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恆論》~ 傷寒恆論卷五 (8)
傷寒恆論卷五 (8)
1. 傷寒恆論卷五
若但見發熱譫語之腑實證,可用大承氣湯蕩滌其燥結,然此峻下之劑,必須中病即止,以免過劑傷正。
二十三、汗出譫語者,以有(躁)〔燥〕屎在胃中,此為風也。須下(之)〔者〕,過經(這裏是太陽表證解除之意思。成無己注:須過太陽經無表證。)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語言必亂,以表虛裏實故也。下之(則)愈,宜大承氣湯。原文217
【鄭論】,按既稱汗出譫語,明是內熱胃(躁)〔燥〕而有(躁)〔燥〕屎也。何得以風名之乎?又曰下之早,而語言必亂,亂亦譫語之屬也,何必強名之乎?總之此病乃為裏實證,故下之可愈。
【闡釋】,此條鄭氏不隨文注釋,亦不牽強附會,而提出質疑,最後歸結為:此病乃為裏實證,故下之可愈。可啟迪後學深思之。
二十四、陽膽病,譫語有潮熱,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躁)〔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鞕爾,宜大承氣湯(主)〔下〕之。原文215
【鄭論】,按(躁)〔燥〕屎與但鞕,二者有輕重之分,其間譫語、潮熱、不能食,皆胃中熱結阻滯也。
【闡釋】,以能食不能食,來辨別腑實內結的微甚。重則燥屎阻結,輕則僅僅便鞕。已結者開其結,未結者滌其熱,不令更結。譫語潮熱雖相同,但腑實的程度有輕有重,原文俱主以大承氣湯。筆者認為能食者,只用小承氣微和胃氣即可。若不能食,是燥屎已成之確據,則可用大承氣湯下之。
二十五、陽明病,發熱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原文253
【鄭論】,按陽明發熱汗多,而急下之者,何也?恐血液外越過盛,而胃中反生(躁)〔燥〕結等證,下之正所〔以〕存津液以安胃也。但此證,只憑一發熱汗多而定為急下,況人參白虎證,亦大熱汗出,尚未急下。當時大約為陽亢已極者而言之也,若但發熱汗出,而定為急下,不能無疑。
【闡釋】,鄭氏謂:「若但發熱無汗,而定為急下,不能無疑」。蓋陽明病發熱汗多,不論陽明經證、腑證都有,如屬經症熱熾,則白虎人參湯即可清熱救陰。故此條當有其他腑實證狀,如腹滿痛,不大便、潮熱、譫語等證,方能急下存陰。
二十六、發汗不解,腹滿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原文254
【鄭論】,按此條為陽明胃實者言之,而非為胃虛者言之,學者宜詳辨虛實。
【闡釋】,汗為陰液,發汗則傷津而熱邪更熾,與糟粕相結而成燥屎,陰梗於中,氣機窒塞,不通則痛,故宜大承氣湯急下之。
二十七、腹滿不減*,減不足言,當下之,宜大承氣湯。原文255
*腹滿豈無虛實(頂批)。
白話文:
《傷寒恆論卷五》:
二十三、汗出譫語的治療
若患者出現汗出且胡言亂語的症狀,是因胃中有燥屎結滯,此時雖伴隨表證(風邪未解),須待太陽表證完全解除後才能攻下。若過早使用下法,會因表虛裏實導致言語混亂加重。正確使用大承氣湯攻下即可痊癒。
(鄭論補充:汗出譫語明顯是內熱胃燥所致,直接歸為裏實證即可,無需強解為風邪。早下引發言語混亂本質仍是譫語表現,重點在於裏實當下。)
二十四、陽明病譫語與飲食的關聯
陽明病患者若胡言亂語、發潮熱且無法進食,代表胃中已有燥屎五六枚;若尚能進食,則僅為大便硬結。兩種情況均適用大承氣湯攻下。
(鄭論指出:燥屎與便硬程度有輕重之分,但譫語、潮熱、拒食皆因熱結阻滯。學者提醒:能食者或可用小承氣湯緩和,不能食者才需大承氣峻下。)
二十五、陽明病急下條件
陽明病發熱伴大量汗出時,需緊急攻下(大承氣湯),以防津液過度耗損導致胃燥結實。但鄭論質疑:單憑發熱汗多斷為急下過於武斷,須排除類似白虎人參湯證(熱熾未實)的可能,應有其他腑實證(如腹滿、便秘)佐證。
二十六、汗後腹滿痛的特殊處理
發汗後病情未解,反出現持續腹滿劇痛,此為陽明燥屎內結、氣機壅塞之急症,需立即以大承氣湯攻下。鄭論強調:此證僅適用胃實而非胃虛者,臨床須嚴辨虛實。
二十七、持續腹滿的辨治
若腹滿症狀毫無減輕(或減輕微不足道),屬燥屎內結的裏實證,當用大承氣湯攻下。但批註提醒:腹滿須先分辨虛實(如虛寒腹滿不可下),不可一概而論。
(全卷主旨:大承氣湯用於確診裏實燥結時,需把握時機與適應症,避免誤下傷正。鄭論多處修正原文用字(如「躁」改「燥」)並質疑理論矛盾,強調直指病機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