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恆論》~ 傷寒恆論卷七 (2)
傷寒恆論卷七 (2)
1. 傷寒恆論卷七
筆者用以治肝咳,其由於肝陽不足者,用小柴胡湯去參、棗、生薑,加乾薑、五味、桂枝以溫肝利肺而咳愈;如因肝陰不足,肝火上逆,治當滋肝、降火、潤肺,用小柴胡湯去參、薑、棗、加貝母、知母、石膏治之。又曾治胃脘脹痛,其症狀為口苦、目眩、胸脅滿悶,脘腹時作脹痛,稍多食則大便溏,日四五次,舌質淡紅,苔膩,脈弦細,治以小柴胡湯加公丁香,吳茱萸,二劑而痊癒。
現代用以治療具有本方主症的多種疾病,如感冒、扁桃腺炎、流行性腮腺炎、各型肝炎、膽囊炎、胸膜炎、腎炎及產後發熱、長期潮熱等,只要加減適宜,均能收到良效。更有用本方以通小便、止泄瀉的,可能與原文所謂「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的作用有關,足見其製方之精當與應用之廣泛了」。
二、少陽之為病,口苦、咽乾、目眩也。原文263
【鄭論】,按少陽稟風火之臟,口苦咽乾者,膽有熱也,膽液乃目之精,今為熱擾,精氣不榮,故見眩也。
【闡釋】,諸家注傷寒者,大多以口苦、咽乾、目眩為少陽病之提綱。鄭氏僅釋三者之成因而不說是少陽病之提綱。舒馳遠亦僅謂此少陽之腑證也。口苦、咽乾、目眩,少陽病自然可以見到,但就不得為提綱。如陽明上篇16條的:「陽明中風,口苦咽乾」。同篇17條云:「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
太陽中篇49條云:「氣上衝胸,起則頭眩」。太陽上篇21條亦云:「心下悸,頭眩身瞤動」。這說明口苦、咽乾、目眩等證,太陽病、陽明病都有,把它作為提綱看,在臨床沒有多大價值。相反把本篇第一條:「寒熱往來,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的小柴胡證作為少陽病提綱,還全面得多。在臨證時,應把兩條結合起來,這樣就全面了。
三、傷寒脈弦細,頭痛發熱者,屬少陽。少陽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此屬胃,胃和則愈,胃不和,(則躁)〔煩〕而悸。原文265
【鄭論】,按少陽證,本宜和解,原不在發汗之例,強發其汗,血液被奪,則胃必(躁)〔燥〕,胃(躁)〔燥〕而譫語生,此條可謂少陽轉陽明,立論方可。
又按燥與悸,本係兩證,燥為熱邪,悸為水邪,此以籠統言之,大非少陽立法。
【闡釋】,三陽證均有頭痛發熱,但在部位上有區別,太陽痛在腦後,陽明痛在前額,少陽痛在兩側。今頭痛發熱而脈弦細,正是少陽的主脈,與太陽頭痛發熱脈必浮,陽明頭痛發熱脈必大,亦有明顯的不同。少陽病邪不在表,是以禁汗。鄭氏曰:「強發其汗,血液被奪,則胃必燥,胃燥而譫語生」。
所論甚是。胃和則愈可有兩種情況,一是胃氣自和而愈,一是治療得當而愈,可用調胃承氣湯治之。
白話文:
傷寒恆論卷七 白話文翻譯:
作者用小柴胡湯治療肝咳,如果是肝陽不足,就減去人参、大枣、生姜,再加入乾薑、五味子、桂枝,溫補肝陽,疏通肺氣,以治癒咳嗽;如果肝陰不足,肝火上逆,就要滋養肝陰、降火、潤肺,於是減去人参、生姜、大枣,加入貝母、知母、石膏來治療。還曾治療胃脘脹痛的病人,症狀是口苦、頭暈目眩、胸脅脹悶,胃脘時而脹痛,稍微多吃一點就大便稀溏,一天四五次,舌頭顏色淡紅,舌苔厚膩,脈象弦細,就用小柴胡湯加公丁香、吳茱萸,兩劑藥就痊癒了。
現代用此方加減治療許多具有相同主症的疾病,例如感冒、扁桃腺炎、流行性腮腺炎、各種肝炎、膽囊炎、胸膜炎、腎炎以及產後發熱、長期潮熱等,只要加減用藥得當,都能收到良好療效。甚至有人用此方來通利小便、止瀉,這可能與原文中說的「上焦通暢,津液下降,胃氣調和」的作用有關,充分顯示了這個處方的精妙和廣泛的應用價值。
少陽病的症狀是口苦、咽喉乾燥、頭暈目眩。
鄭氏的註解認為:少陽屬風火之臟,口苦咽乾是膽有熱邪,膽汁是眼睛的精華,現在被熱邪擾亂,精氣不能滋養眼睛,所以才會頭暈。
歷代醫家對傷寒的註解,大多把口苦、咽乾、頭暈目眩作為少陽病的主要症狀。但鄭氏只解釋了這三種症狀的成因,並沒有說它們是少陽病的主要症狀。舒馳遠也僅僅認為這是少陽腑證。口苦、咽乾、頭暈目眩,少陽病確實會有,但不能把它們作為診斷少陽病的主要依據。例如陽明病篇中也有「口苦咽乾」的記載,說明這些症狀在太陽病、陽明病中也會出現,如果把這些症狀作為主要依據,在臨床診斷上價值不大。相反,把小柴胡湯證:「寒熱往來,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作為少陽病的主要症狀,則更為全面。臨床診斷時,應該把這兩種情況結合起來考慮,這樣就更全面了。
傷寒脈象弦細,頭痛發熱,屬於少陽病。少陽病不能發汗,發汗會導致神志不清,這是因為胃氣受損。胃氣調和則病癒,胃氣不調則煩躁不安,心悸。
鄭氏註解認為:少陽病應該和解,而不是發汗,如果強行發汗,血液被耗損,胃氣就會乾燥,胃乾燥就會神志不清,這可以看作是少陽轉化為陽明。
又說:「燥」與「悸」本是兩種不同的症狀,「燥」是熱邪,「悸」是水邪,這裡籠統地放在一起說,這不是少陽病的治法。
少陽、太陽、陽明三種陽明病都有頭痛發熱,但疼痛的部位不同,太陽病痛在後腦勺,陽明病痛在前額,少陽病痛在兩側。現在頭痛發熱而脈象弦細,正是少陽病的主要脈象,這與太陽病頭痛發熱脈象浮大,陽明病頭痛發熱脈象洪大,有明顯的不同。少陽病邪氣不在肌表,所以禁汗。鄭氏說:「強行發汗,血液被耗損,胃氣就會乾燥,胃乾燥就會神志不清。」
這個說法很正確。胃氣調和而痊癒,有兩種情況,一是胃氣自然調和而癒,一是治療得當而癒,可以用調胃承氣湯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