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欽安

《傷寒恆論》~ 傷寒恆論卷四 (4)

回本書目錄

傷寒恆論卷四 (4)

1. 傷寒恆論卷四

【闡釋】,若因吐後,見到腹部脹滿,有兩種情況。其一在上之邪,雖得到排除,而在下之病邪,卻化燥成實,此時應用下法,但究因吐後,中氣必然受傷,雖有實邪內聚,又不宜峻下,調胃承氣湯是為最適當的方劑。其後有如鄭氏所云:「若因吐後,而中州大傷,以致脹滿者,…宜溫中健脾,俾胃氣宣暢,而脹滿自消。」豈可復用下法,以重傷其正,調胃承氣決不可用。

筆者認為當用理中湯加砂仁、公丁香治之。

謂胃承氣湯方(校補)

大黃四兩(去皮,清酒洗),甘草二兩(炙),芒硝半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渣,內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溫服之。

【方解及其應用範圍】

本方係大承氣湯去厚朴、枳實,加甘草而成。大黃瀉下實熱,芒硝潤燥軟堅,佐甘草以和胃氣,用以治療腹中有實熱,大便燥結的症候。其藥力比小承氣還輕,對各種急性熱病之輕者為宜。治消渴證之中消,即渴而飲食多者,亦有效。

十三、陽明病,心下鞭滿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原文205

【鄭論】,按心下鞭滿,有可攻者,有不可攻者,有熱結者,有寒結者,總之詳(虎)〔辨〕的確,可攻則攻,可攻則勿妄攻,攻之利不止者,死,以其利甚則亡陰,陰亡而陽與之俱亡,故斷其必死。若下利而能自止者,是中氣猶存,陽不即亡,故知其必生。

【闡釋】,心下是胃脘部位,心下鞕滿,不同於腹部鞕滿,可知病邪偏於上。此心下鞭滿而不痛,是胃氣不實,客氣上逆所致。裏實腹滿可攻,今心下鞭滿而非腹鞭滿,乃未成實,故不可攻。腹部鞭滿是腸中有燥屎內結,可以用承氣湯攻下,一下而愈。若此證有虛、實、寒、熱之不同,實證、熱證可以攻下,可用承氣湯;虛證、寒證則不可妄攻,若攻之則脾胃受損,邪氣內陷,形成下利不止,甚至胃氣敗絕而亡。筆者認為可用附子理中湯溫補脾腎之陽以救之。

若利能自止,是胃氣漸復,為病有自愈之機。

十四、傷寒嘔多,雖有陽明證,不可攻之(此處是指瀉下而言)。原文204

【鄭論】,嘔多二字,有熱嘔寒嘔之別,雖有陽明證,不可妄加指責攻,務要審慎的確為是。

【闡釋】,惡寒發熱之嘔屬太陽,寒熱往來之嘔屬少陽,但惡熱不惡寒之嘔屬陽明,此三陽嘔吐之辨證也。鄭氏云:「嘔多二字,有熱嘔、寒嘔之別」。嘔多是病機向上,若用攻法,是逆其所治,最易造成變證。筆者於寒嘔者,可用理中湯加吳茱萸以溫降之;熱嘔者,可用黃連吳萸湯以清之降之。

至三陽症之嘔證,必結合三陽病之其他證狀,選用三陽之方治之,斯為得矣。

白話文:

傷寒恆論卷四

若嘔吐後腹部脹滿,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上焦邪氣已去,但下焦病邪化燥成實,此時應當瀉下,但因嘔吐後中氣受損,即使有實邪,也不宜峻猛瀉下,故調胃承氣湯最為適宜。另一種情況正如鄭氏所說:「嘔吐後,中焦受損嚴重導致脹滿…應當溫中健脾,使胃氣通暢,脹滿自然消退。」此時萬不可再瀉下,以免加重病情,調胃承氣湯絕對不能使用。

我認為應當使用理中湯加砂仁、丁香治療。

調胃承氣湯方(校補後)

大黃四兩(去皮,用清酒洗淨),甘草二兩(炙甘草),芒硝半升

將以上三味藥,加水三升,煮至一升,去渣,加入芒硝,再用小火煮沸,稍稍溫熱後服用。

方解及其應用範圍

此方是從大承氣湯中去除厚朴、枳實,並加入甘草而成。大黃瀉下實熱,芒硝潤燥軟堅,甘草和胃氣,用於治療腹部有實熱,大便乾燥的症狀。其藥力比小承氣湯輕,適用於各種急性熱病的輕症。治療消渴症中的“中消”(口渴且飲食增多),也有效。

陽明病,心下脹滿,不可攻之;攻之瀉下不止者,死;瀉下停止者則痊癒。

按:心下脹滿,有的可以攻,有的不可以攻,有熱結的,有寒結的,總之要仔細辨別。可以攻則攻,不可以攻則不要妄攻。攻之瀉下不止者,必死,因為瀉下過度則陰液耗竭,陰液耗竭,陽氣也隨之而亡,所以斷定必死。如果瀉下後能自行停止,說明中氣尚存,陽氣未亡,所以知道他必能痊癒。

心下是胃脘部位,心下脹滿不同於腹部脹滿,可知病邪偏在上焦。此心下脹滿而不痛,是胃氣不足,客邪上逆所致。腹部脹滿是腸中有燥屎內結,可以用承氣湯攻下,一次即可痊癒。如果心下脹滿而非腹脹,則病邪尚未成實,故不可攻。若此證有虛實寒熱的不同,實證、熱證可以攻下,可用承氣湯;虛證、寒證則不可妄攻,若攻之則脾胃受損,邪氣內陷,導致瀉下不止,甚至胃氣衰竭而亡。我認為可用附子理中湯溫補脾腎陽氣來救治。

如果瀉下能自行停止,說明胃氣漸復,病情有自愈的可能。

傷寒嘔吐多次,即使有陽明證,也不可攻之(指瀉下)。

嘔吐多次,有熱嘔和寒嘔之分,即使有陽明證,也不可輕易攻下,務必審慎才是。

惡寒發熱而嘔吐屬太陽病,寒熱往來而嘔吐屬少陽病,但惡熱不惡寒而嘔吐屬陽明病,這是三陽嘔吐的辨證。鄭氏說:「嘔吐多次,有熱嘔、寒嘔之別」。嘔吐多次是病邪上逆,如果使用攻法,是違背治病原則,最容易導致病情變化。對於寒嘔,可用理中湯加吳茱萸溫中降逆;對於熱嘔,可用黃連吳萸湯清熱降逆。

至於三陽的嘔吐證,必須結合三陽病的其他症狀,選用三陽的方劑治療,才是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