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恆論》~ 傷寒恆論卷二 (10)
傷寒恆論卷二 (10)
1. 傷寒恆論卷二
二十三、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叉手即兩手交叉,冒即按捺,形容病人的兩手復蓋在自己的心胸部位。),心下悸(跳動也。心下悸,即心下部位有緊張跳動的感覺。),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原文64
【鄭論】,按汗為心之液,今發汗過多,則心陽不足,其人叉手自冒者,是欲扶心之意,外援之一助也。至心下悸欲按,皆本此。
【闡釋】,此乃汗出過多,損傷胸中陽氣。因胸中陽虛,以致心下悸動不寧。叉手自冒心,亦是汗出多而胸陽虛的原故。
桂枝甘草湯方(校補)
桂枝四兩(去皮),甘草二兩(炙)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
【方解及其應用範圍】
桂枝甘草湯方,桂枝並非解表,乃取其入心而益陽,配以甘草補虛以益氣。桂枝配甘草,則桂枝溫而不熱,所以能益陽而不致發汗。辛甘合用,陽氣乃生,心陽得復而悸動可愈。現本方廣泛用於治療心血管系統疾病,可調整血液迴圈功能。如心陽虛是受腎陽虛所引起,可酌加附子。
二十四、未持脈時(與診脈同義),病人叉手自冒心,師因教〔試〕令咳而不咳者,此必兩耳聾無聞也,所以然者,以重發汗,虛,故如此也。原文75前段
【鄭論】,此條是教人探陰陽之妙諦,若其人令咳而能咳,則耳聰,令咳而不咳,則耳聾。故斷之曰,重發汗,以致心陽虛,濁陰上干,閉其輕竅,故耳聾也,此與風寒閉束者,大有涇渭之別,學者宜細察焉。
【闡釋】,本條通過望診與問診來診斷病情,決其陰陽,重發汗,以致心陽虛,心寄竅於耳,心虛故耳聾,此與肝膽風木之火上升,阻滯清竅而耳聾迥然不同,以小柴胡湯加減治之必不效,必大劑參附湯加味治之。
二十五、發汗後,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諸病源候論云「奔豚者,氣上下游走,如豚之奔,故曰奔豚」。此兩字在這裏是形容悸氣自小腹上衝心胸之勢,與腎積為奔豚不同。),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原文65
【鄭論】,既稱發汗後其人臍下悸者,是必因發汗而傷及腎陽也,腎陽既衰,不能鎮納下元水氣,以致臍下悸,欲作奔豚,法宜回陽為是。原文所主之方,取茯苓以伐腎邪,而使水氣下泄,不致上奔,真立法之妙諦也。
【闡釋】,歷代注家認為發汗後心陽虛而腎水上逆臍下。鄭氏則謂傷及腎陽,不能鎮納下元水氣,以致臍下悸,欲作奔豚,法宜回陽為是。原文主以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雖佳,但不若再加附片以扶腎陽,效果更好。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方(校補)
茯苓半斤,桂枝四兩(去皮),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五枚
白話文:
傷寒恆論卷二
二十三、發汗過多,病人雙手交叉按壓在心胸部位,感到心窩處有跳動感,想要按壓緩解,可用桂枝甘草湯治療。
【鄭論】汗液屬於心之液,發汗過多會導致心陽不足,病人雙手交叉按胸是為了扶助心氣,外來輔助的一種表現。心窩跳動想按壓,也是心陽不足的緣故。
【闡釋】這是因過度發汗損傷胸中陽氣,導致心窩處悸動不寧。雙手按胸也是因汗多陽虛所致。
桂枝甘草湯方
桂枝(去皮)四兩,炙甘草二兩。將兩味藥以三升水煮至一升,去渣後一次服用。
【方解及其應用範圍】此方中桂枝並非用於解表,而是入心益陽,配合甘草補虛益氣。兩者合用能溫陽而不發汗,使心陽恢復,悸動消除。現多用於心血管疾病,調整血液循環。若心陽虛由腎陽不足引起,可酌加附子。
二十四、未診脈時,見病人雙手按胸,醫生讓他咳嗽卻不咳,必定是雙耳失聰。原因是發汗過度導致陽氣虛弱所致。
【鄭論】此條展示辨別陰陽的關鍵:若病人能咳則耳聰,不咳則耳聾。判斷為過度發汗導致心陽虛,濁陰上擾耳竅而聾,此與風寒閉阻的耳聾截然不同,需仔細辨別。
【闡釋】通過望診與問診判斷病情。過度發汗使心陽虛,心竅在耳,心虛則耳聾。此與肝膽火旺阻塞耳竅的耳聾不同,用小柴胡湯無效,需用大劑參附湯加味治療。
二十五、發汗後,病人感到肚臍下方跳動,是將要發作奔豚(氣從小腹上衝心胸的症狀,與腎積奔豚不同),可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治療。
【鄭論】發汗後肚臍下跳動,是因發汗損傷腎陽,腎陽虛無法鎮壓水氣,導致水氣上衝欲作奔豚。治法應以回陽為主。原方用茯苓瀉腎邪,使水氣下行不上衝,確實是妙法。
【闡釋】前人多認為此證是心陽虛致腎水上逆。鄭氏則指出是腎陽受損無法鎮壓下焦水氣。原方雖佳,若加附子扶助腎陽,效果更優。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方
茯苓半斤,桂枝(去皮)四兩,炙甘草二兩,大棗十五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