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恆論》~ 傷寒恆論卷二 (20)

回本書目錄

傷寒恆論卷二 (20)

1. 傷寒恆論卷二

上十二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內大黃切如碁子,更煮一兩沸,去渣,溫服一升。本云柴胡湯,今加龍骨等。

【方解及其應用範圍】

本方係柴胡桂枝二湯合方,去芩、芍、甘草,加龍骨、牡蠣、茯苓、大黃、鉛丹。柴胡、桂枝解外而除身重,龍、牡、鉛丹鎮內而止煩驚,大黃和胃氣止譫語,茯苓利小便,人參、薑、棗益氣養營,扶正驅邪。如是則錯雜之邪,庶可內外盡解。本方有和解少陽,疏肝和胃,清熱鎮驚之作用。多用於治療神經系統方面的病證;或肝膽氣鬱、驚痰,與治癲癇多效。

四十三、傷寒脈結代(是結脈和代脈的並稱。景岳說:「脈來忽止,止而復起,總謂之結。」代者更代之意,於平脈中忽見軟弱,或乍疏乍數,或斷而復起,均名為代),心動悸(者),炙甘草湯主之。(一名復脈湯)〔脈〕按之來緩,(而)時一止復來者,名曰結。又脈來動而中止,更來小數,中有還者反動,名日結,陰也。脈來動而中止,不能自還,因而復動〔者〕,名曰代,陰也,得此脈者,(為)〔必〕難治。原文177、178

【鄭論】,據脈而論,結促之止,止無常數,代脈之止,止有常數。結促之脈,病尚可治者多,而代脈之見者,十難九痊,仲景以復脈湯主之,亦是盡治病之道而已。

【闡釋】,心血不足,心陽不振,則脈見結代。兩脈的特徵,都是脈的搏動間有歇止。結脈之止無常數,或三五至一止,旋又八九至一止,旋二三十至一止,前後參差,無一定之止也。代脈止有定規,如十五至處歇止,其第二候亦在十五至歇止,第三候仍在十五歇止,謂之止有定數。這兩種脈都為氣血虛憊,而脈之搏動正常,都是陰陽營衛調協之功。

倘陰陽失調,氣血因虛不能正常運行,皆屬難治。筆者在臨症中,脈見結者,除用炙甘草湯外,並用大劑回陽飲扶陽驅陰治之而愈。至代脈者,甚屬罕見,雖用大劑四逆、炙甘草湯之類,收效甚微。誠如鄭氏所說:「結促之脈,病尚可治者多,而代脈之見者,十難九痊」。非虛語矣。

炙甘草湯方(校補)

甘草四兩(炙),生薑三兩(切),人參二兩,生地黃一斤,桂枝三兩(去皮),阿膠二兩,麥門冬半升(去心),麻仁半升,大棗三十枚(擘)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渣,內膠烊消盡。溫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復脈湯。

【方解及其應用範圍】

本方以炙甘草為君,養胃益氣,人參補氣,桂枝通陽,生地、麥冬、麻仁、阿膠養陰補血,薑、棗調和營衛,又加清酒通經隧,則脈復而悸自寧矣。據現代藥物之研究,甘草有強心的作用,故以為主藥。其方具有滋陰生血,補氣復脈之功。後世滋補方劑,多從此方化裁而出。

白話文:

傷寒恆論卷二

以上十二味藥,用八升水煮至剩四升,加入切如棋子大小的大黃,再煮一兩沸,去除藥渣,溫服一升。原本稱為柴胡湯,如今加入龍骨等藥。

方解及應用範圍

此方為柴胡湯與桂枝湯的合方,去黃芩、芍藥、甘草,加入龍骨、牡蠣、茯苓、大黃、鉛丹。柴胡、桂枝解表並消除身重,龍骨、牡蠣、鉛丹鎮驚安神以止煩擾驚悸,大黃調和胃氣以止譫語,茯苓利小便,人參、生薑、大棗益氣養血,扶助正氣以驅邪。如此則錯綜複雜的病邪可內外盡解。本方可和解少陽、疏肝和胃、清熱鎮驚,多用於治療神經系統方面的病症,或肝膽氣郁、驚痰,對癲癇亦多有效。

四十三、傷寒脈結代(結脈與代脈的合稱。張景岳說:“脈來忽停,停後又起,統稱結脈。”代即更替之意,在正常脈象中忽見軟弱無力,或忽快忽慢,或中斷復起,皆稱代脈),心動悸(者),炙甘草湯主之。(又稱復脈湯)〔脈象〕按之緩慢時而一停又復來者,名結脈。又有脈動中停頓,復來時稍快,中間有回彈反跳者,亦名結脈,屬陰。脈動中停頓後不能自復,須待再次脈動者(者),名代脈,屬陰,凡見此脈者(必)**難治。**原文177、178

鄭論:依脈象而論,結脈、促脈之停頓無規律,而代脈之停頓有規律。結脈、促脈之病多數可治,而代脈出現者,十難九愈,仲景以復脈湯主治,亦只是盡治療之道罷了。

闡釋:心血不足,心陽不振,則脈見結代。兩脈特點皆為脈動中有停頓。結脈之停頓無固定次數,或三五至一停,或八九至一停,或二三十至一停,前後不一,無規律。代脈停頓有定數,如固定十五至一停,後續候脈仍為十五至一停,屬“止有定數”。此二脈皆為氣血虛弱,陰陽失調,難以維持脈動正常運行,均屬難治。筆者臨床中見結脈者,除用炙甘草湯外,亦以大劑量回陽飲扶陽驅陰而愈。至於代脈,極為罕見,即便使用大劑量四逆湯、炙甘草湯等,效果甚微。正如鄭氏所言:“結促之脈多可治,而代脈十難九愈”,非虛言。

炙甘草湯方(校補)

炙甘草四兩,生薑三兩(切),人參二兩,生地黃一斤,桂枝三兩(去皮),阿膠二兩,麥門冬半升(去心),麻仁半升,大棗三十枚(剖開)

上九味藥,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藥液,去渣,加阿膠烊化至完全溶解。溫服一升,每日三次。又名復脈湯。

方解及應用範圍

本方以炙甘草為君藥,益胃氣;人參補氣,桂枝通陽;生地黃、麥冬、麻仁、阿膠滋陰補血;生薑、大棗調和營衛;再加清酒通經絡,則脈復而心悸自平。現代研究顯示甘草有強心作用,故為主藥。此方具有滋陰生血、益氣復脈之效,後世滋補方劑多由此方化裁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