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恆論》~ 傷寒恆論卷一 (20)
傷寒恆論卷一 (20)
1. 傷寒恆論卷一
四十、太陽病身黃,脈沉結,少腹鞕,小便不利者,為無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證諦(審也,證據確實的意思。)也,抵當湯主之。原文125
【鄭論】,按此條只以小便之利與不利,判血之有無也。其人少腹滿而小便不利者,是蓄尿而非蓄血也;若少腹滿而小便利,其人如狂者,蓄血之驗也。苟其人不狂,小便利而腹滿,別無所苦,則又當以寒結熱結下焦處之,分別施治,庶可言活人也。
【闡釋】,本條承上條辨蓄血與蓄水證。若其人少腹滿而小便不利,是太陽腑證中之蓄尿證,治以五苓倍桂。若少腹滿而小便利,其人如狂,此非膀胱蓄水,是蓄血也,所以仍用抵當湯破瘀逐血。鄭氏曰:「苟其人不狂,小便利而腹滿,別無所苦,則下焦又有寒結熱結之分。
」筆者認為寒結治以苓桂朮甘湯加附片、白蔻、砂仁;熱結可用黃連解毒湯加滑石、木通。
四十一、太陽病,小便利者,以飲水多,必心下悸(指心下胃脘部築築而動。);小便少者,必苦裏急(小便欲下不能,小腹部有急迫的感覺。)也。原文127
【鄭論】,按飲水多而小便亦多,此理之常。但既稱小便多,水以下行,又何致上逆淩心而為悸乎?必是小便少而水道不暢,上逆以淩心而為悸,與理方恰。小便不暢,裏必苦急,勢所必然。原文以飲水多,致心下悸,理亦不差,仍不若小便之多少處求之,更為恰切。或曰:太陽行身之背,水氣何得淩心?余以為淩心者,誠以太陽之氣,由下而至胸腹也。
【闡釋】,本條從小便之利與不利,以辨別水停的部位。飲水多,小便利者,心下胃脘部築築而動,此水停中焦所致,可用茯苓甘草湯治療。飲水多,小便不利者,少腹急急迫,是水停下焦之故,可用豬苓湯治之。
四十二、大下之後,復發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凡病若(應作「或」字解。)發汗、若吐、若下、若亡(應作「喪失」解)血、亡津液,陰陽自和者,必自愈。原文59、58
【鄭論】,據所言汗、吐、下,以致亡血,亡津液,只要其人無甚大苦,可以勿藥,俟正氣來復,必自愈。明明教人不可妄用藥,誤用藥,恐生他變也。
【闡釋】,此條在《傷寒論》中為兩條。「大下之後,……必自愈。」按此節乃下後復汗,俟其自愈之證也。「勿治之」三字,諸家皆謂不可用利藥。惟大下之「大」字,均未注明,所謂大下者,即用大承氣法是也。蓋大承氣直瀉君相二火,既傷津液中之陽,復發汗又傷津液中之陰,此小便所以不利也,亦必待其陰陽自和,斯小便得利,而自愈矣,「凡病若發汗,……必自愈」。按此節乃諸治後自愈之總綱也。
白話文:
傷寒恆論卷一
四十、太陽病患者身體發黃,脈象沉而有力,少腹脹滿,小便排洩困難,這是因為體內缺乏血液。如果小便排洩通暢,患者卻神志不清似狂,這是血液病症的確實表現,應該服用抵當湯治療。
鄭氏論述:此條只根據小便的通利與否來判斷是否有血虛。患者少腹脹滿而小便不通,這是尿液滯留,而非血液滯留;如果少腹脹滿而小便通暢,患者神志不清似狂,則是血液滯留的徵象。如果患者神志清醒,小便通暢但腹部脹滿,沒有其他症狀,則應該根據下焦寒邪或熱邪的不同情況分別治療,這樣才能救治患者。
闡釋:本條承接上一條,辨別血液滯留和水液滯留的症狀。如果患者少腹脹滿而小便不通,這是太陽經腑證中尿液滯留的表現,可用五苓散加倍桂枝治療。如果少腹脹滿而小便通暢,患者神志不清似狂,這不是膀胱蓄水,而是血液滯留,因此仍然使用抵當湯來破瘀逐血。鄭氏說:「如果患者神志清醒,小便通暢但腹部脹滿,沒有其他症狀,則下焦可能存在寒邪或熱邪。 」筆者認為寒邪可用苓桂朮甘湯加附子、白蔻、砂仁治療;熱邪則可用黃連解毒湯加滑石、木通治療。
四十一、太陽病患者,小便排洩通暢,是因為喝水多,必然會出現心悸(心下胃脘部跳動);小便排洩困難,必然會感到裡急後重(小便欲出而不出,小腹部有急迫感)。
鄭氏論述:喝水多而小便也多,這是正常的生理現象。但是既然說小便多,水往下走,為什麼會逆流上衝而導致心悸呢?一定是因為小便少,水道不通暢,才導致上逆衝擊心臟而出現心悸,這與道理相符。小便不通暢,裡急後重是必然的結果。原文說喝水多導致心悸,道理也不錯,但不如根據小便的多少來判斷更為準確。有人說:太陽經循行於身體背部,水氣怎麼會上衝到心臟呢?我認為上衝到心臟,是因為太陽經的氣機由下而上到達胸腹部。
闡釋:本條根據小便的通利與否,來判斷水液停滯的部位。喝水多,小便通暢,心下胃脘部跳動,這是水液停滯於中焦所致,可用茯苓甘草湯治療。喝水多,小便不通暢,少腹急迫,這是水液停滯於下焦所致,可用豬苓湯治療。
四十二、大便瀉下之後,又出汗,小便不通暢,這是津液耗損的緣故,不要治療;如果小便通暢,一定會自行痊癒。凡是疾病,如果經過發汗、吐瀉、大便瀉下、失血、津液耗損,陰陽自行恢復平衡,一定會自行痊癒。
鄭氏論述:根據所說的發汗、吐瀉、大便瀉下,導致失血、津液耗損,只要患者沒有嚴重的痛苦,可以不用藥物,等待正氣恢復,必然會自行痊癒。這明顯地教導人們不要濫用藥物,誤用藥物,恐怕會產生其他的變化。
闡釋:此條在《傷寒論》中是兩條。「大下之後,……必自愈。」按此節是瀉下後又出汗,等待其自行痊癒的證候。「勿治之」三個字,各家都認為不可以使用瀉下藥。只是「大下」中的「大」字,都沒有說明,所謂大下,就是使用大承氣湯的方法。因為大承氣湯直接瀉去心火和胃火,已經損傷了津液中的陽氣,又出汗,又損傷了津液中的陰氣,所以小便不通暢,也必須等到陰陽自行恢復平衡,這樣小便才能通暢,而自行痊癒。「凡病若發汗,……必自愈」。按此節是各種治療之後自行痊癒的總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