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恆論》~ 傷寒恆論卷九 (6)

回本書目錄

傷寒恆論卷九 (6)

1. 傷寒恆論卷九

白通加豬膽汁方(校補)

蔥白四莖,乾薑一兩,附子一枚(生、破八片),人尿五合,豬膽汁一合,

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渣,內膽汁,人尿,和令相得,分溫再服。若無膽,亦可用。

【方解及其應用範圍】

本方即白通湯加人尿、豬膽汁。白通湯之解見前。加人尿、豬膽汁,引陽藥達於至陰,而調二氣之格拒,通上下之陰陽,此方即《內經》反佐之法也。故證見寒極格熱,乾嘔而煩不受熱藥,下嚥即吐者,則為白通加豬膽汁湯證。推廣以治霍亂吐瀉之症、中風卒倒,其他暴卒及脫陽之症,皆建奇效。

十五、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嘔者,真武湯主之。原文316

【鄭論】,按少陰腹痛,小便不利者,寒結於下,不能化下焦之陰也。四肢沉重,自下利者,陽氣下趨,不能達於四末也。其中或咳、或下利、或小便利,當從末議,不可混為一證也。原文主真武湯,是重寒水阻滯而設,學者不可固執,總在扶陽驅陰為要。

【闡釋】,少陰病,腹痛是寒盛於內,小便不利是水不下行,四肢沉重疼痛是濕侵於外,自下利是水溢於內。此皆由陽虛不能化氣所致。真武湯主要作用在溫經扶陽,而不在利水,陽旺則寒水自然潛消。

真武湯方(校補)

茯苓三兩,芍藥三兩,白朮二兩,生薑三兩(切),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七合,日三服。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細辛一兩,乾薑一兩;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藥,加乾薑二兩;若嘔者,去附子,加生薑足前為半斤。

【方解及其應用範圍】

本方有溫有行,陰陽兩調,為溫陽行水之首選方。附子辛熱以壯腎陽,使水有所主;白朮之燥以健脾,使水有所制;生薑辛散,佐附子以補陽,於主水中有散水之意;茯苓淡滲,佐白朮健脾,於制水中有利水作用;本病腎陽既虛,腎陰也虧,附子、芍藥同用,兼能回陽保陰,但又以回陽行水為主。

本方應用範圍較廣,凡是腎陽虛,因寒水而致的腹痛,小便不利,大便下利,腎炎、水腫、心力衰竭以及由於辛溫發汗太過而致汗多亡陽的頭眩心下悸,肉膶筋惕等證,效果顯著。筆者用之以治腎陽虛水泛為痰之咳嗽、哮喘,獲得滿意療效。

十六、少陰病,下利清穀,裏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赤色)〔色赤〕,或腹痛,或乾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通脈四逆湯主之(若脈即出者,愈)**。**原文317

白話文:

傷寒恆論卷九

白通加豬膽汁方(補充修正)
材料:蔥白四根、乾薑一兩、生附子一枚(剖成八片)、人尿五合、豬膽汁一合。

做法:將前五味藥材加入三升水,煮至剩一升,過濾藥渣,加入膽汁與人尿,攪拌均勻後,分成兩次溫熱服用。若無膽汁,亦可只用前幾味藥。

方解與適用範圍
此方為白通湯加入人尿與豬膽汁,主要功能是引導陽性藥物深入陰分,調和陰陽對抗、平衡上下氣機。此為《內經》中的反佐法,用於寒極導致熱象拒藥、乾嘔煩躁、服熱藥即吐的情況。此外,此方也可有效治療霍亂吐瀉、中風昏厥、突發性昏倒及陽氣虛脫等急症。


第十五條:少陰病症狀分析
少陰病延續數日未癒,出現腹痛、小便不暢、四肢沈重疼痛、腹瀉等症狀,表示體內有寒水停滯。患者可能伴隨咳嗽、小便失調、嘔吐等,此時應用「真武湯」治療。

鄭論:
少陰病的腹痛與小便不利,是因下焦寒凝,陽氣無法溫化水濕;四肢沈重與腹瀉則是陽虛下陷,無力布達四肢。其他如咳嗽、腹瀉或小便異常需個別辨證,不可一概而論。真武湯主要針對寒水阻滯,但關鍵仍在扶助陽氣、驅散陰寒。

闡釋:
腹痛是寒盛於內,小便不利為水氣不化,四肢沈重疼痛乃濕邪侵襲,腹瀉則因水濕泛濫。這些均由陽虛氣化無力所致,真武湯主要溫陽而非單純利水,陽氣恢復則寒水自消。

真武湯方(補充修正)
材料:茯苓三兩、芍藥三兩、白朮二兩、生薑三兩(切片)、炮附子一枚(去皮剖八片)。

做法:以八升水煮至三升,去渣後每次溫服七合,一日三次。
加減法:

  • 咳嗽:加五味子半升、細辛一兩、乾薑一兩。
  • 小便通利:去茯苓。
  • 腹瀉:去芍藥,加乾薑二兩。
  • 嘔吐:去附子,生薑增量至半斤。

方解與適用範圍
此方溫陽行水,調和陰陽,為溫化寒水的代表方劑。附子溫腎陽,白朮健脾制水,生薑助陽散濕,茯苓健脾利水,芍藥配合附子兼顧陰液。

適用於腎陽虛導致的水腫、腹痛、腹瀉,或是誤汗過度引起的頭暈、心悸、肌肉跳動等。臨床亦用於腎虛水泛的咳嗽、氣喘,療效顯著。


第十六條:少陰病重症辨治
少陰病出現腹瀉(排未消化食物)、內寒外熱、手足冰冷、脈微欲絕,卻無明顯怕冷、面色潮紅,可能伴隨腹痛、乾嘔、咽喉痛或腹瀉停止但脈象仍微弱。此為「通脈四逆湯」證(若服藥後脈象恢復,則表示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