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欽安

《傷寒恆論》~ 傷寒恆論卷十 (3)

回本書目錄

傷寒恆論卷十 (3)

1. 傷寒恆論卷十

【鄭論】,按厥後發熱而利,發熱乃陽回之徵,故可決其必自止。但利止而反汗出,咽疼為喉痹,是厥陰挾風邪而上攻,若利不止,必便膿血,是熱邪下攻故也。利止與不止間,上攻下攻之病,不問自明也。

【闡釋】,本條先厥後熱,是陽進陰退之徵,利必自止。如陽復太過,在上則為喉痹,在下則便膿血。治喉痹可用桔梗湯,便膿血可用白頭翁湯。至便膿血,為熱邪下利,而不復上病咽痛也。

九、傷寒(二三)〔一二〕日至四五者,(而)厥者必發熱,前熱者後必厥,(熱)〔厥〕深者(厥)〔熱〕亦深,(熱)〔厥〕微者(厥)〔熱〕亦微。〔厥〕應下之,而反發汗者,必口傷爛赤。原文335

【鄭論】,按熱深厥深,是為陽亢熱伏者說法,本宜破陽扶陰為主,其中有反發汗,以致口糜爛赤者。凡發藥皆上升之品,邪火得升而上浮,焉得不有此口糜赤爛之患耶?

【闡釋】,熱厥形成的機轉,主要是熱邪深伏,陽氣內鬱不能外達,即是鄭氏所說:「是為陽亢熱伏者說法」,法當破陽扶陰,選用承氣湯下熱存陰,自不可發汗,如誤汗之,劫奪其津,熱邪更熾,邪熱上干,就可產生口舌生瘡,紅腫糜爛。

十、傷寒病,厥五日,熱亦五日,設六日,當復厥,不厥者,自愈。厥終不過五日,以熱五日,故知自愈。原文336

【鄭論】,按熱與厥,俱屬五日,乃陰陽平應之候,故斷之曰必自愈。

【闡釋】,陰陽偏盛則病作,陰陽和平則病癒,一切疾病之由來皆如此。厥陰病的病勢進退生死之機,亦不外此理。故熱與厥日數相等,亦即鄭氏所說:「乃陰陽平應之候」,故知自愈也。

十一、傷寒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胃)〔膚〕冷,其人煩(燥)〔躁〕無暫安時者,此為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當吐蛔,(今)〔令〕病者靜,而復時煩〔者〕,此為藏寒,蛔上入〔其〕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蟲)〔蛔〕聞食臭(而)出,其人當自吐蛔,蛔厥者,烏梅丸主之,又主久痢。原文338

【鄭論】,按既稱脈微而厥,(胃)〔膚〕冷為之臟寒,即按臟寒法治之,何必另為諮議?又曰蛔厥,蛔乃厥陰風〔木〕所化,胃冷蟲必不安,胃熱蟲亦不安,胃不得食,蟲亦不安,如此推求,便得治蟲之法也。條內並未有熱象足徵,不得為之寒熱錯雜。其主久痢,是亦寒泄之謂,烏梅丸,皆非正論。

【闡釋】,本條前段自「傷寒脈微而厥」至「此為藏厥,非蛔厥也」,為藏寒發厥,病情已屬危候,急用四逆、白通救之。蛔厥有吐蛔證,其煩是時作時止,不是煩躁無暫安時,其厥是肢厥而非膚冷,原文烏梅丸主之,又主久痢。鄭氏認為治以烏梅丸,皆非正論。筆者對治蛔證,常用烏梅丸改作湯劑而獲效。

白話文:

傷寒恆論卷十

鄭氏論述:觀察到先有厥後發熱並腹瀉,發熱是陽氣回升的徵兆,所以可以斷定病情必然自行好轉。但是如果腹瀉停止後反而出汗,並伴隨咽喉疼痛(喉痹),這是厥陰之邪挾帶風邪上攻所致。如果腹瀉持續不止,甚至排出膿血,則是熱邪下攻造成的。腹瀉停止與否,以及上攻下攻的病症,其區別是很明顯的。

