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恆論》~ 傷寒恆論卷一 (26)

回本書目錄

傷寒恆論卷一 (26)

1. 傷寒恆論卷一

五十一、結胸證,其脈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則死。原文132

【鄭論】,按結胸而稱脈浮大者,明是陽邪結胸,理應清涼以解之、開之,方為合法,若攻下之,則引邪深入,結胸愈結而不解者,焉得不死。

【闡釋】,此節乃結胸之虛證也。邪結於裏,脈當寸浮關沉,今脈通見浮大,是邪雖內結而未實,氣機仍有外達之象,若誤下之,則犯本論,脈浮大,而醫反下之,此為大逆之戒。亦即鄭氏所云:「若攻下之,則引邪深入,結胸愈結而不解者,焉得不死」之謂也。

五十二、結胸證〔悉〕具,煩(燥)〔躁〕〔亦〕死。原文133

【鄭論】,按證具結胸,阻其上下交通之機,故煩(燥)〔躁〕作。蓋煩出於心,(燥)〔躁〕出於腎,病機正在坎離交會之處,不交則煩(燥)〔躁〕立作,故決之必死也。

【闡釋】,結胸證悉具,邪結已深也,若更見煩躁,是正不勝邪,真氣散亂,病者必死。鄭氏以坎離立論謂:「煩出於心,躁出於腎,病機正在坎離交會之處,不交則煩躁立作,故決之必死也」。誠屬不刊之論。

五十三、太陽病,醫發汗,遂發熱惡寒,因復下之,心下痞,表裏俱虛,陰陽〔氣〕並竭(就是表裏俱虛。發汗使表虛而陽氣竭,攻下使裏虛而陰氣竭。),無陽則陰獨(謂表邪內陷成痞,表證罷而裏證獨具。),復加燒針,因胸煩,面色青黃,膚瞤者,難治;今色微黃,手足溫者易愈。原文153

【鄭論】,按太陽證總要外邪未解,方可發汗,豈有無發熱惡寒,而反即汗之理?此言因發汗,遂見發熱惡寒,焉知非誤汗而逼陽外越乎?此症總緣汗下失宜,以致表裏俱虛,陰陽並竭,無陽則陰獨,此刻係純陰用事,痞塞之症所由生,後加燒針,因而胸煩,面色青黃,則土木相刑之機,全神畢露,故曰難治。若色微黃,而無青色,手足尚溫,是後天之根猶存,故純可治。

【闡釋】,鄭氏所按:「豈有無發熱惡寒,而反即汗之理?此言因發汗,遂見發熱惡寒,焉知非誤汗而逼陽外越乎?」值得深思。總由汗下失宜,所以成痞,雖曰陰陽氣並竭,實由心下無陽,故陰獨痞塞也。復加燒針,以逼劫其陰陽,乃成此危候,自當扶陽散逆,溫中祛邪之法,可用附子理中加砂、半、吳茱萸等藥治之為當。

白話文:

《傷寒恆論卷一》:

五十一、結胸證脈象浮大的情況
當出現結胸證且脈象浮大時,不可使用瀉下法治療。若誤用瀉下法,可能導致死亡。此為陽邪結胸,應以清涼解熱、疏通開散的療法才合理,若強行攻下,會使邪氣深入,結胸症狀更加嚴重而無法解除,最終危及生命。

五十二、結胸證症狀全備且煩躁的情況
結胸證所有症狀都已出現,同時伴有煩躁不安者,預後凶險。由於結胸阻礙上下氣機交流,導致心煩(源於心)與躁動(源於腎),此為陰陽氣機失調的關鍵。若心腎不交,煩躁便會發作,故判定病情危重。

五十三、太陽病誤治後的變證
太陽病本應發汗解表,但若誤發汗導致發熱惡寒,又誤用瀉下法,就會形成心下痞塊。此時表裏俱虛,陰陽之氣耗竭,表邪內陷而獨留裏證。若再誤用燒針,可能引發胸悶煩躁、面色青黃、肌肉抽動,則難以治療;反之若臉色微黃且手足溫暖,表示陽氣尚存,較易痊癒。此證關鍵在於汗下不當,使陰陽失衡,甚至純陰主事而產生痞塞。燒針更逼迫陰陽,加劇病情,需以扶陽溫中、調和氣血為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