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恆論》~ 傷寒恆論卷二 (1)
傷寒恆論卷二 (1)
1. 傷寒恆論卷二
凡寒傷營之證,列於此篇,計五十八法(據舒本校增)
一、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重)〔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指脈的浮沉,浮取為陽,沉取為陰。「緊脈」如切繩狀,是緊張的現象,與弦脈相似而轉索有力。這裏所說的緊脈,是浮緊的脈象,浮緊為表寒,常與發熱惡寒並見。),名(曰)〔為〕傷寒(這裏的傷寒,不是指傷寒論之廣義傷寒,而是指麻黃湯證的狹義傷寒而言。)**。**原文3
【鄭論】,按已發熱者,邪已拂鬱於內也,未發熱者,邪入而未遏鬱也。據脈象,陰陽俱緊曰傷寒,論體(重)〔痛〕,則屬少陰,嘔逆則屬寒飲,似於此條內不切。以余細維,現有發熱、惡寒、身痛、脈浮緊者,乃為太陽傷寒之的候。若無頭痛、身痛、發熱、惡寒,而獨見身(重)〔痛〕,嘔逆,脈象見緊,乃為寒入少陰之徵。蓋太陽底面,即是少陰,以此判其或已發熱,或未發熱二語,庶幾恰切。
【闡釋】,本條乃太陽傷寒證之主證主脈。與太陽上篇中風條參之自別,主要不同點是脈緊無汗,此外體痛、嘔逆也是中風證所沒有的。中風因見風而惡寒,傷寒則無風而亦惡寒矣。鄭氏釋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則不同於歷代注家之說,而曰「太陽底面,即是少陰,以此判其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庶幾恰切」。必惡寒者,傷於寒則惡寒也。
二、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痛)〔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原文35
【鄭論】,按此條乃寒傷太(過)〔陽〕之裏,裏寒太甚,閉束氣機,上逆而喘,此理之常,主以麻黃湯開其腠裏,俾邪外出,表裏通暢,一切證形,立即化為烏有,學者切勿以喘而即認為肺病也,須知。
【闡釋】,本條為太陽傷寒的主要證狀,也是應用麻黃湯證的標準。鄭氏謂:「學者切勿以喘而即認為肺病。」蓋人身大氣,積於心中,上焦如霧也,而胸中為太陽所主,寒邪外束,榮衛閉固,氣不得泄,壅閼而為喘,於肺何有也。杏仁取其利氣,非治肺也,故麻黃湯實是治太陽傷寒之藥,而非治肺經之方也。
麻黃湯方(校補)
麻黃三兩(去節),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一兩(炙),杏仁七十個(去皮尖)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復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法將息。
【方解及其應用範圍】
麻黃辛溫,開腠理而發汗;杏仁苦溫,疏利肺氣而治喘;桂枝辛甘溫,協同麻黃,增強其發汗作用;甘草甘平,協和諸藥,藥雖四味,方義周匝。本方為開表逐邪發汗之峻劑,為太陽病表實證之主方。汪昂曰:「麻黃中空,辛溫氣薄,肺家專藥,而走太陽,能開腠散寒;桂枝辛溫,能引營分之邪達於肌表;杏仁苦甘,能散寒而降氣;甘草甘平,發散而和中。」麻黃與杏仁相配,可以解表散邪,降逆平喘。
白話文:
[傷寒恆論卷二]
一、太陽病,無論是已經發燒還是尚未發燒,都會有怕冷的感覺,身體沉重疼痛,想嘔吐,脈象摸起來陰陽兩部分都呈現緊張的狀態,這被稱為傷寒。(這裡的傷寒,指的是麻黃湯證的狹義傷寒,不是傷寒論廣義的傷寒。)
鄭氏的觀點: 如果已經發燒,代表邪氣已經在體內鬱積;如果還沒發燒,代表邪氣剛入侵還沒被壓制。從脈象來看,陰陽都緊張代表傷寒。說到身體沉重疼痛,應該屬於少陰病;說到嘔吐,應該屬於寒飲。這看起來和這條的內容不合。我仔細思考,認為現在有發燒、怕冷、身體疼痛、脈象浮緊這些症狀,才是太陽傷寒的確切表現。如果沒有頭痛、身體疼痛、發燒、怕冷,只有身體沉重疼痛、想嘔吐,脈象緊張,那就是寒邪入侵少陰的徵兆。因為太陽的底面就是少陰,用這個來判斷是否發燒,比較恰當。
闡釋: 這一條是太陽傷寒的主要症狀和脈象。與太陽篇中風條比較,主要不同點是脈象緊張且無汗,此外身體疼痛、想嘔吐也是中風證沒有的。中風是因為感受風邪而怕冷,傷寒則沒有風邪也怕冷。鄭氏解釋「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和歷代注家的說法不同,認為「太陽底面,即是少陰,以此判其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庶幾恰切」。會怕冷,是因為受到寒邪的侵襲。
二、太陽病,頭痛發燒,身體疼痛,腰痛,關節疼痛,怕風,沒有汗而且呼吸急促的,用麻黃湯來治療。
鄭氏的觀點: 這一條是寒邪侵入太陽經的內部,裡面的寒邪太盛,閉塞氣機,導致氣向上逆而喘。這是自然的道理。用麻黃湯打開毛孔,讓邪氣排出體外,表裡暢通,所有症狀就會消失。學者千萬不要因為呼吸急促就認為是肺病。
闡釋: 這一條是太陽傷寒的主要症狀,也是應用麻黃湯的標準。鄭氏說:「學者切勿以喘而即認為肺病。」人體大氣積聚在心中,上焦像霧一樣。胸中是太陽經主管的,寒邪向外束縛,營衛閉塞,氣無法宣洩,壅塞而導致喘,和肺沒有關係。杏仁的作用是疏利氣機,不是治療肺的。所以麻黃湯是治療太陽傷寒的藥,不是治療肺經的方子。
麻黃湯方
麻黃三兩(去掉節),桂枝二兩(去掉皮),甘草一兩(炙烤過),杏仁七十個(去掉皮和尖)。
以上四味藥,用水九升,先煮麻黃,煮到剩下七升,撈出浮沫,加入其他藥物,煮到剩下二升半,去掉藥渣,溫服八合,讓身體微微出汗就好,不需要喝粥,其他注意事項和桂枝湯的服用方法相同。
方劑解釋及應用範圍
麻黃,味辛溫,可以打開毛孔而發汗;杏仁,味苦溫,可以疏通肺氣而平喘;桂枝,味辛甘溫,可以協助麻黃,增強其發汗作用;甘草,味甘平,可以調和各藥。藥物雖然只有四味,但藥理很全面。本方是開表驅邪、發汗的強效藥劑,是治療太陽病表實證的主方。汪昂說:「麻黃中間是空的,辛溫氣薄,是肺經的專用藥,可以走太陽經,能夠打開毛孔散寒;桂枝,辛溫,可以引導營分邪氣到達肌表;杏仁,苦甘,可以散寒而降氣;甘草,甘平,可以發散而調和中焦。」麻黃和杏仁搭配,可以解表散邪,降逆平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