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欽安

《傷寒恆論》~ 傷寒恆論卷二 (14)

回本書目錄

傷寒恆論卷二 (14)

1. 傷寒恆論卷二

大黃二兩,黃連一兩

上二味,以麻沸湯(即沸水)二升漬之(用沸水泡藥,而不用煎熬。),須臾絞去滓,分溫再服。

附子瀉心湯方(校補)

大黃二兩,黃連一兩,黃芩一兩,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別煮取汁)

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滓,內附子汁,分溫再服。

【方解及其應用範圍】

大黃黃連瀉心湯為瀉火泄熱之劑。大黃苦寒,急瀉上炎之火;黃連瀉中焦邪火,清熱消痞。二藥僅用沸湯漬泡,取汁飲服,重在清中焦之熱邪而不主瀉下。故凡不惡寒,但惡熱,心下痞悶不舒,按之膨滿而微有抵抗,自覺煩熱,熱氣上衝,頭痛,面赤等,都可治之。《金匱》用治「心氣不足,吐血、衄血。

」此氣盛火旺,逼血妄行也。近人推廣治療炎性的胃腸病,和一般突發的充血性疾病,如高血壓等,更廣泛用於熱盛之吐血,療效可靠。附子瀉心湯即上方加黃芩、附子,為寒熱並用,溫清兼施,正邪兩顧之和劑。三黃泄熱消痞,僅用沸水漬泡取汁,附子久煮,取濃汁。合和與服,取寒熱異其氣,生熟異其性藥雖同行,而功則各奏。

故凡證屬實熱而體屬陽虛之胃病或吐血鼻衄等病,都可適用。

三十一、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即承氣之類,非有別藥也。)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兼之)〔蒸蒸而振〕(蒸蒸,身熱汗欲出之狀也;振者,振振然動搖之貌,即寒戰也。),卻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鞭〔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可也)。但滿而不(病)〔痛者〕,此為痞,柴胡湯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原文149

【鄭論】,按柴胡湯症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症仍在者,是下之而邪未深入,尚在少陽,故不為逆,若下之而轉變別症,少陽症全無者,則是下之過,咎無可辭。若心下滿而鞕,雖名結胸,究竟務要察其虛實,果係有邪熱結於心下者,可與大陷胸湯。若係下之失宜,而陰寒水濕上逆而作者,猶宜溫中降逆,化氣行水方是。

所云滿而不(病)〔痛〕則為痞,原非柴胡湯所宜。原文以半夏瀉心湯,確乎有理,至於方中芩連,似覺不當,學者察之。

【闡釋】,此條乃柴胡湯證具,誤下後的三種病變。其一是雖誤下而證未變,所以仍用原方治療。其二是病轉結胸的證治,又有兩種情況,果係有邪熱結於心下者,可與大陷胸湯;若陰寒水濕上逆而作者,則宜溫中降逆,化氣行水,可用附子理中湯加肉桂、砂仁、半夏、茯苓治之。其三是轉痞滿的證治,亦即是心下滿而不痛的痞證,則宜用半夏瀉心湯治療。

白話文:

傷寒恆論卷二

大黃黃連湯方

取大黃二兩、黃連一兩,用沸水二升浸泡,稍待片刻後濾去藥渣,分次溫服。

附子瀉心湯方

取大黃二兩、黃連一兩、黃芩一兩、附子一枚(炮製後去皮,破開,另用沸水煮取汁液),將前三味藥切碎,用沸水二升浸泡,稍待片刻後濾去藥渣,加入附子汁液,分次溫服。

【方解及其應用範圍】

大黃黃連瀉心湯用於瀉火泄熱。大黃苦寒,能迅速瀉去上焦的熱邪;黃連瀉去中焦的邪火,清熱消痞。此方僅用沸水浸泡取汁服用,主要作用是清解中焦的熱邪,而非瀉下。因此,凡是不怕冷,只怕熱,心下痞悶不舒,按壓時感覺膨脹且略有抵抗感,自覺煩熱,熱氣上衝,頭痛,面紅等症狀,均可使用此方。《金匱要略》記載此方可治療「心氣不足,吐血、衄血」,這是因為氣盛火旺,迫使血液妄行所致。現代應用此方治療炎症性胃腸病及一些突發性的充血性疾病,例如高血壓等,也常用于熱盛引起的吐血,療效可靠。附子瀉心湯是在大黃黃連湯的基礎上加了黃芩和附子,寒熱並用,溫清兼施,既能治療邪氣,又能調養正氣。三黃藥物瀉熱消痞,只用沸水浸泡取汁;附子則久煮取濃汁。寒熱藥物性味不同,功效各異,但合用後能相輔相成。因此,凡屬實熱體質卻陽虛的胃病,或吐血、鼻衄等病症,均可使用此方。

傷寒五六日,嘔吐發熱,柴胡湯證俱全,但已服用其他瀉下藥物,柴胡症狀仍然存在,再次服用柴胡湯,雖已瀉下,卻不至於造成逆反,病人會出現微微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悶且疼痛,這是結胸症,宜用大陷胸湯治療。但如果只是心下滿悶而不痛,這是痞證,柴胡湯不適用,宜用半夏瀉心湯。

【鄭氏評論】服用柴胡湯的症狀俱全,但服用其他瀉下藥物後,柴胡的症狀仍然存在,說明瀉下藥物只是將邪氣瀉去一部分,邪氣仍停留在少陽經,因此再次服用柴胡湯不會造成逆反。如果瀉下後少陽的症狀完全消失,轉變成其他症狀,則說明瀉下過度。若心下滿悶且疼痛,雖然稱為結胸,但仍需仔細辨別虛實。如果是邪熱結於心下,可用大陷胸湯;如果是因為瀉下失宜,陰寒水濕上逆所致,則應溫中降逆,化氣行水。

原文提到心下滿悶而不痛則為痞證,不宜用柴胡湯,改用半夏瀉心湯是正確的。但方中黃芩、黃連是否恰當,需進一步考量。

【闡釋】本條描述了柴胡湯證俱全,誤下後的三種病變:一、雖誤下但證候未變,仍用原方;二、病變為結胸,又分為邪熱結於心下,用大陷胸湯;陰寒水濕上逆,則溫中降逆,可用附子理中湯加肉桂、砂仁、半夏、茯苓;三、病變為痞證,心下滿悶而不痛,用半夏瀉心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