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恆論》~ 傷寒恆論卷二 (13)
傷寒恆論卷二 (13)
1. 傷寒恆論卷二
【鄭論】,既稱下汗後,以致心下痞,明是下汗,虧損表裏之陽,以致濁陰上干,結於心下而為痞,法宜溫中扶陽,宣中散逆為是。又云:惡寒者表未解,惡寒二字,雖云太陽面目,究竟陽虛而畏外寒,亦見惡寒,況既大下發汗後,果見脈尚浮緊,周身尚在疼痛,發熱,惡寒,如此可以解表,不然,祗見惡寒兩字,不得即當解表。
至於攻痞之說,雖有次弟,以此症而論,則攻痞之大黃黃連瀉心湯,亦未恰切,何也?未見有熱象足徵,祗有痞象一症,況此由下汗而成,並非未經汗下而見,前之大下,是大黃苦寒一派而致痞,既前之大黃不效,今又用之,又豈能必其效乎?吾想再下之,而命不永也。
【闡釋】,鄭氏所按,層層分析,與歷代注家迥異。下汗後,以致心下痞,乃虧損表裏之陽,陰氣結於心下而成痞,法宜溫中扶陽,宣中散逆,所論極是。至惡寒二字,亦有陽虛而畏寒者,則不在解表之例。
至於攻痞之說,大黃黃連瀉心湯,亦不恰切,蓋只有痞象一症,而未見有熱象足徵,況此痞由下汗而成,並非未經汗下而見,前用大黃下之而成痞,今又用之,豈能必其效乎?故鄭氏慨然曰:「吾想再下之,而命不永也」。
三十、脈浮而緊,而復下之,緊反入裏,則作痞,按之自濡(與軟同,柔軟之意。),但氣痞(本是一種疾狀名稱,不是獨立的病名。但也有以痞為主證,而進行治療的,如諸瀉心湯證。)耳。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大)〔者〕,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主之。原文151、154、155
【鄭論】,按脈浮而緊,是寒傷的候,理應解表,醫者不知解表,而復下之,緊反入裏,明明引邪深入而成痞滿之象,但按之濡,是無形之熱邪結於心下。至於關上浮大,足見中州之實有熱助之,而原文之大黃黃連瀉心湯,是的確之法。
若心下痞,而見惡寒汗出者,則又陽虛之徵,因誤下所致,原文以附子瀉心湯主之,附子可用,而芩連必不可用,何也?惡寒者,陽衰之驗,汗出者,亡陽之機,心下痞者,陰邪上逆之據,法宜大劑扶陽宣散為是,學者宜細察之。
【闡釋】,本條係《傷寒論》151、154、155,三條合併而成。「脈浮而緊」至「氣痞耳」為一節,說明痞的成因與證狀;「心下痞」至「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為第二節,此熱痞的證治;「心下痞」至「附子瀉心湯主之」為第三節,此痞證而兼陽虛的證治。鄭氏對第三節所按:「附子可用,芩、連必不可用。
」發人深省。筆者認為可用附子理中湯扶陽抑陰,加半夏、砂仁健脾降逆為當。
大黃黃連瀉心湯(校補)
白話文:
【鄭論】
對於因攻下、發汗後導致的心下痞症狀,明確是因下法、汗法損傷了表裡陽氣,使濁陰上逆凝結於心下而形成痞證。治法應以溫中扶陽、宣散中焦逆氣為主。
又提到「惡寒者,表未解」——雖然「惡寒」看起來像是太陽表證的表現,但實際上陽虛者也會因畏寒而出現惡寒症狀,尤其是在大下、發汗之後。如果確診脈象仍浮緊,且伴隨全身疼痛、發熱惡寒,方可考慮解表;否則僅憑「惡寒」二字,不可貿然解表。
至於攻痞的治法,雖有先後次序,但此症若用大黃黃連瀉心湯並不恰當。因為未見明顯熱象,僅有心下痞一症,且此痞由誤下、誤汗所致,並非未經汗下而直接形成。先前因誤用大黃等苦寒藥導致痞證,如今再使用同樣方法,豈能確保有效?恐怕再次攻下將危及性命。
【闡釋】
鄭氏的分析獨到,認為心下痞是因陽氣虧損、陰邪凝結,治法應溫陽散逆。而「惡寒」未必屬表證,陽虛亦可能導致。至於大黃黃連瀉心湯,因缺乏熱象證據,且痞證由誤治引起,再攻下恐加重病情,故不可輕用。
第三十條(脈浮而緊證治)
【鄭論】
脈浮而緊本是寒邪襲表的表現,理應解表,但醫者誤用攻下,反使邪氣內陷成痞。按之柔軟,屬無形熱邪結聚心下;若關脈浮大,則為中焦實熱之象,此時大黃黃連瀉心湯確實對證。
若心下痞兼惡寒汗出,則是陽虛所致。原文用附子瀉心湯,但附子雖可溫陽,黃芩、黃連卻不宜——因惡寒為陽衰、汗出為亡陽之兆,心下痞更是陰邪上逆之證,應以大劑扶陽宣散為主,學者須細辨。
【闡釋】
此條綜合《傷寒論》三條內容:首段論痞證成因與特徵(按之濡軟為氣痞);次段論熱痞用大黃黃連瀉心湯;末段論痞兼陽虛用附子瀉心湯。鄭氏指出,陽虛痞證應重用扶陽,芩、連反趨寒涼,建議改用附子理中湯,佐半夏、砂仁健脾降逆更為妥當。
附方:大黃黃連瀉心湯(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