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欽安

《傷寒恆論》~ 傷寒恆論卷七 (4)

回本書目錄

傷寒恆論卷七 (4)

1. 傷寒恆論卷七

【鄭論】,按項強、身熱惡風者,太陽之表證也。口渴而手足溫者,胃中有熱也。脅下滿者,少陽氣機為寒束也。法宜桂枝湯加粉葛、柴胡、花粉之類,於此病庶為合法,若專主小柴胡湯,似未盡善。

【闡釋】,本條有太陽表證,復有陽明裏證,更有少陽證,即脅下滿者,少陽氣機為寒束也。據「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之義,則可用小柴胡治之。鄭氏則認為專主小柴胡湯未盡善,而主桂枝湯加粉葛、柴胡、花粉之類,是三陽症狀兼顧,更為全面,理法可從。

十、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溫)〔腹〕中急痛(者),先與小建中湯,不差者,(與)小柴胡湯主之。原文100

【鄭論】,按陽脈澀者,陽虛也,陰脈弦者,陰盛也,法宜扶陽祛陰。若腹中急痛,則為陰寒阻滯,小建中湯力弱,恐不能勝其任。余意當以吳萸四逆湯,小柴胡湯更不能也。

【闡釋】,腹中急痛,多屬虛寒證,所以金匱有虛勞裏急,腹中痛的記載,都用小建中湯建立中氣。但鄭氏認為小建中湯力弱,主用吳萸四逆湯,一舉祛邪外出。其實本條為少陽病兼裏虛寒證,脾胃之陽氣不能流暢,故腹中急痛,與小建中湯調和氣血,建中止痛,自屬正治。服後腹痛止,而少陽證不差者,再用小柴胡湯以和解少陽。

十一、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腹)〔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乾薑湯〔主之〕**。**原文147

【鄭論】,按少陽證,法當和解,汗、下皆在所禁之例,今既汗、下之,而胸(腹)〔脅〕滿微結者,是下之傷中,濁陰得以上僭也。汗之而太陽傷,以致氣化失運,小便所以不利也。又見寒熱往來,少陽證仍在,主小柴胡湯加桂枝、乾薑,三陽並治,實為妥切。

【闡釋】,太陽病汗、下後,則邪當解。今不解而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又見寒熱往來等證,是邪陷少陽,復有太陽之表,陽明之裏,此三陽並病。故鄭氏曰:「主小柴胡湯加桂枝、乾薑,三陽並治,實為妥切」。

柴胡桂枝乾薑湯方(校補)

柴胡半斤,桂枝三兩(去皮),乾薑二兩,黃芩三兩,栝蔞根四兩,牡蠣二兩(熬),甘草二兩(炙),

上七味,以水一鬥二升,煮取六升,去渣,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煩,復服汗出便愈。

【方解及其應用範圍】

本方柴胡、黃芩、栝蔞根合用,和解少陽,清熱、生津、止渴之效顯著;桂枝、乾薑、甘草合用,當有健心陽、溫脾之作用;牡蠣與栝蔞根配伍,能治水飲內停之口渴。用以治少陽兼水飲病為有效。對治寒多熱少,或但寒不熱之瘧疾,療效亦佳。亦用於較小柴胡湯證為虛、貧血、呈鬱熱挾水飲上衝之證。

白話文:

傷寒恆論卷七

第七則

若病人頸項僵硬、發熱怕風,這是太陽經表證。口渴但手腳溫熱,是胃中有熱。脅肋下脹滿,是少陽經氣機被寒邪阻滯。治療應以桂枝湯為基礎,再加入粉葛、柴胡、花粉等藥物,這樣才能對症下藥。如果單用小柴胡湯,效果可能不理想。

本則同時包含太陽經表證、陽明經裡證和少陽經證(脅肋下脹滿即為少陽經氣機被寒邪阻滯)。根據「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的原則,可用小柴胡湯治療。但鄭氏認為單用小柴胡湯不夠完善,主張用桂枝湯加粉葛、柴胡、花粉等藥物,這樣能兼顧三陽的症狀,更為全面,其治療方法是合理的。

第十則

若傷寒病人陽脈澀滯、陰脈弦急,並伴有腹部急痛,應先服用小建中湯;若無效,則再服用小柴胡湯。

陽脈澀滯表示陽氣虛弱,陰脈弦急表示陰氣盛實,治療應扶助陽氣、祛除陰邪。若出現腹部急痛,是陰寒阻滯所致,小建中湯力量不足,恐怕難以奏效。因此,我認為應該用吳茱萸四逆湯,小柴胡湯效果更差。

腹部急痛多屬虛寒證,《金匱要略》記載虛勞裡急、腹痛的病例,都用小建中湯來健脾益胃。但鄭氏認為小建中湯力量不足,主張用吳茱萸四逆湯直接驅除寒邪。其實本則屬於少陽病兼裏虛寒證,脾胃的陽氣不能順利運行,所以才會腹部急痛。使用小建中湯調和氣血、溫中止痛,是正確的治療方法。服藥後腹痛止住,但少陽證尚未痊癒,再用小柴胡湯來調和少陽經。

第十一則

傷寒病程五六天,已經發過汗又服用瀉下藥,胸脅部脹滿且略微結實,小便不利,口渴但不嘔吐,只有頭部出汗,寒熱往來,心煩,這是邪氣未解。應該服用柴胡桂枝乾薑湯。

少陽病應當和解,發汗和瀉下都是禁忌。現在既已發汗又瀉下,卻出現胸脅部脹滿且略微結實的症狀,這是瀉下傷了脾胃,濁陰之邪乘虛而上。發汗傷了太陽經,導致氣機失調,所以小便不利。又見寒熱往來,少陽證仍在,因此應該服用小柴胡湯加桂枝、乾薑,這樣三陽皆治,非常妥當。

太陽病發汗、瀉下後,邪氣應該消除。現在邪氣未解,出現胸脅部脹滿且略微結實、小便不利、寒熱往來等症狀,說明邪氣陷入了少陽經,同時還有太陽經表證和陽明經裡證,這是三陽並病。所以鄭氏說:「服用小柴胡湯加桂枝、乾薑,三陽皆治,非常妥當」。

柴胡桂枝乾薑湯組方

柴胡半斤,桂枝三兩(去皮),乾薑二兩,黃芩三兩,栝樓根四兩,牡蠣二兩(煅制),甘草二兩(炙甘草)。

以上七味藥,加水一鬥二升,煎煮至六升,去渣,再煎煮至三升,溫服一升,每日三次,第一次服用後略微感到煩躁,再次服用後汗出則病癒。

方劑解說及其應用範圍

本方中柴胡、黃芩、栝樓根合用,可以調和少陽經,清熱、生津、止渴的效果顯著;桂枝、乾薑、甘草合用,可以溫補心陽、溫暖脾胃;牡蠣與栝樓根配伍,可以治療水飲內停引起的口渴。此方用於治療少陽病兼水飲病效果很好。對於寒多熱少或單純寒邪不發熱的瘧疾,療效也很好。也適用於比小柴胡湯證候更虛弱、貧血、鬱熱夾雜水飲上逆的證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