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欽安

《傷寒恆論》~ 傷寒恆論卷三 (4)

回本書目錄

傷寒恆論卷三 (4)

1. 傷寒恆論卷三

……」曹穎甫訂正:「按宜桂枝二越婢一湯句,當在熱多寒少下,今在節末,否則既云不可發汗,猶用此發汗之藥,有是理乎?」章、曹二氏之注,即可解鄭氏之惑,亦嘉惠後學也。

桂枝二越婢一湯方(校補)

桂枝(去皮),芍藥、麻黃、甘草各十八銖(炙),大棗四枚〔擘),生薑一兩二銖(切),石膏二十四銖(碎、綿裹),

上七味,以水五升,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渣,溫服一升。本云當裁為越婢桂枝湯,合之飲一升,今合為一方,桂枝二分,越婢一分。

【方解及其應用範圍】

本方即桂枝湯加麻黃石膏而成。桂枝二,仍以和營衛為主,輔以越婢一,取其辛涼之性,以清泄裏熱而發越鬱陽。用於外有表證,裏有鬱熱,還當有裏熱口渴等現象,亦即熱多寒少。與麻桂各半湯、桂枝二麻黃一湯都是桂枝湯的變法,而其病理機轉,用藥主次都有不同之處,應細心揣摩體會,方不致誤。

八、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脈形盛大如洪水氾濫,但來盛去衰,是其特點。),與桂枝湯,如前法。若形似瘧,一日再發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原文25

【鄭論】,此條既服桂枝湯,大汗出,而病豈有不解之理乎?既已大汗而脈見洪大,若再用桂枝湯,能不慮其亡陽乎?條中大字,定有錯誤,想是服桂枝湯而汗不出,故可以用桂枝湯,方為合理。至形如瘧狀,是表裏之寒熱尚未盡解,故仍以桂枝*麻黃一湯主之,俾邪外出無遺,故決之曰:汗出必解,方為合式。

*或者汗出而邪未盡解,脈見洪大,邪仍欲出表之意,理亦不錯,但大字不能無疑(頂批)。

【闡釋】,鄭注文「既以大汗而脈見洪大,若再用桂枝湯;能不慮其亡陽乎?條中大字,定有錯誤。」其頂批亦云:「或者汗出而邪未盡解,脈見洪大,邪仍欲出表之意,理亦不錯,但大字不能無疑?"曹穎甫對本條訂正為「脈不洪大,故仍宜桂枝,傳寫者脫去不字耳。」若如此訂正,則可釋鄭書之疑。

桂枝二麻黃一湯方(校補)

桂枝一兩十七銖(去皮),芍藥一兩六銖,麻黃十六銖(去節),杏仁十六個(去皮尖),甘草一兩二銖(炙),,大棗五枚(擘),生薑一兩六銖(切)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渣,溫服一升,日再服,本云桂枝湯兩分,麻黃湯一分,合為二升,分再服,今合為一方,將息如前法。

【方解及其應用範圍】

本方與桂枝麻黃各半湯藥同而量異,麻、杏兩味再減輕,則名桂枝二麻黃一湯,為辛溫、微發汗之輕劑。其方解可參看桂枝湯、麻黃湯。現今用治風寒感冒之輕者,但風重於寒,用此方和其營衛,略佐疏表,大多汗出而愈。

白話文:

傷寒恆論卷三

曹穎甫認為:「關於『宜桂枝二越婢一湯』這句話,應該放在『熱多寒少』的病症描述之下,現在放在段落末尾顯然不妥。否則,既然說不能發汗,為何還要使用這種發汗的藥方呢?這不合邏輯。」章氏與曹氏的注解,解開了鄭氏的疑惑,也造福了後世的學者。

桂枝二越婢一湯方

桂枝(去皮)、芍藥、麻黃、甘草(炙)各十八銖,大棗四枚(擘),生薑一兩二銖(切),石膏二十四銖(碎,用棉布包好)。

以上七味藥材,用水五升,先煮沸麻黃一、二次,去掉浮沫,再放入其他藥材,煮到剩下二升,過濾去渣,溫服一升。原文記載應當將越婢湯與桂枝湯按比例混合服用,每服一升,現在則將其合為一劑,桂枝用量是越婢湯的两倍。

【方解及其應用範圍】

此方是在桂枝湯的基礎上加了麻黃和石膏。桂枝佔主要份量,仍然以調和營衛之氣為主,輔以越婢湯的辛涼之性,以清泄體內的鬱熱並疏通鬱滯的陽氣。適用於外感表證,內有鬱熱,並伴有口渴等裏熱症狀,也就是熱多寒少的情況。此方與麻桂各半湯、桂枝二麻黃一湯都是桂枝湯的變方,但病理機轉和藥物的主次輕重都有不同,需仔細研讀理解,才能避免用藥錯誤。

關於服用桂枝湯後,大量出汗,脈象洪大(脈象強勁有力,如洪水氾濫,但盛極而衰)的情況:應當繼續使用桂枝湯,方法同上。如果病情類似瘧疾,一天發作兩次,出汗後病情一定會好轉,則應使用桂枝二麻黃一湯。

鄭氏的評論:服用桂枝湯後大量出汗,病症理應好轉,為何還要用藥?既然已經大量出汗,脈象又洪大,如果再用桂枝湯,難道不擔心耗損陽氣嗎?原文中「大汗出」可能記載錯誤,應該是汗不出才對,這樣用桂枝湯才合理。至於病情類似瘧疾,是因為表裏的寒熱之邪尚未完全消除,所以仍然使用桂枝二麻黃一湯,讓邪氣完全排出體外,因此斷定「汗出必解」是合理的。

也可能情況是:雖然出汗了,但邪氣尚未完全消除,脈象又洪大,說明邪氣仍然想從體表排出,這樣理解也並非錯誤,但「大汗出」一詞仍有疑問。

曹穎甫對此條的訂正為:「脈象不洪大,所以仍然適合使用桂枝湯,抄寫者漏掉了『不』字。」如果這樣訂正,就能解釋鄭氏的疑問。

桂枝二麻黃一湯方

桂枝一兩十七銖(去皮)、芍藥一兩六銖、麻黃十六銖(去節)、杏仁十六個(去皮尖)、甘草一兩二銖(炙)、大棗五枚(擘)、生薑一兩六銖(切)。

以上七味藥材,用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次,去掉浮沫,再放入其他藥材,煮到剩下二升,過濾去渣,溫服一升,一日服用兩次。原文記載是將桂枝湯與麻黃湯按比例混合,共二升,分兩次服用,現在則合為一劑。服藥及休息的方法與前文相同。

【方解及其應用範圍】

此方與桂枝麻黃各半湯藥物相同但用量不同,麻黃和杏仁的用量減少,因此稱為桂枝二麻黃一湯,是辛溫、略微發汗的輕劑。其方解可以參考桂枝湯和麻黃湯。現在用於治療風寒感冒較輕的患者,但風邪較重於寒邪,使用此方調和營衛,略微疏解表邪,大多數患者服用後出汗而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