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恆論》~ 傷寒恆論卷四 (1)
傷寒恆論卷四 (1)
1. 傷寒恆論卷四
外邪初入陽明,太陽尚有未盡者,謂之太陽陽明,列於此篇計三十九法(據舒本較增)。
一、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可發汗,宜桂枝湯。原文234
【鄭論】,論陽明病,汗出多,脈應長大,今脈遲而汗出多,殊屬不合。又到微惡寒,表未解,可發汗,明是太陽寒邪,初入陽明,寒邪尚未化盡,故宜以桂枝湯導之也。
【闡釋】,此太陽風傷衛,傳至陽明,寒邪尚未化盡,故仍可用桂枝湯,以外解表邪,但必須是裏熱不甚者。此仲景從證不從脈而用桂枝湯解表。
二、陽明病,脈浮,無汗而喘者,發汗則愈,宜麻黃湯。原文235
【鄭論】,按此條,乃太陽之病,太陽之方,並未有陽明脈象病情,實屬不合,理應例入太陽篇為式。
【闡釋】,前條是太陽中風與陽明並病,這條是太陽傷寒與陽明並病,無汗惡寒為表實,肺氣鬱而不宣的喘證,麻黃湯為對症之方。此條毫無陽明脈象病情,故應如鄭氏所說,列入太陽篇。
三、陽明病,〔若〕能食(者),(為)〔名〕中風;不能食(者),(為)〔名〕中寒。原文190
【鄭論】,按能食為中風,風為陽,陽能消穀也。不能食為中寒,寒為陰,陰不能消穀也。但陽明病,果是何等病情,而見此能食不能食也。
【闡釋】,此節言陽明自受風寒之證也。蓋陽明居中土,外之風寒乾之,故俱言中。又陽明胃腑,以納穀為務,風寒既內中,風為陽邪,陽能化穀,故能食也,寒乃陰邪,不能化穀,故不能食也。此以能食、不能食來辨別陽明所受之風、或寒也。
四、脈陽微而汗出少者,為自和也;汗出多者,為太過。陽(邪)〔脈〕實因發其汗,出多者,亦為太過。太過〔者〕,為陽絕於裏。亡津液,大便因鞭也。原文245
【鄭論】,論陽明而見脈微,汗出少為自和者,邪衰之徵也;汗出多為太過者,又慮陽之外亡也。陽脈實,因發其汗,出多者,亦為太過,太過則津液太虧,大非吉事,故原文謂陽絕於內者,明明言汗之太過也,汗出則陽必與之俱出,而津液有立亡之機,大便因鞭之所由生,而危亡之機,亦於此見也。
【闡釋】,本節指津液外亡,陽無陰制則燥熱益甚,腸中乏液以潤,大便因而鞕結。故無論是自汗或發汗,皆不可太過,而使津液耗損,腸中乾燥,造成大便鞭的變證。鄭氏更進一層指出「汗出則陽必與之俱出,………而危亡之機,亦於此見也」的卓識。
五、問曰:陽明病,外證云何?答曰:身熱,汗自出,(而)不惡寒,反惡熱也。原文182
【鄭論】,太陽症,發熱惡寒,惟陽明病發熱不惡寒,以此別之。
白話文:
傷寒恆論卷四
外邪剛進入陽明經,太陽經的病邪尚未完全清除,稱為「太陽陽明」,本篇共列出三十九種治療法則(據舒本較增)。
一、陽明病,脈象遲緩,出汗多,稍微怕冷的,是表邪未解,可以用發汗法治療,宜選用桂枝湯。
鄭論:討論陽明病,出汗多,脈象應當是長而大的,如今卻脈遲且出汗多,顯然不合常理。再加上稍微怕冷,說明表邪未解,須以發汗法治療,顯然是太陽經的寒邪剛進入陽明經,寒邪尚未完全化解,因此適合用桂枝湯引導邪氣外散。
闡釋:這是太陽風邪傷及衛氣,傳至陽明經,寒邪尚未完全消除,因此仍可用桂枝湯解表。但前提是裏熱不嚴重。仲景在此根據症狀而非脈象,選擇桂枝湯來解表。
二、陽明病,脈象浮,無汗且氣喘的,發汗即可痊癒,宜選用麻黃湯。
鄭論:此條症狀與方劑皆屬太陽病,並無陽明病的脈象與病情,顯然不合適,理應歸入太陽篇。
闡釋:前一條為太陽中風與陽明並病,此條為太陽傷寒與陽明並病。無汗怕寒屬表實,肺氣鬱閉導致氣喘,麻黃湯正是對症之方。此條無陽明病的特徵,應如鄭氏所言,列入太陽篇。
三、陽明病,若能進食,稱為中風;不能進食,稱為中寒。
鄭論:能食是中風,風為陽邪,陽能助消化;不能食是中寒,寒為陰邪,陰不助消化。然而陽明病究竟是哪種病情,以致出現能食或不能食的表現?
闡釋:此節說明陽明經自受風寒的表現。陽明屬中土,外感風寒直接侵襲,故皆稱「中」。陽明胃腑以受納食物為主,風為陽邪,能助消化故能食;寒為陰邪,不能助消化故無法進食。此處以能食與否辨別陽明所受的是風或寒。
四、脈象微弱而汗出少的,是自和之象;汗出多的,是太過。若脈象實而發汗過多,同樣是太過。太過則陽氣在裏耗竭,津液喪失,大便因此變硬。
鄭論:陽明病脈象微弱,汗出少是邪氣衰退的徵兆;汗出多則為太過,需警惕陽氣外亡。若脈象實而強行發汗過多,亦屬太過,導致津液虧損,極其不利。原文所說「陽絕於內」,明確指出汗出過度,使得陽氣隨汗外散,津液迅速耗盡,大便因此變硬,危亡之兆也因此顯現。
闡釋:此節說明津液過度流失,陽失陰制而燥熱加劇,腸中缺乏潤澤,大便因而乾硬。不論自汗或發汗,均不可過度,否則津液損耗,腸道乾燥,導致大便硬的變證。鄭氏更指出「汗出則陽隨之外散……危亡之兆由此顯現」的深刻見解。
五、問:陽明病的外在表現是什麼?答:身體發熱、自汗出、不怕冷,反而怕熱。
鄭論:太陽病表現為發熱惡寒,陽明病則發熱不惡寒,以此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