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恆論》~ 傷寒恆論卷一 (14)
傷寒恆論卷一 (14)
1. 傷寒恆論卷一
【闡釋】,本條與上條同為太陽病誤吐所致的病變,可是出現的證狀,卻不完全一樣。本條的內煩不欲近衣是胃液受傷,胃熱化燥,誤吐雖同而病變各異,其治療方法也就隨之不同。據《醫宗金鑒》:「惟宜用竹葉石膏湯,於益氣生津中清熱甯神」,於理於法皆合,可以採用。
三十、太陽病,外證(此處指表證。)未解(者),不可下也,下之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湯。原文44
【鄭論】,按病當外解者,原不可下,下之則引邪深入,為害不小。病機果有向表之勢,隨機而導之,則得矣。
【闡釋】,表證當解外,裏證當攻下,此一定不易之法。鄭氏云:「病當外解者,原不可下,下之則引邪深入,為害不小。」非但外邪未解可用桂枝湯,即雖經誤下,而邪欲還表者,仍可用桂枝湯隨機而導之則愈。
三十一、太陽病,先發汗不解,而復下之,脈浮〔者〕不愈。浮為在(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脈浮,故(知)在外,當須(發汗)〔解外〕則愈,宜桂枝湯。原文45
【鄭論】,按隨機調理,乃醫之道,如當外解而反下之,當下而反表之固之,皆醫之咎。此條既下而脈尚浮,是邪不從下趨,而仍欲從外出,故仍用桂枝湯以導之,此真用藥法竅,學者宜留心記之。
【闡釋】,脈浮是邪在表的主要依據,不論汗後、下後,只要脈浮(應結合頭痛、發熱、汗出、惡風)等表證依然存在的,那就應當再汗、三汗。本條論發汗後表未解,疑其邪已入裏,而復下之,下之而不愈,脈浮等表證依然存在的,則仍當以桂枝湯解外。
三十二、太陽病,下之〔後〕,其氣上衝者(是病人自覺胸中有逆氣上干),可與桂枝湯,方用前法。若不上衝者,不(可)〔得〕與(也)〔之〕。原文15
【鄭論】,按應外解之病,而誤下之,脈浮,邪仍在表者,俱可以桂枝湯。若因下而病現上衝,此間須宜詳察。蓋以為上衝者,病邪欲外,故仍以桂枝湯,不衝者,邪不外出,故不可與。謂上衝而脈浮,可與桂枝湯,上衝而脈不浮,不可與。然上衝之候,多因誤下傷及胸中之陽,不能鎮納下焦濁陰之氣,以致上衝者極多,法宜收納溫固,又非桂枝所能也。學者務於病情、脈息、聲音、動靜、有神、無神處求之,則得其要矣。
【闡釋】,太陽病,頭項強痛而惡寒、脈浮,本應從表解,如誤用下法,病若不因下而變證,其脈浮、頭痛等之病證依然,病者自覺氣上衝者,知正氣未衰,邪猶在表,可與桂枝湯,用前之啜粥微汗法治之。若下後氣不上衝,是邪已內陷,正氣虛,桂枝湯已不適用。而鄭氏更深一層注「上衝之候」,其謂「上衝之候,多因誤下傷及胸中之陽,以致上衝者極多,法宜收納溫固,又非桂枝之所能也。」此與過去諸名家之注不同,值得我們細心體會。
白話文:
傷寒恆論卷一
第一部分闡述了太陽病誤吐導致的兩種不同病變,雖然都是誤吐,但症狀不同,治療方法也不同。內煩不欲近衣是胃液受損、胃熱乾燥的表現。 《醫宗金鑒》建議使用竹葉石膏湯,益氣生津、清熱寧神,此法符合理法。
第二部分論述了太陽病表證未解的情況下,不可使用下法,否則會導致邪氣深入。若表證欲解,則應使用桂枝湯。 鄭氏認為,本應從表證治療的疾病,如果使用了下法,會導致邪氣深入,危害很大。 若病邪有趨向表面的趨勢,就應該及時用桂枝湯引導它排出。
第三部分討論了太陽病先發汗不解,又使用下法,脈象浮的病例,此種情況說明邪氣仍在體表,應繼續發汗解表,而非繼續下法,宜用桂枝湯。鄭氏認為,治療需隨機應變,不應一味使用下法或發汗法。此例中,雖然已使用下法,但脈象依然浮,表示邪氣仍在體表,故仍用桂枝湯導邪外出,此為用藥的關鍵。
第四部分講述了太陽病使用下法後,氣體上衝的病例,可用桂枝湯治療,但若氣體不上衝,則不宜使用。鄭氏進一步分析,氣體上衝是因誤下傷及胸中陽氣,導致不能鎮壓下焦陰氣而上衝,此情況多見。需溫補收斂,而非單純使用桂枝湯。 學者應仔細觀察病情、脈象、聲音、動作、精神狀態等,才能把握治療的要點。
第五部分總結,太陽病頭痛、惡寒、脈浮,應從表證治療。如果誤用下法,但脈浮、頭痛等表證仍然存在,且病人自覺氣體上衝,說明正氣未衰,邪氣仍在表,可用桂枝湯治療。若下後氣體不上衝,則說明邪氣已入裏,正氣虛弱,桂枝湯則不再適用。鄭氏對「氣體上衝」的闡釋,與以往諸家不同,值得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