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恆論》~ 傷寒恆論卷四 (3)
傷寒恆論卷四 (3)
1. 傷寒恆論卷四
九、本太陽(病)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也。原文185前段
【鄭論】,太陽病,本應汗解,汗發不透,是寒邪阻滯氣機,逆而不出,遂傳至陽明,而成陽明症也.
【闡釋】,此節說明太陽病轉屬陽明的另一原因為發汗而汗出不徹,以致表邪不得外解,反而內傳化燥,因而轉屬陽明。與前4條太陽病轉屬陽明是發汗而汗出過多,津傷化燥而邪內傳,顯然不同。故證候的傳變與治療的得當與否,實有密切關係。
十、若汗多,微發熱惡寒者,(則)外未解也,其熱不潮,(又)未可與承氣湯(主之);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至〕大泄下。原文208後段
【鄭論】,按汗多微發熱、惡寒,在久病陽虛之人見此,則為亡陽之徵。若新病太陽症之人,而見此者,則為邪將去之兆,並未見潮熱,是邪未入陽明,未可與承氣湯。若陽明症見,而又有腹滿不通,可與小承氣湯,是斟酌元氣、邪氣之盛衰,而令其勿大泄,慎重之意也。
【闡釋】,本條可分兩節。第一節「若汗多微發熱惡寒者」……未可與承氣湯,此表證未盡解,不可使用下法。第二節「若腹大滿不通者,……勿令至大泄下。」說明裏實證固應攻下,但燥結未甚,只宜小承氣湯微和胃氣,不宜大承氣湯峻攻.
小承氣湯方(校補)
大黃四兩(酒洗),厚朴二兩(炙去皮),枳實三枚大者(炙)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渣,分溫二服。初服湯當更衣,不爾者盡飲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方解及其應用範圍】
此大承氣湯去芒硝,積、朴用量亦少,藥力自比大承氣為輕,則勢緩矣。治痞滿實而不燥的症候。大黃可瀉下實熱;枳實、厚朴消腹脹痞滿。其臨床證候與大承氣湯類似,但較輕。各種急性熱病,治之皆有效。
十一、太陽病,若吐、若下、若發汗〔後〕,微煩,小便數,大便因鞭者,與小承氣湯(主之),〔和之愈〕**。**原文250
【鄭論】,按汗、吐、下三法,無論何法,皆是損元氣,亡津液之道,津液傷,則燥氣立作,故有微煩,二便數、鞭之症,與以小承氣,和其胃氣,除其煩熱,其病自已。
【闡釋】,太陽病治之不當,津液受傷,熱邪入裏,致見心煩,小便數,大便鞭等,此津傷氣滯,以小承氣湯和之則諸症自愈。
十二、傷寒吐後,腹脹滿者,與調胃承氣湯。原文249
【鄭論】,按腹脹滿,胃家未大實者,可與小承氣湯,俾和其胃氣,以泄其邪熱,乃為合法。若因吐後而中州大傷,以致脹滿者,此是胸中胃陽,因吐而傷,宣佈失職,濁陰僭亂,堵塞中宮,宜溫中健脾,俾胃氣宣暢,而脹滿自消,此又非調胃承氣所宜也,學者臨證,宜細求之。
白話文:
傷寒恆論卷四
九、太陽病初期時,若發汗治療但汗出不足,未能完全祛邪,則病邪會轉入陽明而形成陽明病。
太陽病本應以發汗解表治療,但若汗出不透,是因寒邪阻滯氣機,導致邪氣未能排出,進而傳入陽明,使病症轉變為陽明證。
這說明太陽病轉為陽明的另一原因,是因發汗不徹底,使表邪未能外解而內傳化燥,進而發展為陽明病。此與之前提到的因過度發汗導致津液損傷、邪氣內傳而轉屬陽明不同,顯示疾病的傳變與治療是否得當密切相關。
十、若患者出汗多、輕微發熱且怕冷,表示外表邪氣未解,此時還未出現潮熱,不宜用承氣湯。如果腹脹嚴重且大便不通,可斟酌使用小承氣湯來調和胃氣,但不宜過度瀉下。
出汗多、輕微發熱、怕冷的情況若出現於久病虛弱之人,可能是陽氣將脫的徵兆;但若為新發太陽病之人,則表示邪氣將退。若未見潮熱,表示邪氣未完全進入陽明,故不宜用承氣湯。倘若已出現陽明證,且腹滿不通,可考慮小承氣湯,以評估正氣與邪氣的強弱,避免過度瀉下,以慎重治療。
本段可分為兩部分:
- 若有汗多、微熱、惡寒等表證未解情況,不可妄用下法。
- 若腹滿嚴重且大便不通,此時雖有裏實症,但燥結未甚,只宜用小承氣湯緩和胃氣,不宜使用峻烈的大承氣湯。
小承氣湯方
組成:大黃(酒洗)四兩、厚朴(炙去皮)二兩、枳實(大塊炙用)三枚。
用法:以上三味,以四升水煮至一升二合,去渣後分兩次溫服。首次服藥後應有排便反應,若無則服完餘藥;若已排便,則停止服用。
此方為大承氣湯去芒硝,且枳實、厚朴用量較少,故藥力較緩和,適用於痞滿實而不燥的症狀。大黃清洩實熱,枳實、厚朴行氣消脹,適用於病情較輕的陽明腑實證,療效顯著。
十一、太陽病經發汗、催吐或瀉下治療後,出現輕微心煩、小便頻數、大便硬結者,可用小承氣湯調和胃氣,緩解不適。
汗、吐、下等治法均可能耗損元氣及津液,導致燥熱內生而見心煩、二便異常。此時用小承氣湯和胃洩熱,能使病情緩解。
太陽病治療不當,導致津液受損、熱邪入裏,引起微煩、尿頻、便硬等症狀。此為津傷氣滯,以小承氣湯調和即可治癒。
十二、傷寒經吐法後,若出現腹脹滿,可用調胃承氣湯治療。但若因嘔吐過度損傷胃陽而腹脹者,則不適用此方。
對於腹脹滿,若非嚴重燥實,小承氣湯可和胃瀉熱。但若因吐法損傷脾胃陽氣,導致脹滿者,是脾胃虛寒、濁陰停滯所致,應溫中健脾以宣通胃氣,而非用瀉下的調胃承氣湯。臨證須仔細辨明病因,對症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