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欽安

《傷寒恆論》~ 傷寒恆論卷十 (4)

回本書目錄

傷寒恆論卷十 (4)

1. 傷寒恆論卷十

夫久痢多屬虛寒滑脫,法當溫補收澀,常用附子理中湯加粟殼治之。

烏梅丸方(校補)

烏梅三百枚,細辛六兩,乾薑十兩,黃連十六兩,當歸四兩,附子六兩(炮去皮),蜀椒四兩(出汗),桂枝六兩(去皮),人參六兩,黃柏六兩,,

上十味,異搗篩,合治之,以苦酒漬烏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飯熟,搗成泥,和藥令相得,內臼中,與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飲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方解及其應用範圍】

本方寒熱並用,攻補兼施之劑,能益胃安蛔。方中烏梅為主藥,有酸澀的作用,配川椒以殺蟲;蟲得苦則安,所以用黃連、黃柏;而附子、乾薑、細辛、桂枝,溫中散寒;人參補脾;當歸補肝;合成一個溫中祛寒,殺蟲平厥的方劑,治蛔厥有良好效果。鄭氏謂:「厥陰為陰經,陰極則生陽,故多寒熱錯雜。

……仲景立烏梅丸,寒熱並投,並非專為蟲立法,凡厥陰一切症候,莫不備具。」向為治蛔厥及久痢之首選方,應用確較廣泛。鄭氏在《醫法圓通》中,用以治巔頂痛、腹痛飲冷、睾丸腫痛。筆者以此方治痢,無分新久,改丸為湯劑,功效顯著。今人以烏梅丸加減治膽道蛔蟲及多種腸道病,屢獲良效。

更有人認為凡寒熱錯雜之症,本方均可施治,足見其應用之廣泛了。

十二、傷寒熱少微厥,指頭寒,默默不欲食,煩躁,數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熱除也。欲得食,其病為愈。若厥而嘔,胸脅煩滿者,其後必便血。原文339

【鄭論】,按熱少厥微,是陽厥之最輕者也。至於默默不欲食,煩躁,至小便白色,此時內無熱邪可徵,故曰熱除。欲得食,是胃氣漸復之機,故為欲愈。倘嘔而胸脅煩滿,此中宮不宣,胃氣滯塞,斷為便血者,是因其氣機之滯而決之也。

【闡釋】,傷寒熱少厥微為熱厥輕證,故僅見指頭寒;陽熱內鬱不甚,故默默不欲食;鬱極求伸,故見煩躁。數日後小便通暢色白者,此熱邪已除,欲進食者乃胃氣已和,此病為欲愈。若厥復見,其熱不解,上逆而嘔,且有胸脅煩滿之證,是熱又深入,傷及陰絡,必便血矣。

仲景對此未提治法,柯韻伯謂:「微熱者可用小柴胡湯,熱深者用大柴胡湯」。筆者認為此二方可供臨證選用。

十三、傷寒發熱四日,厥反三日,復熱四日,厥少熱多〔者〕,其病當愈;四日至七日,熱不除者,(其後)必便膿血。原文341

【鄭論】,按熱多厥少,是陽有餘,特患者熱不除耳,熱除自愈。熱不除者,陽勝血虧,即有逼血下行之事,故斷之曰便膿血。至寒多熱少者,陰有餘,陽必虧,其病為進者,即小人道長,君子道消之意也,知此可與論藥論方也。

白話文:

傷寒恆論卷十

久痢大多是虛寒滑脫所致,治療方法應溫補收澀,常用附子理中湯加粟殼治療。

烏梅丸方(校補)

烏梅三百枚,細辛六兩,乾薑十兩,黃連十六兩,當歸四兩,附子六兩(炮去皮),蜀椒四兩(出汗),桂枝六兩(去皮),人參六兩,黃柏六兩。

以上十味藥材,分別搗碎過篩,混合研磨。用苦酒浸泡烏梅一夜,去核後,以五斗米蒸煮,米飯熟透後搗成泥,與藥材充分混合,放入臼中,加入蜂蜜,反覆杵磨二千下,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飯前服用,每次十丸,每日三次,逐漸增加至每次二十丸。忌食生冷、滑利及腥臭的食物。

【方解及其應用範圍】

此方寒熱並用,攻補兼施,能益胃安蛔。烏梅為君藥,具有酸澀作用,配伍川椒殺蟲;蟲得苦則安,故用黃連、黃柏;附子、乾薑、細辛、桂枝溫中散寒;人參補脾;當歸補肝;合而為一,溫中祛寒,殺蟲平厥,治療蛔厥效果良好。鄭氏認為:「厥陰為陰經,陰極則生陽,故多寒熱錯雜……仲景立烏梅丸,寒熱並投,並非專為蟲立法,凡厥陰一切症候,莫不備具。」向來是治療蛔厥和久痢的首選方劑,應用範圍相當廣泛。鄭氏在《醫法圓通》中,用它治療巔頂痛、腹痛飲冷、睾丸腫痛。筆者用此方治療痢疾,無論新久,改丸劑為湯劑,療效顯著。現代人常用烏梅丸加減治療膽道蛔蟲及多種腸道疾病,屢獲良效。

更有認為凡寒熱錯雜的病症,都可以使用此方,足見其應用之廣泛。

傷寒發熱少,微覺厥冷,指頭冰冷,默默不語,不想吃東西,煩躁不安,數日小便量少,顏色發白,這是熱邪已除的表現。想要吃東西,病情將會好轉。如果出現厥冷並嘔吐,胸脅煩悶,以後必定會便血。

【鄭氏論述】熱少厥微,是陽厥最輕的症狀。默默不語,不想吃東西,煩躁不安,小便顏色發白,此時體內已無熱邪可見,所以說熱邪已除。想要吃東西,是胃氣逐漸恢復的徵兆,所以病情將會好轉。如果出現嘔吐和胸脅煩悶,這是中焦氣機不暢,胃氣阻塞,必定會便血,這是因為氣機阻塞而導致的。

【闡釋】傷寒發熱少,微覺厥冷,是熱厥輕症,所以只見指頭冰冷;陽熱內鬱不甚,所以默默不語,不想吃東西;鬱氣極度想要宣洩,所以煩躁不安。數日後小便通暢,顏色發白,這是熱邪已除,想要吃東西,表示胃氣已和,病情將會好轉。如果再次出現厥冷,熱邪未解,上逆而嘔吐,並且有胸脅煩悶的症狀,這是熱邪深入,傷及陰絡,必定會便血。

仲景對此未提出治療方法,柯韻伯認為:「微熱者可用小柴胡湯,熱深者用大柴胡湯」。筆者認為這兩個方劑可以根據臨床情況選用。

傷寒發熱四日,厥冷反覆三日,再次發熱四日,厥冷少而發熱多,病情將會好轉;如果四日至七日,發熱未退,必定會便膿血。

【鄭氏論述】發熱多而厥冷少,是陽氣有餘,只是患者發熱未退而已,發熱退去就會自愈。發熱不退,是陽氣過盛,陰血虧損,就會迫使血液下行,所以會便膿血。如果厥冷多而發熱少,是陰氣有餘,陽氣必定不足,病情會加重,這是指陰盛陽衰的意思,了解了這個道理,就能夠根據病情選擇藥物和方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