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恆論》~ 傷寒恆論卷五 (9)
傷寒恆論卷五 (9)
1. 傷寒恆論卷五
【鄭論】,按此條未指出當下實據,不能無疑,姑錄之。
【闡釋】,按此節承上條,蓋謂下後腹痛雖減腹滿未減,或減十分之一二,言不甚減也。所以然者,悍熱太甚,非一下可盡除也。此下之未盡,故仍以大承氣湯再次攻之。前條曰急下之,本條曰當下之,用法自亦有微劇之分矣。又腹滿有虛實之別,太陰虛寒的腹滿,裏無實邪,其腹滿,常有緩解之時;本證腹滿,乃是裏有燥屎,有形的實邪,腹滿無減輕之時。《金匱》「腹滿時減,復如故,此為寒,當與溫藥」。
虛、實之間,最宜詳辨,治法亦迥異。
二十八、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即視物不明),睛不和,(是眼珠轉動不靈活。),無表裏證(指既無頭痛惡寒表證,也無腹滿譫語等裏證。也有認為是無少陽的半表半裏證。),大便難,身微熱〔者〕,此為實也,急下之,宜大承氣湯。原文252
【鄭論】,按目睛不了了者,皆緣內有伏熱傷及津液,津液暗耗,不能上榮於目,故不了了,觀其大便難,身微熱,其內之伏熱,亦可慨見矣。故宜急下之,正以救津液,恐遲緩則熬乾陰精也。
【闡釋】,《內經》云:「五臟六腑之精,皆上注於目,熱邪內灼,津液枯燥,則精神不得上注於目,故目中不了了,睛不和也」。燥屎內阻,則大便不通,此為裏實證,謂無表證則可,無裏證則不可,無裏證安能下之耶?正如鄭氏所說:
「故宜急下之,正以救津液,恐遲緩則熬乾陰精也」。
二十九、陽明病欲解時,從申至戌上。原文193
【鄭論】,按申、酉、戌,乃陽明之旺時,邪衰者於旺時可以潛消,邪盛者於此時更盛,觀日晡潮熱之人,則得解與不解之道也。
【闡釋】,此條所論涉及時間醫學,按照祖國醫學理論,申、酉、戌時,(即現在的下午三時至八時)日晡時也。陽明潮熱,發於日晡,陽明病解,亦於日晡,為陽明經氣當旺的時候,欲解說法也。
三十、脈浮而芤④,浮為陽,芤為陰,浮芤相搏,胃氣生熱,其陽則絕。原文246
【闡釋】,此節但言脈而不言證者。蓋指平素陽旺陰虛之人,故感邪即從陽熱而化也。浮則氣分之陽熱盛,芤則血分之津液虛,浮芤相搏,則胃中合相搏之勢,而愈生火熱矣。曰其陽則絕,並不是說陽氣的敗絕,與陽明上篇4條一樣,為津液不足,裏熱亢盛的意思。亦即太陽膀膠之津液,不能還入胃中,有斷絕不續之現象也(鄭書原無三十、三十一條,據舒本校補)。
三十一、趺陽(即衝陽穴,在足背第二第三蹠(zhí)骨間,屬足陽明胃經,古人常用跌陽脈診察脾胃疾病。)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搏,大便則鞕,其脾為約,麻子仁丸主之。原文247
白話文:
傷寒恆論卷五
二十八、傷寒發病六七天,視力模糊,眼珠轉動不靈活,沒有表證或裏證(或無少陽證),大便秘結,身體微熱,這是實證,需立即服用大承氣湯瀉下。
鄭氏注解:視力模糊眼珠轉動不靈活,都是因為體內伏熱損傷津液,津液暗耗,無法上達眼睛,所以視力模糊。觀察到大便秘結,身體微熱,體內伏熱就可見一斑了。所以要立即瀉下,正是為了拯救津液,擔心延誤則會耗竭陰精。
闡釋:內經記載:「五臟六腑的精氣都上注於目,熱邪內灼,津液枯燥,則精神不得上注於目,故目中不了了,睛不和也」。燥屎阻塞腸道,則大便不通,這是裏實證,說沒有表證可以,但說沒有裏證就不對了,沒有裏證怎麼能瀉下呢?正如鄭氏所說:「故宜急下之,正以救津液,恐遲緩則熬乾陰精也」。
二十九、陽明病將要痊癒時,從下午三點到七點之間。
鄭氏注解:申、酉、戌時,是陽明經氣最旺盛的時候,邪氣衰弱的,在旺盛的時候可以潛消;邪氣盛的,在這個時候反而更盛。觀察日晡時潮熱的人,就能明白痊癒與否的道理。
闡釋:這條論述涉及時間醫學,根據中醫理論,申、酉、戌時(下午三點到七點),是日晡時。陽明經潮熱,發於日晡,陽明病痊癒,也在日晡,因為這是陽明經氣最旺盛的時候。
三十、脈象浮而芤,浮主陽,芤主陰,浮芤並見,胃氣生熱,陽氣將絕。
闡釋:這節只論脈象而不論證候。大概是說平素陽氣旺盛陰氣虛弱的人,所以感受邪氣就從陽熱轉化。脈象浮表示氣分陽熱盛,脈象芤表示血分津液虛,浮芤並見,則胃中兩者相搏,更加生熱。說「其陽則絕」,並不是指陽氣完全衰竭,與陽明篇的第四條一樣,是津液不足,裏熱亢盛的意思。也就是太陽膀胱的津液,不能回歸胃中,有斷絕不續的現象。
三十一、衝陽脈浮而澀,浮表示胃氣強盛,澀表示小便頻數,浮澀並見,大便乾燥,脾氣虛弱,可用麻子仁丸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