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恆論》~ 傷寒恆論卷四 (5)

回本書目錄

傷寒恆論卷四 (5)

1. 傷寒恆論卷四

十五、食穀欲(吐者)〔嘔〕,屬陽明也(胃家虛寒),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熱)也。原文243

【鄭論】,按吳茱萸湯,乃治少陰吐利之方,非陽明之正方也。此刻食穀欲嘔,乃屬陽明,必是胃中邪熱彌漫,隔拒上焦,故得吳萸辛燥之品而反劇,可知非虛寒也明甚。原文如此模糊,何不先判明陰陽,而曰食穀欲嘔,喜飲熱湯者,可與吳茱萸湯。嘔而欲飲冷者,此屬上焦有熱,以此推去、方不負立法之意。

【闡釋】,食穀欲嘔,這是胃家虛寒的特徵,虛則不能納穀,寒則胃氣上逆,所以決診為陽明虛寒,溫中降逆之吳茱萸湯,自為對症之方。若上焦有熱,服吳茱萸湯相反使病情增劇。鄭氏以飲熱、飲冷判寒熱,以定吳茱萸湯之可用不可用,乃簡明扼要之法矣。吳茱萸湯方,載少陰前篇。

十六、陽明中風,口苦咽乾,腹滿微喘,發熱惡寒,脈浮而緊,若下之,則腹滿,小便難也。原文189

【鄭論】,此陽明而兼太、少證,何也?口苦咽乾,所現者少陽之經證;微喘,發熱惡寒,所現者太陽之表邪;脈現浮緊,風寒之徵。此證雖云陽明,而陽明胃實之證未見,故曰:若下之,則腹滿、小便難,此是教人不可下。若下則引邪入太陰,故見腹滿,中樞失職,轉輸必乖,故見小便難,此刻總宜照三陽並病法治之可也。

【闡釋】,本條是三陽合病,但以太陽和陽明證最重,所以稱做陽明中風。重點在於陽明,邪熱在經,禁用下法,否則引邪深入。仲景未出方治,鄭氏說:總宜照三陽並病法治之可也。筆者認為三陽經症同見,即以三陽之方治之,一舉祛邪外出,桂麻各半湯加柴、葛、苓、夏主之。

十七、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而)反惡熱,身重。若發汗則(燥)〔躁〕,心憒憒(煩亂貌),反譫語;若加溫針,必休惕(恐懼貌),煩〔躁〕不得眠;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隔,心中懊憹(煩悶不舒),舌上苔者(舌上有黃白薄膩的苔垢)(宜)梔子豉湯主之。若渴欲飲水,口乾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若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原文221、222、223

【鄭論】,論陽明證,而揭出數端,學者當細體求,探其病情,相機施治。但身重二字有誤,必是身輕,與陽明證方符,若是身重,則又屬少陰也,與此不合,原文變換太冗,俱宜按病治去,不可固執。

【闡釋】,此條亦三陽並病也。然冠以陽明病者,以其中陽明病居多也。脈浮而緊,表邪未罷,太陽也;咽燥口苦者,少陽也;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腹滿而喘者,陽明也。若汗、下、燒針,俱不可用。如誤用之,就發生原文所說病變。這些病變都是由於裏熱加劇,則當用梔豉湯治之。

白話文:

《傷寒恆論卷四》:

十五、進食後想吐(或嘔吐),屬於陽明病症(胃部虛寒),可用吳茱萸湯治療。若服藥後症狀加重,則問題在上焦(有熱)

【鄭論】吳茱萸湯本是治療少陰吐瀉的方劑,並非針對陽明症。此處提到進食後欲嘔雖屬陽明,但應是胃中熱邪壅盛,阻滯上焦,因此服用辛燥的吳茱萸湯反而加劇,顯然非虛寒所致。原文含糊不清,應先辨別寒熱,例如:想吐且喜喝熱湯者可用吳茱萸湯;若嘔吐想喝冷飲,則屬上焦有熱,如此判斷才符合用藥原則。

【闡釋】食後欲嘔是胃虛寒的特徵,因虛弱不能消化食物,寒氣導致胃氣上逆,故診斷為陽明虛寒,適合用溫中降逆的吳茱萸湯。若上焦有熱,服此湯反會加重病情。鄭氏以「喜熱飲或冷飲」區分寒熱,決定是否用吳茱萸湯,方法簡明扼要。

十六、陽明中風,症狀為口苦、咽乾、腹脹、輕微氣喘、發熱怕冷,脈象浮緊。若誤用瀉下法,會加重腹脹並導致排尿困難。

【鄭論】此症兼有太陽、少陽的表現:口苦咽乾屬少陽經證;微喘、發熱惡寒屬太陽表邪;脈浮緊為風寒之象。雖稱陽明病,但未見胃實證候,因此告誡不可貿然攻下,否則邪入太陰會導致腹脹,影響氣血運行而排尿困難。應按三陽並病的治法處理。

【闡釋】本條實為三陽合病,但太陽、陽明症狀較明顯。重點在陽明經熱未成實,禁用下法。仲景未列方劑,鄭氏主張按三陽並病治療,建議以桂麻各半湯加柴胡、葛根、黃芩、半夏等藥,兼顧三經解表清熱。

十七、陽明病症見脈浮緊、咽喉乾燥、口苦、腹脹氣喘、發熱汗出、不怕冷反怕熱、身體沈重。若誤發汗會引發煩躁胡言;誤用溫針則驚恐失眠;誤下會使胃氣虛弱,邪熱擾膈,導致心煩胸悶、舌苔厚膩,此時應以梔子豉湯治療。若伴隨口渴、口乾舌燥,用白虎加人參湯;若脈浮發熱、口渴、小便不利,則用豬苓湯。

【鄭論】此條列舉多種陽明病症,須仔細辨證施治。文中「身重」恐為筆誤,陽明證應為「身輕」才合理,若身重則屬少陰,與陽明病機不符。原文敘述繁複,應靈活根據病情處理,不可拘泥。

【闡釋】此條亦是三陽並病,以陽明為主。脈浮緊示表邪未解(太陽);咽乾口苦屬少陽;發熱汗出、怕熱腹脹屬陽明。汗、下、針灸均屬誤治,可能加重裡熱。此時宜用梔豉湯清熱除煩,隨證配合白虎加人參湯或豬苓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