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恆論》~ 傷寒恆論卷七 (3)
傷寒恆論卷七 (3)
1. 傷寒恆論卷七
四、少陽中風(此處當解作外邪的總稱,包括傷寒在內。),兩耳無所聞,目赤,胸中滿而煩(躁)者,不可吐、下,吐、下則悸而驚。原文264
【鄭論】,按少陽屬相火,今得中風,風火相煽,壅於上竅則耳聾目赤,壅於胸中則滿而煩躁,當此時也,正當小柴胡加開鬱清火去風之品,切切不可吐下。前條原有當下、當吐、與不當下、不當吐之禁,若妄施之,則驚悸立作矣,可不慎歟?
【闡釋】,此條合前條是治療少陽病的三禁,不問其為傷寒或中風,只要病在少陽,均當禁用汗、吐、下三法。因少陽病邪不在表,所以禁用發汗;病不在裏,腸胃沒有燥屎結實,所以禁用攻下;雖有胸滿而煩,卻非胸中邪實,所以禁用吐法。鄭氏釋耳聾、目赤、胸中滿而煩為風火相煽,亦是正確的。
若誤吐下,則誅伐無過,反致損氣耗液,而引起心悸、驚惕等變證。
五、傷寒三日,三陽為盡,三陰當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嘔,此為三陰不受邪也。原文270
【鄭論】,按三陰、三陽,各有界限,當三日後,應歸三陰,而其人反能食不嘔,可知太陰氣旺,旺不受邪,理勢然也。
【闡釋】,診斷病邪傳變,應當以現有證狀為依據,方可決定其傳與不傳。鄭氏說:「能食不嘔,可知太陰氣旺,旺不受邪,理勢然也」。正足以說明不能為傳經規律所拘。
六、傷寒三日,少陽脈小者,欲已也。原文271
【鄭論】,按少陽當三日而脈小者,邪已衰也,故斷其欲已。
【闡釋】,根據傳經規律,傷寒三日,應為少陽受病,脈當弦緊,今脈小者,邪氣微而病退,為欲愈的徵象。亦即鄭氏所說「邪已衰也,故斷其欲已」,筆者認為不能單憑脈以定證,必須證狀見減的,庶為欲愈。如脈小而證狀加劇,則為正衰邪盛,非欲愈之徵。
七、少陽病欲解時,從寅至辰上。原文272
【鄭論】,按六經各有旺時,邪氣衰者,每於旺時自解,正所謂正旺而邪自退也。
【闡釋】,本條指出少陽病欲解的時間,其精神與太陽病,陽明病欲解時同一意義。寅至辰上即每日上午三點至九點之間。
八、傷寒六七日,無大熱,其人(煩躁)〔躁煩〕者,此〔為〕陽去入陰(就是去表入裏的意思。)故也。原文269
【鄭論】,按身無大熱者,表邪將盡也,其人煩躁者,邪入陽明之驗也,又並無三陰證據,何言陽去入陰,於理法不合,姑錄之,以俟高明。
【闡釋】,鄭氏云:「無三陰證據,何言陽去入陰,於理法不合」。此應解「陽去入陰」為由表證「陽」入裏證「陰」之謂也。陰者指裏而言,非指三陰也。
九、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頭)〔頸〕項強,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小柴胡湯主之。原文99
白話文:
傷寒恆論卷七
四、少陽中風,耳朵聽不見東西,眼睛紅,胸部滿悶煩躁,不可催吐瀉下,催吐瀉下會心悸驚恐。
鄭氏註解:少陽屬火,現在得了中風,風火互相助長,阻塞於上部竅穴則耳聾目赤,阻塞於胸中則滿悶煩躁。此時應當服用小柴胡湯加一些疏肝解鬱、清熱去風的藥物,絕對不可催吐瀉下。前面已經講過哪些情況該下藥、該催吐,哪些情況不該下藥、不該催吐,如果妄自施治,就會立刻出現驚悸,不可不謹慎啊!
闡釋:這一段與前面一段合在一起,是治療少陽病的三個禁忌,不論是傷寒還是中風,只要病在少陽,都禁止使用發汗、催吐、瀉下三法。因為少陽病邪不在表,所以禁用發汗;病邪不在裡,腸胃也沒有燥屎結實,所以禁用攻下;雖然有胸滿煩躁,但並非胸中邪氣壅盛,所以禁用催吐。鄭氏解釋耳聾、目赤、胸滿煩躁為風火互相助長,也是正確的。
如果錯誤地催吐瀉下,則會過度損傷,反而損傷元氣耗傷津液,引起心悸、驚恐等併發症。
五、傷寒三天,三陽經脈的病氣應該都走盡了,三陰經脈應該要受邪,但病人反而能吃東西不嘔吐,這是三陰經脈沒有受邪。
鄭氏註解:三陰三陽各有界限,到了第三天,病邪應該傳到三陰經,但病人反而能吃東西不嘔吐,可知太陰經氣盛,氣盛則不受邪,這是符合道理的。
闡釋:診斷病邪的傳變,應該以現有的症狀為依據,才能決定它是否傳變。鄭氏說:「能食不嘔,可知太陰氣旺,旺不受邪,理勢然也。」正足以說明不能被經絡傳變的規律所束縛。
六、傷寒三天,少陽脈微弱,病就要好了。
鄭氏註解:少陽經在第三天脈象微弱,邪氣已經衰弱了,所以斷定病就要好了。
闡釋:根據經絡傳變的規律,傷寒三天,應該是由少陽經受病,脈象應該弦緊,現在脈象微弱,邪氣微弱,病情減輕,是將要痊癒的徵象。也就是鄭氏所說的「邪已衰也,故斷其欲已」,但我認為不能單憑脈象來確定病情,必須症狀也減輕了,才能算是將要痊癒。如果脈象微弱而症狀加重,則是正氣衰弱邪氣盛,並不是將要痊癒的徵兆。
七、少陽病將要痊癒時,在寅時到辰時之間(上午3點到9點)。
鄭氏註解:六經各有旺盛的時間,邪氣衰弱時,往往在旺盛的時間自行痊癒,這就叫做正氣旺盛,邪氣自退。
闡釋:這一段指出少陽病將要痊癒的時間,其含義與太陽病、陽明病將要痊癒的時間相同。寅時到辰時就是每天上午三點到九點之間。
八、傷寒六七天,沒有高熱,病人煩躁,這是陽氣外洩進入陰經(就是由表入裡的意思)。
鄭氏註解:身體沒有高熱,表示表邪將盡,病人煩躁,是邪氣入陽明經的表現,而且也沒有三陰經的症狀,怎麼說陽氣外洩進入陰經呢?這與理法不合,姑且記下來,等待高明人士來解釋。
闡釋:鄭氏說:「無三陰證據,何言陽去入陰,於理法不合。」這應該解釋為「陽去入陰」是指由表證「陽」進入裡證「陰」的意思。「陰」指的是裡,而不是指三陰經。
九、傷寒四五天,發熱惡風,頸項僵硬,脅肋下滿悶,手腳溫暖而口渴,服用小柴胡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