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恆論》~ 傷寒恆論卷五 (3)
傷寒恆論卷五 (3)
1. 傷寒恆論卷五
八、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裏也。手足濈然(而)汗出者,此大便已鞕也,大承氣湯主之,若汗多,微發熱惡寒者,外未解也,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至大泄下。原文208
【鄭論】,陽明主脈大,脈遲者,裏有寒也。雖汗出不惡寒,因屬內熱之徵,而汗出與身重、短氣、腹滿而喘觀之,證屬少陰,而非陽明,即汗出不惡寒一端,務要果有舌黃、乾渴、飲冷、大熱,方可稱陽明的證,再加以日晡潮熱,與手足濈然汗出,大便已鞕,則大承氣乃為的候。
若汗多、微發熱、惡寒,則又屬太陽之邪未解,又當表之,故曰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足以見用藥之大有分寸,即腹滿大便不通,又當審其輕重而斟酌於大小之間,勿令大泄,可見用藥之非易易
也
【闡釋】,鄭氏論此條著重在辨析太陽、陽明、少陰的疑似證。若汗多,微發熱惡寒者,太陽證也,若汗出與身重,短氣,腹滿而喘者,少陰證也,汗出不惡寒一端,需參以舌黃、乾渴、飲冷、大熱,乃陽明的證,再加以日晡潮熱,手足濈然汗出,大便燥實,則為大承氣證。即腹滿大便不通,鄭氏亦告誡「當審其輕重而斟酌於大小之間,勿令大泄。
」示人辨證用藥時宜慎之。
大承氣湯方(校補)
大黃四兩(酒洗),厚朴半斤(炙去皮),枳實五枚(炙),芒硝三合
上四味,以水一鬥,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渣,內大黃,更煮取二升,去渣,內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分溫再服,得下,余勿服。
【方解及其應用範圍】
按《傷寒論》有大、小、調胃承氣湯之別。大承氣湯治正陽陽明,小承氣湯治少陽陽明,調胃承氣湯治太陽陽明。蓋陽明病者,胃腸熱病也。大承氣為攻下重劑,治傷寒陽明腑證,陽邪入裏,胃實不大便,發熱譫語,自汗出。不惡寒,痞滿燥實堅全見。《內經》謂:「熱淫於內,治以鹹寒,火淫於內,治以苦寒。
」芒硝之鹹寒,以潤燥軟堅,配合大黃之苦寒,瀉實滯,清結熱。再加枳實苦寒,厚朴苦溫,下氣破結而除痞滿,實滿。唐容川謂:「三承氣不但藥力有輕重之分,而其主治亦各有部位之差別。
大承氣湯,仲景提出大便已鞕四字,是專指大腸而言,大腸居下,欲其藥力直達,不欲其留於中宮,故不用甘草;大腸與胃同稟燥氣,故同用硝、黃,以潤降其燥;用枳、朴者,取木氣疏泄,助其速降也。」本方煎煮時,大黃必須後下,後下則氣銳行速,能充分發揮藥之效力。
本方在《傷寒論》中用於陽明病者有十一條,用於少陰病者有三條,大都有熱結裏實,宜急下存陰的病症。鄭氏專就陽明裏症立說,故特別提出「胃家實」三字提綱,必須審察的確,如大、小便不通,大便鞕、腹滿、狂亂奔走叫駡,不避親疏,潮熱、譫語種種病象,務宜斟酌不可猛浪誤用。又指出吳又可《溫疫論》中用此方者有三十餘症,教人宜明圓通應用之妙。
白話文:
傷寒恆論卷五:陽明病脈象遲緩,雖然出汗但不惡寒,身體一定沉重,呼吸短促、腹部脹滿而喘息,並伴有潮熱,此外想通便,就可以攻治裡證。手腳發熱出汗,表示大便已經祕結,可用大承氣湯治療。如果汗多,微發熱惡寒,則外邪未解,體內熱象不呈潮熱狀態,不宜使用承氣湯。如果腹部脹滿不通,可以使用小承氣湯,稍微和緩胃氣,不要導致過度瀉下。
鄭氏的論述指出,陽明病的主脈應當有力,脈象遲緩表示裡證有寒邪。雖然出汗但不惡寒,是內熱的徵兆,但結合出汗、身體沉重、呼吸短促、腹部脹滿而喘息這些症狀來看,更像是少陰病,而非陽明病。只有在出汗不惡寒的同時,確實出現舌苔黃厚、口乾渴、想喝冷飲、高燒等症狀,才能稱為陽明病的表現。再加上午後潮熱,以及手腳發熱出汗,大便祕結,才符合使用大承氣湯的條件。
如果汗多、微發熱、惡寒,則屬於太陽病邪未解,應當先治表證,因此文中提到熱象不呈潮熱狀態,不宜使用承氣湯,這說明用藥需謹慎把握分寸。即使腹部脹滿、大便秘結,也應根據症狀的輕重,選擇使用大承氣湯或小承氣湯,避免過度瀉下。
鄭氏的闡釋著重區分太陽、陽明、少陰三種疾病容易混淆的症狀。如果汗多、微發熱惡寒,是太陽病;如果出汗伴隨身體沉重、呼吸短促、腹部脹滿而喘息,是少陰病;出汗但不惡寒,需要參考舌苔黃厚、口乾渴、想喝冷飲、高燒等症狀,才能判斷是否為陽明病。再加上午後潮熱、手腳發熱出汗和大便祕結,才符合使用大承氣湯的條件。即使腹部脹滿、大便秘結,鄭氏也告誡要根據病情輕重選擇藥物劑量,避免過度瀉下,提醒人們辨證施治時要謹慎。
大承氣湯組成:大黃四兩(酒洗)、厚朴半斤(炙去皮)、枳實五枚(炙)、芒硝三合。
大承氣湯的方解及應用範圍:
《傷寒論》中記載有大、小、調胃承氣湯,各有不同。大承氣湯治療正陽陽明證,小承氣湯治療少陽陽明證,調胃承氣湯治療太陽陽明證。陽明病是胃腸熱證,大承氣湯是攻下重劑,用於治療傷寒陽明腑證,邪氣深入裡證,胃實便秘,發熱神志不清,自汗出,不惡寒,腹部痞滿堅硬等症狀。《內經》說:「內熱用鹹寒之藥治療,內火用苦寒之藥治療。」芒硝鹹寒,潤燥軟堅;大黃苦寒,瀉實熱;枳實苦寒,厚朴苦溫,降氣消痞除脹滿。唐容川說:「三種承氣湯藥力輕重不同,主治部位也不同。」大承氣湯專治大腸實秘,藥力直達大腸,故不用甘草;大腸與胃同屬燥熱,故用芒硝、大黃潤燥通便;用枳實、厚朴,是取其疏泄之性,促進藥物下行。煎煮時,大黃需後下,以提高藥效。
本方在《傷寒論》中用於陽明病的記載有十一條,用於少陰病的有三條,大多數是熱結裡實,急需攻下存陰的病症。鄭氏專門針對陽明裡證進行論述,強調必須仔細辨別,例如大小便不通,大便祕結,腹脹,神志不清,胡言亂語,不分親疏,潮熱,神志不清等症狀,用藥時要謹慎,避免過度使用。吳又可《溫疫論》中也用此方治療三十多種疾病,說明此方運用廣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