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恆論》~ 傷寒恆論卷二 (11)
傷寒恆論卷二 (11)
1. 傷寒恆論卷二
上四味,以甘瀾水(一名勞水。程林曰:「揚之無力,取其不助腎邪也。」錢天來曰:「動則其性屬陽,揚則其勢下走故也。」)一鬥,先煮茯苓,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作甘瀾水法,取水二鬥,置大盆內,以杓揚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顆相逐,取用之。
【方解及其應用範圍】
《醫宗金鑒》云:「本方即苓桂朮甘湯去白朮加大棗倍茯苓也,彼治心下逆滿,氣衝胸,此則臍下悸欲作奔豚。蓋以水停中焦,故用白朮,水停下焦,故倍茯苓,其病由汗後而起,自不外乎桂枝之法也。」本方與苓桂朮甘湯、茯苓甘草湯的作用大致相同,都能治水氣疾患。
苓桂朮甘湯證,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茯苓甘草湯證,厥而心下悸,其病理機轉偏於中焦,所以一用白朮運脾,一用生薑溫胃。本湯證臍下悸欲作奔豚,其病理機轉偏於下焦,所以用大棗培土制水,倍茯苓以伐腎邪。
二十六、發汗後,腹脹滿者,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主之。原文66
【鄭論】,此病腹脹滿由於發汗後,明是汗出傷及胸中之陽,以致濁陰上干,閉其清道,壅而為滿,法宜補中宣通,原方亦可用,似不若理中加行滯藥為當。
【闡釋】,此條為發汗後脾陽虛弱,不能運化轉輸,虛氣壅滯腹脹滿的治法。鄭氏云:「原方亦可用,似不若理中加行滯藥為當」。筆者治此類脾虛脹滿者,常用理中湯加丁香治之輒效。
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方(校補)
厚朴半斤(炙、去皮),生薑半斤(切),半夏半升(洗),甘草二兩,人參一兩
上五味,以水一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方解及其應用範圍】
本方為溫運脾陽,寬中除滿,消補兼施之劑。厚朴味苦辛,性溫,下氣開滯,豁痰泄實,故能平胃氣而除腹滿,生薑辛開理氣,半夏開結燥濕,人參、甘草健脾培土以助運用。參、草非脹滿之要藥,臨床時分量宜輕。除用治脾虛作脹外,近人推廣用於慢性胃炎、胃、腸消化不良等病症。
二十七、傷寒汗出解之後,胃中不和,心下痞鞭,乾(嘔)〔噫〕食臭(噫同噯,即噯氣帶有食臭味。),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形容腹腸間的響聲。)下利者,宜生薑瀉心湯〔主之〕。原文157
【鄭論】,此證既稱汗解,是外邪已去,何至胃中不和,心下痞鞭?此是因發汗過多,以致濁陰上逆於心而成痞乎?是因挾有宿食滯於心下而成痞鞭乎?是因有邪熱結於心下而成痞鞭乎?是因有寒水逆於心下而成痞鞭乎?不能無疑。又云:「乾(嘔)〔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至雷鳴下利」句,定是太陽氣化失職,以致寒水彌漫四旁,一切病情,俱由此而生。但原文以生薑瀉心湯主之,似不恰切。
白話文:
傷寒恆論卷二
二十六、發汗後腹脹滿的治療
發汗後出現腹部脹滿的症狀,應使用「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
鄭論:
腹脹的原因在於發汗過度,損傷胸中陽氣,導致濁陰上逆,阻滯氣機,形成脹滿。此時治療應補益中焦之氣並疏通積滯,原方雖可適用,但不如「理中湯」加入行氣消滯藥物更為適合。
闡釋:
此條論述的是發汗後脾陽受損,運化功能失常,導致氣機壅滯而脹滿。鄭氏認為可選用「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但更推薦「理中湯」搭配行氣藥物。臨床上,脾虛腹脹者常用「理中湯」加丁香,效果良好。
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方:
- 厚朴(炙、去皮)半斤
- 生薑(切)半斤
- 半夏(洗)半升
- 甘草二兩
- 人參一兩
煎服法:將五種藥物加水一斗,煮至剩三升,去渣後溫服一升,每日三次。
方解與應用:
此方為溫補脾陽、行氣消脹之劑。厚朴下氣消滯,生薑理氣散結,半夏化痰燥濕,人參、甘草健脾益氣。參、草用量宜輕,避免加重脹滿。除用於脾虛腹脹外,還可治療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等病症。
二十七、傷寒後胃不和、心下痞硬、噯氣腹鳴下利的治療
傷寒發汗後已解表,但胃氣不和,出現心下痞硬、噯氣帶有食物氣味、脅下積水、腹中雷鳴及下利等症狀,應使用「生薑瀉心湯」。
鄭論:
表證雖解,胃中失和而心下痞硬的原因可能有四方面:
- 發汗過多,濁陰上逆形成痞硬。
- 宿食積滯導致痞硬。
- 邪熱結聚心下所致。
- 寒水上逆所致。
此外,「噯氣食臭、脅下積水、腹鳴下利」等症狀,顯示太陽氣化失常,寒水泛濫。但原方以「生薑瀉心湯」主治,可能非最恰當之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