闡釋:本條敘述先厥後熱,是陽氣進展陰氣退縮的徵象,腹瀉必然會自行停止。如果陽氣恢復過度,在上則表現為喉痹,在下則會排出膿血。治療喉痹可以用桔梗湯,治療排出膿血則可以用白頭翁湯。出現膿血便,是熱邪下利所致,而不再伴隨上部的咽喉疼痛。

九、傷寒病程發展到三四天,出現厥逆症狀的病人,必然會發熱;先前發熱的病人,後來必然會出現厥逆;厥逆和發熱的程度,輕重一致。如果應該用下法治療卻反而出汗,病人必然會出現口唇糜爛紅腫。

鄭氏論述:熱邪深重,厥逆也深重,這是陽氣亢盛,熱邪深伏的說法,治療應該以瀉陽補陰為主。其中出現反而出汗,以致口唇糜爛紅腫的情況,是因為所用藥物皆屬升浮之品,邪火因此得以上升外浮,才會出現口唇糜爛紅腫的症狀。

闡釋:熱厥的形成機制,主要是熱邪深伏,陽氣鬱滯於內無法外達,正如鄭氏所說:「這是陽氣亢盛,熱邪深伏的說法」,治療方法應當是瀉陽補陰,選用承氣湯瀉熱存陰,絕對不能發汗。如果錯誤地使用了發汗的方法,就會耗損津液,導致熱邪更盛,邪熱上攻,就會產生口舌生瘡,紅腫糜爛的症狀。

十、傷寒病人,若厥逆持續五天,發熱也持續五天,如果到了第六天,應該再次出現厥逆;如果沒有再次出現厥逆,就表示疾病自行痊癒了。厥逆的持續時間不會超過五天,發熱也持續五天,因此可以知道疾病會自行痊癒。

鄭氏論述:發熱和厥逆都持續了五天,這是陰陽平衡的表現,因此斷定病情必然自行痊癒。

闡釋:陰陽偏盛則發病,陰陽平和則病癒,所有疾病的發生和痊癒都是這個道理。厥陰病的病情發展和轉歸,也遵循這個規律。因此,發熱和厥逆的天數相同,正如鄭氏所說:「這是陰陽平衡的表現」,所以知道疾病會自行痊癒。

十一、傷寒病人脈象微弱且出現厥逆,持續到五六七天時皮膚冰冷,病人煩躁不安,沒有片刻安寧的時候,這是臟腑寒厥,不是蛔厥。蛔厥的病人會嘔吐蛔蟲,而這種病人雖然平靜了一段時間,但又會時常煩躁不安,這是臟腑寒冷,蛔蟲上入膈肌所致,所以煩躁,不久又會停止,吃了東西又嘔吐,再次煩躁不安,是因為蛔蟲聞到食物的氣味而出來,這種病人會自行嘔吐蛔蟲。蛔厥可用烏梅丸治療,也可以治療久痢。

鄭氏論述:既然說是脈象微弱且出現厥逆,皮膚冰冷,這就是臟腑寒冷,應該按照治療臟腑寒冷的方法治療,為什麼還要另作考慮呢?又說到蛔厥,蛔蟲是厥陰風木之邪化生而成,胃寒蟲子必然不安,胃熱蟲子也必然不安,胃不能進食,蟲子也必然不安。如此推論,就可以得到治療蛔蟲的方法。條文中並沒有熱象的充分證據,不能認為是寒熱錯雜。烏梅丸治療久痢,這也是寒邪泄瀉的意思,都不是正論。

闡釋:本條從「傷寒脈象微弱且出現厥逆」到「這是臟腑寒厥,不是蛔厥」這一段,描述的是臟腑寒冷引起的厥逆,病情已經很危急,應該立即用四逆湯、白通湯搶救。蛔厥有嘔吐蛔蟲的症狀,其煩躁是間歇性的,而不是持續煩躁不安;其厥逆是肢體厥逆而不是皮膚冰冷。原文說烏梅丸可以治療,也可以治療久痢。鄭氏認為用烏梅丸治療,都不是正論。筆者治療蛔蟲病,常用烏梅丸改成湯劑而收到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