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恆論》~ 傷寒恆論卷二 (3)

回本書目錄

傷寒恆論卷二 (3)

1. 傷寒恆論卷二

四、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心中築築然跳動和煩擾不寧的證狀。),小建中湯主之(嘔家(指素有嘔吐症狀的人)不可用建中湯,以甜故也)。原文102

【鄭論】,按太陽司寒水之令,今二三日未見別經病情,只見心悸而煩,必是太陽失氣化之令,以致水停心下,為悸而煩,今主建中湯以化太陽之氣,氣化而行,則升降不乖,而心悸與煩,則立化為烏有。但嘔家不可用建中,以甘能上湧也,須知。

【闡釋】,傷寒二三日,心中悸煩是屬裏虛,雖有表證,亦不可汗之,總以救裏為急,中氣得到扶助,正氣能發揮祛邪作用,表邪亦往往能隨之而解。其所以裏虛,如鄭氏所說:「是太陽失氣化之令,以致水停心下,為悸而煩」。建中湯足以化太陽之氣,氣化而行,則升降不乖,而心悸與煩可愈矣。

小建中湯方後有「嘔家不可用桂枝湯,以甜故也」。鄭氏移在原文後,未知何故。

小建中湯方(校補)

桂枝三兩(去皮),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擘),芍藥六兩,生薑三兩(切),膠飴一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內膠飴,更上微火消解,溫服一升,日三服。嘔家不可用建中湯,以甜故也。

【方解及其應用範圍】

桂枝湯以桂枝為君,辛甘發散,以祛邪為主;本方以膠飴為君,配芍藥酸甘相合,以補中為主。桂枝、生薑,溫中通陽;芍藥斂陰和營,桂、薑之辛,與棗、草、膠飴之甘合,則辛甘化陽;芍之苦,與甘相合,則苦甘化陰。膠飴甘溫,大補脾胃,棗、草助之,以補脾胃之虛,使中宮建立,則陽氣化而上行,陰氣化而下降,營衛調和,陰陽不偏,則心悸與煩可愈矣。又方後有「嘔家不可用建中湯,以甜故也。

」不知鄭氏何故,將此段移在原文之後。本方在《傷寒論》、《金匱要略》中凡五見。治裏虛腹痛,萎黃,心中悸煩,又治虛勞裏急、手足煩熱、夢遺失精等陰陽兩虛,寒熱錯雜諸症。近代推廣用之,治療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病、更年期綜合證、心律失常、腹痛、自汗、盜汗等。筆者用治營衛不調,食減神衰,咳嗽久不愈者,以此方健胃滋脾,從陽生陰,而咳自愈。

五、太陽傷寒者,加溫針必驚也。原文117

【鄭論】,按寒傷太陽,在營在衛,原有區別,此言加溫針必驚,是邪在營分加溫針而驚耶?是邪在衛分加溫針而驚耶?以理揆之,當其時邪必在衛分,衛分屬陽,斷不可用溫針之法,邪在營分,方可用溫針之法。若邪在衛分而用之,如火上添膏,邪焉有不振驚內藏也,如此處斷,學者方有趨向,萬不致有用溫針之害矣。

白話文:

《傷寒恆論》卷二

四、患傷寒兩三天後,出現心跳劇烈且心神不安的症狀(指心臟劇烈跳動與煩躁不寧的證狀),應使用小建中湯來治療(但經常嘔吐的人不可使用建中湯,因為其甜味可能加重嘔吐)。

【鄭論分析】太陽經主掌寒水的運行,如今患病兩三天未見其他經的病證,僅見心悸煩躁,必定是太陽經失去氣化功能,導致水濕停滯心下,引起心悸與煩躁。此時使用小建中湯可調和太陽經氣化功能,使氣機順暢,升降正常,則心悸與煩躁自然消失。但嘔吐患者不宜使用建中湯,因甘味可能引發嘔吐,須注意這一點。

【闡釋】傷寒病兩三天後出現心悸煩躁,屬於體內虛弱,即使有表證也不應發汗,應以調理內在功能為優先。若能扶助中氣增強正氣,邪氣自然能消除。鄭氏認為,太陽經失去氣化功能,水濕停滯心下,導致心悸煩躁,而小建中湯能恢復太陽經的氣化功能,使水濕代謝恢復,心悸煩躁自然痊癒。

但小建中湯的方後注中提到「嘔吐患者不可用桂枝湯,因甜味會引發嘔吐」,而鄭氏將此段移至原文之後,原因不明。

小建中湯配方

組成:
桂枝三兩(去皮)、炙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剖開)、芍藥六兩、生薑三兩(切片)、膠飴一升

製法:
將六味藥材加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後加入膠飴,再以小火加熱溶解,每次溫服一升,每日三次。嘔吐患者不可使用建中湯,因甜味可能加重嘔吐。

【方解及應用範圍】
桂枝湯以桂枝為主藥,辛甘發散,重在祛邪。小建中湯則以膠飴為主,配合芍藥之酸甘,重在補益脾胃。桂枝、生薑溫中通陽,芍藥調和陰血,與棗、草、膠飴的甘味結合,可增強陽氣;芍藥的苦味與甘味相配,則有助於滋陰。膠飴性甘溫,能強健脾胃,大棗、甘草輔助補益,使中焦功能恢復,陽氣上升,陰氣下降,營衛協調,陰陽平衡,則心悸煩躁自然消除。此方在《傷寒論》與《金匱要略》中出現多次,用於治療裏虛腹痛、面色萎黃、心悸煩躁,以及虛勞內寒、手足發熱、夢遺失精等陰陽兩虛或寒熱錯雜症狀。現代亦用於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更年期綜合症、心律不整、腹痛、自汗盜汗等。

五、太陽傷寒患者,若誤用溫針治療,必定會引發驚恐不安的症狀。

【鄭論分析】太陽經感受寒邪,可能影響「營分」或「衛分」,治療方式不同。此處提到誤用溫針引發驚恐,究竟是邪在營分還是衛分所致?按常理推斷,若邪在衛分(屬陽分),不可用溫針治療,否則如同火上澆油,邪氣內擾,導致驚恐。若邪在營分(屬陰分),才適合用溫針。此段分析有助於學者正確判斷病情,避免誤用溫針而造成不良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