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恆論》~ 傷寒恆論卷四 (2)
傷寒恆論卷四 (2)
1. 傷寒恆論卷四
【闡釋】,身熱汗出,為太陽、陽明共有證狀,在臨床鑒別上,鄭氏說。「太陽症發熱惡寒,陽明病發熱不惡寒」,僅言其大概,而應補充。太陽脈浮,陽明脈洪大;太陽無裏實證,陽明有裏實證;太陽證的發熱是翕翕發熱,而熱在體表,陽明病的發熱是蒸蒸發熱,是熱從內蒸。以此別之,更為精審。
六、問曰:何緣得陽明病?答曰:太陽病,若發汗、若下、若(到)〔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乾燥,因轉屬陽明,不更衣(即不大便),內實(腸中有燥屎結滯),大便難〔者〕,此名陽明也。原文181
【鄭論】,此由太陽病,因汗、吐、下後津液大傷,胃中乾燥,遂成內實,不更衣,大便難之症作,故稱之曰陽明病,的確不易。
【闡釋】,陽明腑證,有因本經熱盛,自然化燥而成的;有因誤治傷津,病邪化熱化燥內傳而成的。本條即由太陽病誤治而轉屬陽明腑實證。既言內實,必然有腹滿痛,便閉燥煩等實象。
七、問曰:病有(一日得之)〔得之一日〕,不發熱而惡寒者,何也?答曰:雖得之一日,惡寒將自罷,即自汗出而惡熱也。原文183
【鄭論】,發熱惡寒,太陽症也,而云陽明,是太陽之寒邪已至陽明,而寒邪尚未化盡耳。若化盡,轉瞬即獨發熱不惡寒,而為陽明之本症也。時稱瘟疫獨發熱不惡寒,仍是一陽明證也。時書紛紛聚訟,以為仲景只知有傷寒,而不知仲景之陽明證,即溫熱之柱腳也。
【闡釋】,鄭氏指出「瘟疫獨發熱不惡寒,仍是一陽明證也」,是有其獨特見解。溫病總是一個熱病,麻杏石甘湯、白虎湯、白虎加人參湯、大、小承氣湯,皆治溫病之方也。
八、問曰:「惡寒何故將自罷?」答曰:「陽明居中,〔主〕土也(土是五行之一,脾胃隸屬於土。由於脾和胃的生理機能以及病態表現的不同,所以有脾屬陰土,胃屬陽土的分別,又因土的方位在中央,所以說陽明居中主土。),萬物所歸,無所復傳,始雖惡寒,二日自止(者),此為陽明病也」。原文184
【鄭論】,按惡寒將自罷者,是這太陽之寒邪,至陽明地界,陽明主燥,乃多氣多血之府,邪至而從燥化,則寒變為熱,遂不寒,而獨發熱也。
【闡釋】,此承上條說明陽明病惡寒自罷的原因,亦即揭出胃家邪實之所由成也。原文在未答惡寒何故自罷之前,先敘陽明的部位、功能、性質、病理並隱寓治法,言脾胃同屬中土,胃居體之中部,有納水穀的功能,其性主燥,胃燥太過,則三焦之邪,皆聚於胃,邪入之必成燥化,因燥成實,邪即留中不去,必待下之而後愈。惡寒一證,雖初病時見之,至二日邪從燥化後,必然自罷,此即陽明病惡寒自罷之理。
白話文:
《傷寒恆論卷四》
【闡釋】身體發熱且出汗,是太陽病和陽明病共有的症狀。在臨床鑒別上,鄭氏提到:「太陽病症狀為發熱且怕冷,陽明病則發熱不怕冷」,這只是大致區分,還需補充說明。太陽病的脈象呈現浮脈,陽明病則脈象洪大;太陽病沒有內部實證,陽明病則有內部實證;太陽病的發熱是體表發熱,而陽明病的發熱是內部蒸發的熱。透過這些差異,可以更精確地辨別兩者。
六、問:為何會得陽明病?答:太陽病患者,若經過發汗、瀉下或利尿等治療,導致體內津液流失,胃中乾燥,進而轉變為陽明病,出現不排便(即大便不通)、腸內有燥屎阻塞、大便困難等症狀,這就稱為陽明病。
【鄭論】這是因為太陽病經過發汗、嘔吐或瀉下後,津液嚴重受損,胃中乾燥,形成內部實證,出現不排便、大便困難的症狀,因此稱為陽明病,這判斷非常準確。
【闡釋】陽明病的腑證,有些是因本經熱盛自然化燥而成,有些則是因誤治導致津液受損,病邪化熱化燥並內傳而成。本條所述即為太陽病誤治後轉變為陽明腑實證的情形。既然是內部實證,必然會有腹脹疼痛、便秘燥煩等實證症狀。
七、問:有些患者在發病第一天並未發熱,而是怕冷,這是為什麼?答:即使第一天出現怕冷,這種症狀也會自行消失,隨後轉為出汗且怕熱。
【鄭論】發熱怕冷是太陽病的症狀,而這裡提到的陽明病,是指太陽病的寒邪已傳至陽明,但寒邪尚未完全化除。一旦寒邪完全化除,隨即會轉為僅發熱不怕冷,這就是陽明病的典型症狀。當時所謂的瘟疫僅表現為發熱不怕冷,其實也是陽明病的一種表現。當時的醫書對此爭論不休,認為仲景只懂傷寒,卻不知仲景所說的陽明病,正是溫熱病的基礎。
【闡釋】鄭氏指出「瘟疫僅發熱不怕冷,仍是陽明病的一種表現」,這有其獨特見解。溫病本質上是一種熱病,麻杏石甘湯、白虎湯、白虎加人參湯、大承氣湯、小承氣湯等,都是治療溫病的方劑。
八、問:怕冷的症狀為何會自行消失?答:陽明位於身體中央,屬土(土是五行之一,脾胃隸屬於土。由於脾和胃的生理功能及病理表現不同,因此脾屬陰土,胃屬陽土。土的方位在中央,所以說陽明居中主土),萬物皆歸於此,無處再傳,因此初期雖有怕冷症狀,第二天便會自行停止,這就是陽明病的特徵。
【鄭論】怕冷症狀之所以會自行消失,是因為太陽病的寒邪傳至陽明,陽明主燥,是多氣多血的臟腑,邪氣至此而化燥,寒轉為熱,因此不再怕冷,僅表現為發熱。
【闡釋】此段承接上條,解釋陽明病怕冷症狀自行消失的原因,並說明胃部邪實形成的過程。原文在回答怕冷為何自罷之前,先說明陽明的部位、功能、性質、病理及隱含的治法,指出脾胃同屬中土,胃位於身體中部,負責吸收水穀,其性質主燥。若胃燥過甚,三焦的邪氣會聚集於胃,邪氣進入後必然化燥,因燥成實,邪氣滯留體內不散,必須透過瀉下治療才能痊癒。怕冷症狀雖在發病初期出現,但第二天邪氣化燥後便會自行消失,這就是陽明病怕冷自罷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