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恆論》~ 傷寒恆論卷一 (15)

回本書目錄

傷寒恆論卷一 (15)

1. 傷寒恆論卷一

三十三、太陽病,外證未除,而數下(指屢用攻下的意思。)之,遂協〔熱〕而利(就是在裏之虛寒,挾在表之熱而下利。),利下不止,心下痞鞕,表裏不解者,桂枝人參湯主之。原文163

【鄭論】,按下利本非正病,因數下而致之也,痞鞕亦非本有之病,因過下傷中,陰邪得以僭居高位也。原文以桂枝人參湯治之,方中藥品,乃理中湯全方,加桂枝一味耳。不名理中,而名桂枝加人參湯者,重太陽之意,全是溫中化氣,補中祛邪之法也。

【闡釋】,太陽病外證未解,仍然存在發熱惡寒、頭疼身痛等表證,本應從表解,但一再誤下,脾胃受損,遂導致外有表熱,而內則虛寒下利不止的證候,因過下傷中,故胸院之間痞塞堅硬。

原文主以桂枝人參湯,故以理中湯治痞鞕與下利,僅用桂枝一味以和表,而桂枝合理中同用,亦能增強溫裏之力,故鄭氏曰:「不名理中,而名桂枝人參湯者,重太陽之意,全是溫中化氣,補中祛邪之法也」。

桂枝人參湯方(校補)

桂枝四兩(別切),甘草四兩(炙),白朮三兩,人參三兩,乾薑三兩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煎四味,取五升,內桂,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方解及其應用範圍】

本方由理中湯加桂枝,不曰理中,而曰桂枝人參湯者,言桂枝與理中表裏分頭建功也。本方治下後成利,腸胃虛寒,故以人參、乾薑、白朮、甘草助陽於內以止利;表證未除,故以桂枝行陽於外以解表。桂枝應遲入藥。本方適用於理中湯證兼有表證者,以裏證為主。凡腸胃虛寒,頭痛、發熱惡寒皆宜。

三十四、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其義為脈勢急促,是陽氣被抑而求伸的現象)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原文34

【鄭論】,按本應表解可了之病,而反下之,引邪深入,利遂不止,此刻邪陷於下,若惡風、自汗、身疼仍在者,可與桂枝加葛根湯救之,俾邪復還於表,不治利而利自止,此以葛根黃連黃芩湯,是為脈促、喘、汗,有邪熱上攻者言之,故用芩、連之苦寒以降之、止之,用葛根以升之、解之,俾表解熱退而利自愈,是亦正治法也。余謂只據脈促、喘、汗,未見有熱形實據,而以芩、連之品,冀其止瀉,恐未必盡善。

夫下利太過,中土業已大傷,此際之脈促者,正氣傷也;喘者,氣不歸元也;汗出者,亡陽之漸也。況喘促一證,有因火而喘者,必有火邪可徵;有因外寒促者,亦有寒邪可驗;有因腎氣痰水上逆而致者,亦有陰象痰濕可證。虛實之間,大有分別,切切不可死守陳法,為方囿也。

白話文:

傷寒恆論卷一

第三十三條

太陽病的表證尚未解除,卻多次使用攻下的方法治療,導致體內虛寒與表熱相互夾雜而下利。下利不止,胸脘之間感覺堵塞堅硬,表證與裡證都未解除的情況,可用桂枝人參湯治療。

【鄭論】下利原本不是主要病症,而是因為多次攻下所導致。胸脘痞硬也不是原本就有的症狀,而是因為過度攻下損傷脾胃,陰寒邪氣趁機佔據上焦所致。原文用桂枝人參湯治療,方中的藥物組成就是理中湯的全方,再加上桂枝一味。之所以不稱作理中湯,而命名為桂枝人參湯,是強調太陽病的治療重點,全方意在溫補脾胃、化解寒氣,補中益氣以祛除邪氣。

【闡釋】太陽病表證未解,仍然有發熱惡寒、頭痛身痛等表證,本應從表解,卻一再誤用攻下,導致脾胃受損,外有表熱而內有虛寒下利不止的症狀。因為過度攻下損傷脾胃,所以胸脘之間感覺堵塞堅硬。

原文主張用桂枝人參湯治療,因此方中以理中湯治療胸脘痞硬與下利,僅用桂枝一味以調和表證。桂枝與理中湯合用,也能增強溫裡的效果。所以鄭氏說:「不稱作理中湯,而命名為桂枝人參湯,是強調太陽病的治療重點,全方意在溫補脾胃、化解寒氣,補中益氣以祛除邪氣。」

桂枝人參湯方

桂枝四兩(另切),甘草四兩(炙),白朮三兩,人參三兩,乾薑三兩。
以上五味,用九升水,先煎其他四味,取五升藥液,再加入桂枝,煮取三升,去渣後溫服一升,白天服兩次,晚上服一次。

【方解及其應用範圍】

本方由理中湯加桂枝組成,不稱作理中湯,而命名為桂枝人參湯,是強調桂枝與理中湯分別治療表裡兩證的效果。本方用於攻下後導致下利、腸胃虛寒的情況,因此用人參、乾薑、白朮、甘草溫補脾胃以止瀉;表證未解,故用桂枝解表散邪。桂枝應在其他藥物煎煮後再加入。本方適用於理中湯證兼有表證的情況,以裡證為主。凡是腸胃虛寒,伴有頭痛、發熱惡寒等表證者均可使用。

第三十四條

太陽病,原屬桂枝湯證,醫生卻誤用攻下法,導致下利不止。若脈象急促,表示表證未解;伴有喘息和出汗的,可用葛根黃芩黃連湯治療。

【鄭論】原本表證解除即可痊癒的病,卻誤用攻下法,導致邪氣深入,下利不止。此時邪氣已陷於下焦,若仍有惡風、自汗、身痛等表證,可用桂枝加葛根湯治療,使邪氣重新回到表層,不專門治下利而利自止。至於葛根黃芩黃連湯,是針對脈象急促、喘息、出汗,且有邪熱上攻的情況而設,因此用黃芩、黃連的苦寒性質降火止瀉,用葛根升提解表,使表解熱退而下利自愈,這也是一種正治之法。但我認為僅憑脈象急促、喘息、出汗,未見到明顯的熱證實據,就用黃芩、黃連這類藥物來止瀉,恐怕未必完全妥當。

因為下利過度,脾胃已經嚴重受損,此時脈象急促,可能是正氣受損的表現;喘息可能是氣不歸元所致;出汗則可能是陽氣外亡的徵兆。況且喘促一症,有因火熱而喘的,必有火邪的證據;有因外寒而喘的,也有寒邪的證據;還有因腎氣虛弱或痰水上逆而喘的,也有陰象或痰濕的證據。虛實之間差異很大,千萬不可拘泥於固定方劑,被成方所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