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恆論》~ 傷寒恆論卷七 (10)

回本書目錄

傷寒恆論卷七 (10)

1. 傷寒恆論卷七

【鄭論】,按太少合病,總要兩法病情相孚,照兩經法治之,此但舉太少合病,而曰自下利者,與黃芩湯,嘔者加半夏生薑湯,其中不能無疑,疑者何?夫自下利而嘔,是屬太陰證乎?是屬太陽協熱下利乎?少陽本氣喜嘔乎?若果屬太陽協熱下利,黃芩湯乃為正治法。若嘔果係少陽本氣者,黃芩加半(下)〔夏〕生薑湯,本為對證法。

如屬太陰,又當以理中湯加柴、桂,庶為合法。

【闡釋】,本條雖提太陽與少陽合病,並無發熱惡寒,頭痛項強之太陽表證,亦無胸脅苦滿之少陽半表半裏證。原文僅提太少合病而至下利,故鄭氏對此條提出質疑「是屬太陽協熱下利乎?少陽本氣喜嘔乎?是屬太陰證乎」?實則太少合病,其在表之寒邪悉入而為裏熱,裏熱不實,故與黃芩湯以清裏熱,使裏熱清而在表之邪自和矣。若嘔者,乃是胃氣上逆所致,則應再加半夏生薑,以降逆止嘔。

如此解釋,則明白了然,可以釋疑矣。

黃芩湯方(校補)

黃芩三兩,芍藥二兩,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一鬥,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方(校補)

即上方加,半夏半升(洗),生薑一兩半,一方三兩(切)

【方解及其應用範圍】

黃芩、芍藥之苦以撤熱和陰,甘草、大棗之甘以調中,而緩其津液之下奔也,有苦甘合化清熱存陰之義。嘔為氣逆,加半夏辛降,生薑辛散,則氣逆得降,嘔亦自止。後世推廣用之以治熱痢。治痢之方劑,大都由此方化裁而來。

七、陽明少陽合病,必下利,其脈不負者,〔為〕順也。負者,失也(這是根據五行生克的學說,從脈象上來解釋疾病的順逆。陽明屬土,少陽屬木,二經合病而下利,如純見少陽弦脈,則木必克土,病情較逆,是即所謂「負也」,「失也」;如果脈見滑數,則木不克土,是即所謂「順也」。證狀與脈象不符為「負」。脈象與證狀相合為「順」。),互相克賊,名為負也。脈滑而數者,有宿食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原文256

【鄭論】,按陽明少陽合病,察係兩經表邪,當從兩經解表法治之。但下利,裏未實也,何得下之?此以脈滑而斷為宿食者當下之。然亦當辨其果有宿食,與未有宿食,有食可下,無食斷乎不可。

【闡釋】,傷寒合病章4條太陽與陽明合病自下利,是病偏重於太陽之表者,故用葛根湯;6條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是邪偏重於少陽之半表半裏者,故用黃芩湯。此節為陽明少陽合病,從脈象上來判斷順逆。脈證相符的為順,容易獲愈;脈證不符的為逆,不易治療。必下利者,脾虛裏有寒也,當用理中湯溫其裏。

白話文:

《傷寒恆論卷七》:

鄭氏評論: 太陽與少陽合病,需依據兩經的病情特點相結合,按兩經的治療方法處理。文中僅提及太少合病,說自下利者用黃芩湯,嘔吐者加半夏生薑湯,這裡存在疑問:下利嘔吐究竟屬於太陰證、太陽協熱下利,還是少陽本氣所致的嘔吐?若確是太陽協熱下利,黃芩湯是正確治法;若嘔吐確屬少陽本氣所致,則黃芩加半夏生薑湯確實對症。但如果屬於太陰證,則應以理中湯加柴胡、桂枝治療才恰當。

闡釋: 本條雖提到太陽少陽合病,但並未出現太陽表證(如發熱惡寒、頭痛項強)或少陽半表半里證(如胸脅苦滿)。僅提到合病導致下利,因此鄭氏質疑:這是太陽協熱下利、少陽本氣嘔吐,還是太陰證?實際上太少合病時,表寒邪氣入裡化熱,里熱未實,故用黃芩湯清里熱,里熱除則表邪自解。若嘔吐是胃氣上逆所致,則加半夏生薑以降逆止嘔,這樣解釋便清晰明瞭。

黃芩湯方(校補): 黃芩三兩、芍藥二兩、炙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掰開),水煎服。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方(校補): 上方加半夏半升(洗淨)、生薑一兩半(或三兩,切片)。

方解與應用: 黃芩、芍藥苦寒清熱養陰,甘草、大棗甘溫調中,防止津液下脫,合為苦甘化陰清熱之劑。嘔吐屬氣逆,加半夏降氣、生薑散逆則嘔止。後世擴展用於熱痢,治痢方劑多由此化裁。

七、陽明少陽合病: 必下利,脈象不相克(順)則易愈;相克(負)則難治(以五行生克論脈,陽明屬土,少陽屬木,下利時純見少陽弦脈為木克土屬逆;見滑數脈則木不克土屬順)。脈滑數者有宿食,當用大承氣湯下之。

鄭氏評論: 陽明少陽合病若屬兩經表邪,應從表證論治。下利說明裡未實,為何用下法?此因脈滑而斷為宿食可下,但須確證有宿食方可下,無食則不可。

闡釋: 合病條文對比:太陽陽明合病下利偏表用葛根湯;太陽少陽合病下利偏半表半里用黃芩湯。本條陽明少陽合病以脈象判順逆:脈證相符為順,不符為逆。必下利因脾虛里寒,當用理中湯溫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