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恆論》~ 傷寒恆論卷七 (9)
傷寒恆論卷七 (9)
1. 傷寒恆論卷七
更用以治發斑、嘔吐,眼皮腫痛,兩乳紅腫、發熱,小兒痘初現點四症,皆邪甚、熱鬱、津虧的陽明地界疾病,故能治之而愈。現代推廣應用於治太陽陽明合病之流行性感冒、支氣管炎、肺炎、扁桃體炎、蕁麻疹等,均可用本方施治而獲效。
三、太陽與陽明合病,(則)不下利(而)〔但〕嘔者,(用)葛根加半夏湯主之。原文33
【鄭論】,按此條方合,不再贅。
【闡釋】,太陽與陽明合病,表邪不得外泄,不下迫於腸,故不下利,但上犯於胃,所以嘔逆,故治療應以解表為主,仍用葛根湯,但加半夏一味,降逆止嘔。
葛根加半夏湯方(校補)
葛根四兩,麻黃三兩(去節),甘草二兩(炙),芍藥二兩,桂枝二兩(去皮),生薑二兩(切),半夏半升(洗),大棗十二枚(擘)
上八味,以水一鬥,先煮葛根、麻黃,減二升,去白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復取微似汗。
【方解及其應用範圍】
太陽與陽明合病下利,用葛根湯治療,今不下利而嘔,故加辛溫之半夏,和胃健脾,鎮逆止嘔。此亦因勢利導,宣通逆氣之方也。
四、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原文32
【鄭論】,按二條下利與不下利,以見風寒主證之不同,風為陽而上逆,寒為陰而下行,此勢時自然之理,足以見用半夏之降,葛根之升,皆有妙處也。
【闡釋】,太陽與陽明合病下利,鄭氏以「風寒主證之不同,風為陽而上逆,寒為陰而下行」之論。則上逆而嘔,下注而為利,自是正確的,方與證合拍。
五、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宜〕麻黃湯(主之)**。**原文36
【鄭論】,按喘而胸滿,胸中之陽為寒所束,上攻於肺,呼吸錯亂,而喘證作,此條舉太陽陽明而言。若火刑於肺而喘者,下之不宜。若少陰腎氣上衝於肺而喘,不(謂)〔僅〕麻黃不可用,用之是速其亡也。原文之言不可下,是謂寒束於肺,下之恐引邪深入,必生別病,故曰不可下,下之為患不小。首用麻黃湯大開腠理,表氣一通,裏氣則暢,邪自表分出,而內境安守也。
【闡釋】,陽明可下,合病則表證未解,故不可不。喘而胸滿者,因汗不得出,熱毒壅迫於肺臟故也,與麻黃湯發汗,則喘滿自除。表裏證同時出現,先解表,後攻裏,為治療原則之一,本條就是在說明這個道理。故鄭氏說:「用麻黃湯大開腠裏,表氣一通,裏氣則暢,邪自表分出」,則病解也。
六、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主之。原文172
白話文:
傷寒恆論卷七
三、太陽與陽明合病時,若無腹瀉但出現嘔吐,應以葛根加半夏湯治療。
【鄭論】此方證相符,無需贅述。
【闡釋】太陽與陽明合病時,表邪無法外散,未影響腸道故無腹瀉,但邪氣犯胃導致嘔逆。治療應以解表為主,使用葛根湯並加半夏以降逆止嘔。
葛根加半夏湯方:
葛根四兩,麻黃三兩(去節),炙甘草二兩,芍藥二兩,桂枝二兩(去皮),生薑二兩(切),半夏半升(洗),大棗十二枚(擘)。上述八味藥材,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黃,減去二升後去除白沫,再加入其餘藥材煮取三升,去渣後溫服一升,服藥後蓋被使微微出汗。
【方解及其應用範圍】
太陽與陽明合病若腹瀉可用葛根湯,此處無腹瀉但嘔吐,故加半夏以和胃健脾,鎮逆止嘔。此方順應病勢,宣通逆氣。
四、太陽與陽明合病時,必然出現腹瀉,以葛根湯治療。
【鄭論】此條對比有無腹瀉,顯示風寒病機差異:風性升發而上逆,寒性沈降而下行。因此使用半夏降逆、葛根升散,皆有巧妙之理。
【闡釋】鄭氏以風寒性質區分病機,上逆則嘔,下行則利,與臨床表現相符,方證相合。
五、太陽與陽明合病,若出現氣喘與胸悶,不可用攻下法,宜用麻黃湯。
【鄭論】此證因寒邪束縛胸陽,上迫於肺導致呼吸喘促。若因火熱刑肺或腎氣上衝致喘,則不宜用麻黃湯。原文強調不可攻下,是因寒邪在表,下法恐引邪內陷。首選麻黃湯開洩腠理,表邪得解則裡氣自和。
【闡釋】陽明腑實可攻下,但合病時表邪未解故禁用。喘滿因表邪鬱閉,肺氣壅滯,麻黃湯發汗後喘滿自消。表裡同病時,先解表後治裡為基本原則。
六、太陽與少陽合病時,若出現腹瀉,用黃芩湯;若嘔吐,則以黃芩加半夏生薑湯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