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恆論》~ 傷寒恆論卷二 (2)
傷寒恆論卷二 (2)
1. 傷寒恆論卷二
曹穎甫謂:「麻黃湯為傷寒之聖藥。獨怪近人畏忌麻黃,徒以荊芥、防風、豆豉、牛蒡等味,敷衍病家,病家亦以其平易而樂用之,卒之愈疾之功不見」。此為經驗有得之言。近代醫家惲鐵樵對用此方之標準謂:「除惡寒、發熱、頭痛、身痛等,更須注意兩點:第一是無汗,第二是口中和。如其有汗,麻黃是禁藥;如其口渴、舌乾、唇絳,桂枝也是禁藥。
只要是真確無汗,口中和,此方是唯一無二的妙法,可以藥到病除。」(見惲著《傷寒論輯義按》)鄭氏在《醫法圓通》中說:「此太陽營分主方也。仲景原文治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無汗惡寒而喘者。」隨即舉出其圓通應用法三條:(1)治痘初出而急隱,壯熱無汗者;(2)治肩背沉重、覺內冷者;(3)治兩腳彎發起紅塊,痛甚。近代藥物之分析,麻黃有發汗、平咳、定喘諸作用,為辛溫發汗藥中效力最強大者。
故凡一切感寒、傷寒諸疾病之無汗者,如頭痛、腰痛、身痛、關節痛等,無不可以用之。筆者多年來常用麻黃湯以治傷寒咳嗽,無不應手取效,而從未見發生副作用。近人推廣應用此方治療肺炎、上呼吸道感染屬表寒實證者,均獲良效。亦有用本方治療腎臟病的水腫,並不一定出汗,大都表現為小便增多而腫脹消。
三、傷寒(指廣義傷寒,包括中風在內,與上條名為傷寒有廣狹義之分。)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動)〔傳〕(指脈與證符(傷寒脈緊,中風脈緩),無數急現象。傳:謂以此之所受,轉授之於彼也。),頗欲吐,若(煩燥)〔躁煩〕,脈數急(與脈靜相對而言。)者,為傳也。傷寒二三日,陽明少陽證不見者,為不傳也。原文4、5
【鄭論】,按傷寒本旨,以一日太陽,二日陽明,三日少陽,四日太陰,五日少陰,六日厥陰,此就六經流行之氣機而言也。至於邪入太陽,雖七八日,十徐日,只要脈靜而不動,別無他經證形足徵,便不傳經。若脈見動,心煩欲吐,此為傳也。學者臨證,務要有別經證形可驗,脈象之動靜足徵,則得傳與不傳之實也。
【闡釋】,鄭氏將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第四條、五條合併為一條。臨床上的病變,並不是一日太陽、二日陽明……這樣機械刻板,它既可以傳入陽明,又可以傳入少陽,甚至也有轉屬太陰、少陰的。但也可以在太陽七八日、十徐日不發生傳變。可以從脈證的變化來診斷其傳與不傳,更應以證候為主。
如傷寒二日,並未見到不惡寒,但惡熱,口渴欲飲等陽明證,三日並未見到口苦、咽乾、目眩等少陽證,則可知病邪仍在太陽,而沒有傳變。於此充分說明了病情已否傳變,應以證候為主,決不可以日數來決定傳與不傳。亦即鄭氏說:「務要有別經證形可驗,則得傳與不傳之實也」。
白話文:
傷寒恆論卷二
曹穎甫提到:「麻黃湯是治療傷寒的聖藥,但奇怪的是現代人畏懼麻黃,只用荊芥、防風、豆豉、牛蒡等溫和藥物應付病人。病人也因為這些藥較溫和而樂於使用,結果卻看不到治癒的效果。」這是經驗豐富的見解。
近代醫家惲鐵樵提出使用麻黃湯的標準:「除了惡寒、發熱、頭痛、全身疼痛等症狀外,還需注意兩點:一是無汗,二是口中無異常感覺。若有汗,禁用麻黃;若口渴、舌乾、唇色深紅,則桂枝也禁用。」他強調,只要確實無汗且口中無異常,麻黃湯是唯一的良方,可藥到病除。(見惲鐵樵《傷寒論輯義按》)
鄭欽安在《醫法圓通》中說:「這是太陽經營分的主方,仲景原文用於治療太陽病頭痛發熱、全身及腰背疼痛、骨節疼痛、無汗惡寒且喘的患者。」他並提出三種靈活應用方式:
- 治療痘疹初發卻突然隱退、高熱無汗者;
- 治療肩背沈重、感覺體內寒冷者;
- 治療兩腿彎處出現紅腫硬塊且劇痛者。
現代藥理分析指出,麻黃具有發汗、止咳、平喘等作用,是辛溫發汗藥中最強效的。因此,凡是因感寒、傷寒導致無汗的疾病,如頭痛、腰痛、關節痛等,皆可使用。筆者多年來常用麻黃湯治療傷寒咳嗽,效果顯著且未見過副作用。近年來,此方也被用於治療表寒實證的肺炎或上呼吸道感染,效果良好。甚至有用於腎病水腫的案例,未必會發汗,但多數患者會排尿增加而消腫。
【傷寒傳經探討】
廣義傷寒(包含中風)初期表現為太陽經症狀。若脈象平穩(與症狀相符,如傷寒脈緊、中風脈緩),且無急促變化,則病邪不會傳至其他經絡。若出現噁心想吐、煩躁不安、脈搏急促(與「脈靜」相對),即為傳經跡象。若發病兩三日後未出現陽明或少陽症狀(如口渴、口苦等),則仍未傳變。
鄭欽安認為,傳統六經傳變(一日太陽、二日陽明……)僅是氣機運行的理論框架。實際上,病邪可能停留太陽經多日不傳,關鍵在於脈象是否穩定、有無其他經絡症狀。臨床醫師須透過具體證候與脈象判斷傳變與否,不可單憑發病天數斷定。強調「必須有其他經絡的症狀與脈象變化作為依據,才能確診是否傳經」。
最後總結:病情傳變與否應以實際證候為主,例如傷寒數日後若未出現陽明(發熱口渴)或少陽(口苦目眩)症狀,表示病邪仍在太陽經。這說明傳經與否需依症狀判斷,而非機械化按天數推斷。鄭氏主張「必須透過其他經絡的具體症狀驗證,才能真正掌握傳經的實際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