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恆論》~ 傷寒恆論卷二 (12)
傷寒恆論卷二 (12)
1. 傷寒恆論卷二
【闡釋】,鄭氏所注,與歷代注家不同,首先提出心下痞鞭有四種不同情況,此條心下痞鞭,是因寒水逆於心下而成,此太陽氣化失職,以致寒水彌漫,原文主以生薑瀉心湯為不恰當。筆者認為可用五苓倍桂以化太陽膀胱之氣,加附子以扶腎陽,較為妥切。
生薑瀉心湯(校補)
生薑四兩(切),甘草三兩(炙),人參三兩,乾薑一兩,黃芩三兩,半夏半升(洗),黃連一兩,大棗十二枚(擘)
上八味,以水一鬥,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附子瀉心湯,本云加附子。半夏瀉心湯、甘草瀉心湯,同體別名耳。生薑瀉心湯,本云理中人,參黃琴湯,去桂枝、朮加黃連,並瀉肝法。
【方解及其應用範圍】
本方生薑、半夏辛溫散寒,除脅下水氣以和胃,人參、大棗以補中,乾薑、甘草以溫裏,黃芩、黃連以除痞結。因本方以胃不和有水氣為主,故重用生薑以和胃散水,因以名方。本方主治皆屬裏證,寒多熱少,升降失司、虛實錯雜之證。現應用本方以治急慢性腸炎、消化不良,胃擴張,胃酸過多,腸胃功能紊亂等症。
二十八、傷寒中風,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十(次)〔行〕,(完)穀不化(就是食穀不消化),腹中雷鳴,心下痞鞭而滿,乾嘔心煩不得安。醫見心下痞,謂病不盡,復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結熱,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胃中虛氣上逆),故使鞭也,甘草瀉心湯主之。原文158
【鄭論】,此條既已誤下,而又復下,所現之症,既稱虛冷,此非結熱,原文以甘草瀉心湯主之,方中芩連之苦寒,而復可用乎?仲景不當處此。
【闡釋】,兩次誤下,其痞益甚,此非熱邪痞結,而是胃中虛冷之極也,理當急投四逆以救其陽,稍加人參以潤之,即四逆加人參湯。在臨床上,人參確有振奮胃機能,緩解虛性痞滿的作用。故鄭氏駁其不可用芩、連之苦寒,而曰仲景不當處此。
甘草瀉心湯方(校補)
甘草四兩(炙),黃岑三兩,乾薑三兩,半夏半升(洗),大棗十二枚(擘),黃連一兩
上六味,以水一鬥,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方解及其應用範圍】
本方用甘、棗以補中,乾薑、半夏,辛以通達,岑、連苦寒瀉痞清熱。甘草用至四兩,為本方君藥,故名甘草瀉心湯。現今推廣用以治療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多效,其證多為寒熱錯雜。
二十九、傷寒大下後,復發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即治療痞證。痞:痞塊、痞積,腹中可觸摸之硬塊,傷寒病等會發生此症狀。),當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湯,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原文164
白話文:
【傷寒恆論卷二】
【闡釋】
鄭氏的註解與歷代醫家不同,他首先提出「心下痞硬」有四種不同的情況。此條所述的心下痞硬,是因寒水逆流於心下所致,這是太陽經氣化功能失常,導致寒水瀰漫。原文主張使用「生薑瀉心湯」並不恰當。筆者認為,應以「五苓散」加倍桂枝來化解太陽膀胱的氣化問題,再加附子以扶助腎陽,這樣更為妥當。
生薑瀉心湯(校補)
生薑四兩(切片),甘草三兩(炙),人參三兩,乾薑一兩,黃芩三兩,半夏半升(洗淨),黃連一兩,大棗十二枚(掰開)
以上八味藥材,以一斗水煮沸後,取六升藥液,過濾藥渣後,再煎取三升,每次溫服一升,每日三次。附子瀉心湯原本是加附子而成;半夏瀉心湯、甘草瀉心湯,屬於同一類方劑但名稱不同。生薑瀉心湯原本是「理中人參黃芩湯」,去桂枝、白朮,加黃連,並運用瀉肝的方法。
【方解及其應用範圍】
本方以生薑、半夏的辛溫性質散寒,消除脅下的水氣以調和胃氣;人參、大棗補益中氣;乾薑、甘草溫裡;黃芩、黃連消除痞結。因本方的主要作用是調和胃氣、散去水濕,故重用生薑來和胃散水,並以此命名。本方主治的症狀皆屬裡證,寒多熱少,升降失調,虛實夾雜的病症。現代應用於治療急慢性腸炎、消化不良、胃擴張、胃酸過多、腸胃功能紊亂等症。
二十八、傷寒中風,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十次(原文為「行」),食穀不消化,腹中雷鳴,心下痞硬而滿,乾嘔心煩不得安。醫見心下痞,以為病未除盡,再次攻下,痞證更嚴重。此非熱結,而是胃中虛弱,外邪上逆(胃中虛氣上逆),因此導致硬滿,應以甘草瀉心湯主治。(原文158)
【鄭論】
此條文所述的症狀既已因誤下而加重,又再次攻下,所現之症明顯為虛寒,並非熱結。原文卻以甘草瀉心湯主治,方中的黃芩、黃連苦寒之藥,豈能再用?仲景不應如此處方。
【闡釋】
兩次誤下,致使痞證更甚,這並非熱邪結聚的痞證,而是胃中虛寒嚴重,理應急投「四逆湯」以救陽氣,稍加人參調和。即「四逆加人參湯」。臨床上,人參確實能提振胃機能,緩解虛性痞滿。因此,鄭氏認為不該用苦寒的黃芩、黃連,並認為仲景此方不妥。
甘草瀉心湯方(校補)
甘草四兩(炙),黃芩三兩,乾薑三兩,半夏半升(洗淨),大棗十二枚(掰開),黃連一兩
以上六味藥材,以一斗水煮沸後,取六升藥液,過濾藥渣後,再煎取三升,每次溫服一升,每日三次。
【方解及其應用範圍】
本方以甘草、大棗補中益氣,乾薑、半夏辛散通達,黃芩、黃連苦寒瀉痞清熱。甘草用量達四兩,為本方君藥,因此命名為甘草瀉心湯。現今廣泛應用於治療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療效顯著,其症狀多屬寒熱錯雜之證。
二十九、傷寒大下後,復發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先治痞證,應先解表,表解後才能治痞。解表宜用桂枝湯,治痞宜用大黃黃連瀉心湯。(原文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