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欽安

《傷寒恆論》~ 傷寒恆論卷七 (1)

回本書目錄

傷寒恆論卷七 (1)

1. 傷寒恆論卷七

計二十一法(據舒本校補)

一、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惡寒時不知熱,當熱時不知寒,寒和熱間代出現,即所謂間歇型熱。),胸脅苦滿(謂胸脅部有苦悶的感覺。因少陽脈循胸脅,邪入其經,所以胸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原文96

【鄭論】,按少陽當陰陽交會之中,出與陽爭則熱生,入與陰爭則寒作,故有寒熱往來也。胸脅滿,默默不欲食者,肝邪實而上克其土,土畏木克,故不欲食。心煩喜嘔者,肝喜發洩也。甚至或煩、或咳、或渴、或腹痛、或心下悸、或小便不利,種種病情,皆係肝木不舒所致也。故以小柴胡主之,專舒木氣,木氣一舒,樞機復運,而諸證自釋矣。

【闡釋】,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這是小柴胡湯的主要證候,以下的或然證,並不是用小柴胡湯的主要目標。鄭氏所按已詳盡矣,無庸贅述。

小柴胡湯方(校補)

柴胡半斤,黃芩三兩,人參三兩,半夏半升(洗),甘草(炙)生薑各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鬥二升,煮取六升,去渣,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若胸中煩而不嘔者,去半夏人參,加栝蔞實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參合前成四兩半,栝蔞根四兩。若腹中痛者去黃芩,加芍藥三兩。若脅下痞鞕,去大棗,加牡蠣四兩。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四兩。

若不渴,外有微熱者,去人參,加桂枝三兩,溫復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參、大棗、生薑,加五味子半升,乾薑二兩。

【方解及其應用範圍】

小柴胡湯乃表裏兩解法,亦轉輸調和之方。柴胡乃少陽主藥,可升陽達表,力能輸肝木之滯機,宣暢氣血,使半表半裏之邪得從外宣。黃芩苦寒,能清胸腹之熱,使半表半裏之邪得從內徹。《本經》稱柴胡推陳致新,黃芩主治諸熱,柴、芩合用,能解半表半裏之邪,半夏、生薑調理胃氣以止嘔,人參、棗、草益氣和中以養正。

本方寒熱並用,攻補兼施,有疏利三焦氣機,調達上下升降,宣通內外,運行氣血之功,八法中列入和劑。關於此方除用治少陽經症外,鄭氏在《醫法圓通》中說:「治發熱、口苦、耳聾,其脈弦者,又治太陽、陽明二經發熱不退,寒熱往來。隨即舉出其圓通應用六條:(1)治兩脅脹痛;(2)治頭響,兩側脹;(3)治兩耳紅腫痛甚;(4)治瘧疾;(5)治吐酸不食;(6)治婦女熱入血室,譫語。

白話文:

一、傷寒病發病五六天,出現類似中風的症狀,會有時發冷有時發熱(發冷時不覺得熱,發熱時不覺得冷,冷熱交替出現,也就是所謂的間歇性發熱),胸部和兩側肋骨感到脹滿不適,不想說話,也不想吃東西,心中煩躁想吐,或者只是胸中煩悶但不噁心,或者感到口渴,或者肚子痛,或者肋骨下方有硬塊,或者心悸、小便不順暢,或者不覺得口渴,身體稍微發熱,或者咳嗽,這些情況都可以使用小柴胡湯來治療。

【鄭氏的看法】,少陽經脈處於陰陽交界之處,當邪氣向外與陽氣抗爭時就會發熱,向內與陰氣抗爭時就會發冷,所以才會出現忽冷忽熱的狀況。胸部和肋骨脹滿,不想吃東西,是因為肝邪氣過盛而向上侵犯脾胃,脾胃功能受到肝木的抑制,所以不想吃東西。心煩想吐,是因為肝氣想向外宣洩。甚至出現煩躁、咳嗽、口渴、肚子痛、心悸、小便不順暢等各種病情,都是由於肝氣不舒暢所引起的。所以用小柴胡湯來治療,主要就是為了疏通肝氣,只要肝氣舒暢了,身體的樞紐功能就能恢復正常,各種症狀自然就會消失。

【解釋說明】,忽冷忽熱、胸部和肋骨脹滿、不想吃東西、心中煩躁想吐,這些是小柴胡湯的主要症狀。後面說的可能出現的症狀,並不是使用小柴胡湯的主要目標。鄭氏的分析已經很詳細了,不需要再多解釋。

小柴胡湯的藥方組成

柴胡半斤,黃芩三兩,人參三兩,半夏半升(洗過),甘草(炙烤過)三兩,生薑三兩(切片),大棗十二枚(掰開)。

將以上七味藥材,加入一斗二升的水,煮到剩六升時,濾掉藥渣,再煎煮到剩三升。溫熱服用,每次服用一升,一天三次。如果只是胸中煩悶但不噁心,就去掉半夏和人參,加入栝蔞實一枚。如果感到口渴,就去掉半夏,加入人參共四兩半,以及栝蔞根四兩。如果肚子痛,就去掉黃芩,加入芍藥三兩。如果肋骨下方有硬塊,就去掉大棗,加入牡蠣四兩。如果感到心悸,小便不順暢,就去掉黃芩,加入茯苓四兩。

如果沒有口渴,而且身體只是微微發熱,就去掉人參,加入桂枝三兩,服用後身體微微出汗就會好轉。如果咳嗽,就去掉人參、大棗、生薑,加入五味子半升,乾薑二兩。

【藥方解釋及應用範圍】

小柴胡湯是一種能夠同時解除表裡之邪的藥方,也是一種能夠調整身體機能的和解劑。柴胡是治療少陽病的主要藥材,能夠提升陽氣,疏通肝氣,促進氣血運行,使半表半裡的邪氣得以向外散發。黃芩性味苦寒,能夠清除胸腹部的熱邪,使半表半裡的邪氣得以向內清除。《本草經》記載柴胡能夠推動新陳代謝,黃芩主要治療各種熱症。柴胡和黃芩一起使用,能夠解除半表半裡的邪氣。半夏和生薑可以調理胃氣,止嘔。人參、大棗、甘草可以補益氣血,調和中焦,扶助正氣。

這個藥方寒熱並用,攻補兼施,能夠疏通三焦氣機,調暢上下氣機,使內外通暢,運行氣血,在八法中歸屬於和劑。除了用於治療少陽經的疾病外,鄭氏在《醫法圓通》中說:「可以治療發熱、口苦、耳聾,脈象呈現弦滑的病人,也可以治療太陽、陽明兩經發熱不退,忽冷忽熱的病人。」他還列舉了六條靈活應用的例子:(1)治療兩脅脹痛;(2)治療頭部發出聲響,兩側脹痛;(3)治療兩耳紅腫疼痛;(4)治療瘧疾;(5)治療吐酸,不想吃東西;(6)治療婦女熱邪侵入血室,說胡話的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