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恆論》~ 傷寒恆論卷二 (1)

回本書目錄

傷寒恆論卷二 (1)

1. 傷寒恆論卷二

凡寒傷營之證,列於此篇,計五十八法(據舒本校增)

一、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重)〔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指脈的浮沉,浮取為陽,沉取為陰。「緊脈」如切繩狀,是緊張的現象,與弦脈相似而轉索有力。這裏所說的緊脈,是浮緊的脈象,浮緊為表寒,常與發熱惡寒並見。),名(曰)〔為〕傷寒(這裏的傷寒,不是指傷寒論之廣義傷寒,而是指麻黃湯證的狹義傷寒而言。)**。**原文3

【鄭論】,按已發熱者,邪已拂鬱於內也,未發熱者,邪入而未遏鬱也。據脈象,陰陽俱緊曰傷寒,論體(重)〔痛〕,則屬少陰,嘔逆則屬寒飲,似於此條內不切。以余細維,現有發熱、惡寒、身痛、脈浮緊者,乃為太陽傷寒之的候。若無頭痛、身痛、發熱、惡寒,而獨見身(重)〔痛〕,嘔逆,脈象見緊,乃為寒入少陰之徵。蓋太陽底面,即是少陰,以此判其或已發熱,或未發熱二語,庶幾恰切。

【闡釋】,本條乃太陽傷寒證之主證主脈。與太陽上篇中風條參之自別,主要不同點是脈緊無汗,此外體痛、嘔逆也是中風證所沒有的。中風因見風而惡寒,傷寒則無風而亦惡寒矣。鄭氏釋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則不同於歷代注家之說,而曰「太陽底面,即是少陰,以此判其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庶幾恰切」。必惡寒者,傷於寒則惡寒也。

二、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痛)〔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原文35

【鄭論】,按此條乃寒傷太(過)〔陽〕之裏,裏寒太甚,閉束氣機,上逆而喘,此理之常,主以麻黃湯開其腠裏,俾邪外出,表裏通暢,一切證形,立即化為烏有,學者切勿以喘而即認為肺病也,須知。

【闡釋】,本條為太陽傷寒的主要證狀,也是應用麻黃湯證的標準。鄭氏謂:「學者切勿以喘而即認為肺病。」蓋人身大氣,積於心中,上焦如霧也,而胸中為太陽所主,寒邪外束,榮衛閉固,氣不得泄,壅閼而為喘,於肺何有也。杏仁取其利氣,非治肺也,故麻黃湯實是治太陽傷寒之藥,而非治肺經之方也。

麻黃湯方(校補)

麻黃三兩(去節),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一兩(炙),杏仁七十個(去皮尖)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復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法將息。

【方解及其應用範圍】

麻黃辛溫,開腠理而發汗;杏仁苦溫,疏利肺氣而治喘;桂枝辛甘溫,協同麻黃,增強其發汗作用;甘草甘平,協和諸藥,藥雖四味,方義周匝。本方為開表逐邪發汗之峻劑,為太陽病表實證之主方。汪昂曰:「麻黃中空,辛溫氣薄,肺家專藥,而走太陽,能開腠散寒;桂枝辛溫,能引營分之邪達於肌表;杏仁苦甘,能散寒而降氣;甘草甘平,發散而和中。」麻黃與杏仁相配,可以解表散邪,降逆平喘。

白話文:

《傷寒恆論卷二》()

本篇匯總寒邪傷及營分的證候,共五十八種辨證法則(依據舒本校訂增補)

第一條
太陽病症候,無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定伴隨畏寒,症狀包括身體(沈重)疼痛、嘔吐反胃,脈象浮沈皆呈緊張狀態(「陰陽俱緊」指輕按浮取為陽脈,重按沈取為陰脈。「緊脈」如繃緊繩索,脈象緊張有力,類似弦脈但更加緊繃。此處特指浮緊脈象,浮緊表徵體表受寒,多與發熱畏寒同時出現),此種情況稱為傷寒(此指狹義傷寒,即麻黃湯證,而非《傷寒論》廣義傷寒)。

【鄭論分析】
已發熱表明邪氣已郁積體內,未發熱則是邪氣初入尚未郁滯。脈象陰陽俱緊雖稱為傷寒,但若症狀以身體(沈重)疼痛為主則屬少陰病,嘔吐反胃則為寒飲之證,與此條所述略有出入。深入推敲,若見發熱、畏寒、身痛、脈浮緊,方為太陽傷寒的典型表現;若無頭痛、身痛、發熱畏寒,僅見身體沈重、嘔吐反胃及脈緊,則為寒邪入侵少陰之象。因太陽與少陰互為表裡,由此可判別「或已發熱,或未發熱」的深層含義。

【核心闡釋】
本條為太陽傷寒的核心證候與脈象,與太陽篇中風證對比即可區分,關鍵差異在於脈緊無汗,另如身痛、嘔吐亦為中風證所無。中風證惡寒因風邪而起,傷寒證則無風亦惡寒。鄭氏對發熱與否的解讀獨樹一幟,指出「太陽與少陰表裡相應」,以此為判據更為精當。

第二條
太陽病症見頭痛發熱,周身(疼痛)腰背酸痛、關節疼痛,畏風無汗且氣喘者,以麻黃湯主治。

【鄭論分析】
此乃寒邪直襲太陽之里,里寒極盛而閉阻氣機,氣逆引發氣喘,屬常態病理。麻黃湯能開啓肌表郁閉,驅邪外達,使表裡氣機通暢,諸症自除。學者需明辨:此氣喘非肺臟病證,不可誤判。

【核心闡釋】
本條為太陽傷寒典型症狀及麻黃湯應用標準。鄭氏強調「不可因氣喘誤判為肺病」,因人體氣機聚於胸中(上焦如霧),而胸中為太陽所主,寒邪外束導致氣壅而喘,實與肺無關。方中杏仁旨在調暢氣機,非專治肺疾,故麻黃湯本質為治太陽傷寒之方。

麻黃湯配方(校正版)
麻黃三兩(去節)、桂枝二兩(去皮)、炙甘草一兩、杏仁七十枚(去皮尖)
制法:以九升水先煮麻黃,減二升後去浮沫,加入余藥煮取二升半,去藥渣溫服八合。服藥後需輕微發汗,無需輔以熱粥,余調養同桂枝湯法。

【方劑解析與適用範圍】
麻黃辛溫開腠發汗,杏仁苦溫利氣平喘,桂枝協麻黃增強發汗,甘草調和諸藥。雖僅四味,配伍嚴謹,為解表發汗峻劑,專治太陽表實證。汪昂釋:麻黃中空性溫,專入肺經兼走太陽,善開腠驅寒;桂枝引營分邪外達;杏仁散寒降氣;甘草調和發散。麻杏相配,共奏解表平喘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