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恆論》~ 傷寒恆論卷七 (4)

回本書目錄

傷寒恆論卷七 (4)

1. 傷寒恆論卷七

【鄭論】,按項強、身熱惡風者,太陽之表證也。口渴而手足溫者,胃中有熱也。脅下滿者,少陽氣機為寒束也。法宜桂枝湯加粉葛、柴胡、花粉之類,於此病庶為合法,若專主小柴胡湯,似未盡善。

【闡釋】,本條有太陽表證,復有陽明裏證,更有少陽證,即脅下滿者,少陽氣機為寒束也。據「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之義,則可用小柴胡治之。鄭氏則認為專主小柴胡湯未盡善,而主桂枝湯加粉葛、柴胡、花粉之類,是三陽症狀兼顧,更為全面,理法可從。

十、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溫)〔腹〕中急痛(者),先與小建中湯,不差者,(與)小柴胡湯主之。原文100

【鄭論】,按陽脈澀者,陽虛也,陰脈弦者,陰盛也,法宜扶陽祛陰。若腹中急痛,則為陰寒阻滯,小建中湯力弱,恐不能勝其任。余意當以吳萸四逆湯,小柴胡湯更不能也。

【闡釋】,腹中急痛,多屬虛寒證,所以金匱有虛勞裏急,腹中痛的記載,都用小建中湯建立中氣。但鄭氏認為小建中湯力弱,主用吳萸四逆湯,一舉祛邪外出。其實本條為少陽病兼裏虛寒證,脾胃之陽氣不能流暢,故腹中急痛,與小建中湯調和氣血,建中止痛,自屬正治。服後腹痛止,而少陽證不差者,再用小柴胡湯以和解少陽。

十一、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腹)〔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乾薑湯〔主之〕**。**原文147

【鄭論】,按少陽證,法當和解,汗、下皆在所禁之例,今既汗、下之,而胸(腹)〔脅〕滿微結者,是下之傷中,濁陰得以上僭也。汗之而太陽傷,以致氣化失運,小便所以不利也。又見寒熱往來,少陽證仍在,主小柴胡湯加桂枝、乾薑,三陽並治,實為妥切。

【闡釋】,太陽病汗、下後,則邪當解。今不解而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又見寒熱往來等證,是邪陷少陽,復有太陽之表,陽明之裏,此三陽並病。故鄭氏曰:「主小柴胡湯加桂枝、乾薑,三陽並治,實為妥切」。

柴胡桂枝乾薑湯方(校補)

柴胡半斤,桂枝三兩(去皮),乾薑二兩,黃芩三兩,栝蔞根四兩,牡蠣二兩(熬),甘草二兩(炙),

上七味,以水一鬥二升,煮取六升,去渣,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煩,復服汗出便愈。

【方解及其應用範圍】

本方柴胡、黃芩、栝蔞根合用,和解少陽,清熱、生津、止渴之效顯著;桂枝、乾薑、甘草合用,當有健心陽、溫脾之作用;牡蠣與栝蔞根配伍,能治水飲內停之口渴。用以治少陽兼水飲病為有效。對治寒多熱少,或但寒不熱之瘧疾,療效亦佳。亦用於較小柴胡湯證為虛、貧血、呈鬱熱挾水飲上衝之證。

白話文:

【傷寒恆論卷七】

關於病人出現頸部僵硬、身體發熱怕風的症狀,這是太陽病的表證。如果同時有口渴和手腳溫暖的情況,表示胃中有熱。而脅下脹滿,則是少陽經的氣機受到寒邪束縛所致。治療方法適合使用桂枝湯加入葛根、柴胡、天花粉等藥物,這樣才能對症治療。如果只單獨使用小柴胡湯,效果可能不夠完善。

解釋部分提到,本條病症同時有太陽表證、陽明裏證和少陽證。根據《傷寒論》的原則,只要有少陽證的一個症狀,就可以使用小柴胡湯,不必所有症狀都齊全。但作者認為單用小柴胡湯不夠全面,主張加入桂枝湯和其他藥物,以同時照顧三陽經的症狀,這樣更為合理。

第十條提到,如果陽脈澀、陰脈弦,通常表示腹中劇痛,應先使用小建中湯。如果無效,再改用小柴胡湯。作者認為陽脈澀表示陽虛,陰脈弦表示陰盛,應以扶陽祛陰為主。對於腹中劇痛,他建議使用吳茱萸四逆湯,而非小柴胡湯。解釋部分說明,腹中急痛多屬虛寒證,小建中湯可以調和氣血,緩解疼痛。如果腹痛止後少陽證仍在,再用小柴胡湯。

第十一條論述,傷寒五、六天後,經過發汗和瀉下治療,病人出現胸脅脹滿微結、小便不利、口渴但不嘔吐,還有頭汗、寒熱交替和心煩等症狀。這些表示病情未解,應用柴胡桂枝乾薑湯治療。作者指出,少陽證本應以和解為主,禁汗、下,但若誤用汗下法導致胸脅脹滿微結,是因瀉下損傷中氣,濁陰上逆;發汗損傷太陽經,氣化失調,小便不利。仍有寒熱往來者,少陽證未解,建議用小柴胡湯加桂枝、乾薑,兼顧三陽經治療。

柴胡桂枝乾薑湯方
組成:柴胡半斤、桂枝三兩(去皮)、乾薑二兩、黃芩三兩、天花粉四兩、牡蠣二兩(熬)、炙甘草二兩。
用法:加水煎煮後去渣再煎,每日分三次服用。初服可能略感煩躁,再服後汗出即癒。

方解與應用
本方結合柴胡、黃芩、天花粉,和解少陽、清熱生津;桂枝、乾薑、甘草健心陽、溫脾;牡蠣與天花粉配伍,可治水飲內停之口渴。適用於少陽病兼水飲證,對寒多熱少或但寒不熱的瘧疾也有效。亦適用於體虛、貧血且鬱熱挾水飲上衝的證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