤下後心下滿硬疼痛,則成結胸證,當用大陷胸湯;若僅滿悶不痛,則為痞證,不宜再用柴胡湯,應改用半夏瀉心湯。
鄭論
柴胡證誤下後若證未變,說明邪未深入少陽,故不為逆;若下後轉為他證,則屬誤治。若心下滿硬,是否用大陷胸湯需辨虛實:熱結者可用,若因誤下致陰寒水濕上逆,則需溫中化飲。
原文雲“滿而不痛為痞”,確非柴胡湯所宜,半夏瀉心湯合理,但方中黃芩、黃連是否恰當,需臨證斟酌。
闡釋
本條闡述柴胡湯證誤下後的三種轉歸:
- 證未變:仍用柴胡湯。
- 轉結胸:
- 熱結者用大陷胸湯;
- 陰寒水濕上逆者當溫中化飲(如附子理中湯加味)。
- 轉痞證:心下滿而不痛,宜半夏瀉心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