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恆論》~ 傷寒恆論卷五 (3)

回本書目錄

傷寒恆論卷五 (3)

1. 傷寒恆論卷五

八、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裏也。手足濈然(而)汗出者,此大便已鞕也,大承氣湯主之,若汗多,微發熱惡寒者,外未解也,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至大泄下。原文208

【鄭論】,陽明主脈大,脈遲者,裏有寒也。雖汗出不惡寒,因屬內熱之徵,而汗出與身重、短氣、腹滿而喘觀之,證屬少陰,而非陽明,即汗出不惡寒一端,務要果有舌黃、乾渴、飲冷、大熱,方可稱陽明的證,再加以日晡潮熱,與手足濈然汗出,大便已鞕,則大承氣乃為的候。

若汗多、微發熱、惡寒,則又屬太陽之邪未解,又當表之,故曰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足以見用藥之大有分寸,即腹滿大便不通,又當審其輕重而斟酌於大小之間,勿令大泄,可見用藥之非易易

【闡釋】,鄭氏論此條著重在辨析太陽、陽明、少陰的疑似證。若汗多,微發熱惡寒者,太陽證也,若汗出與身重,短氣,腹滿而喘者,少陰證也,汗出不惡寒一端,需參以舌黃、乾渴、飲冷、大熱,乃陽明的證,再加以日晡潮熱,手足濈然汗出,大便燥實,則為大承氣證。即腹滿大便不通,鄭氏亦告誡「當審其輕重而斟酌於大小之間,勿令大泄。

」示人辨證用藥時宜慎之。

大承氣湯方(校補)

大黃四兩(酒洗),厚朴半斤(炙去皮),枳實五枚(炙),芒硝三合

上四味,以水一鬥,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渣,內大黃,更煮取二升,去渣,內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分溫再服,得下,余勿服。

【方解及其應用範圍】

按《傷寒論》有大、小、調胃承氣湯之別。大承氣湯治正陽陽明,小承氣湯治少陽陽明,調胃承氣湯治太陽陽明。蓋陽明病者,胃腸熱病也。大承氣為攻下重劑,治傷寒陽明腑證,陽邪入裏,胃實不大便,發熱譫語,自汗出。不惡寒,痞滿燥實堅全見。《內經》謂:「熱淫於內,治以鹹寒,火淫於內,治以苦寒。

」芒硝之鹹寒,以潤燥軟堅,配合大黃之苦寒,瀉實滯,清結熱。再加枳實苦寒,厚朴苦溫,下氣破結而除痞滿,實滿。唐容川謂:「三承氣不但藥力有輕重之分,而其主治亦各有部位之差別。

大承氣湯,仲景提出大便已鞕四字,是專指大腸而言,大腸居下,欲其藥力直達,不欲其留於中宮,故不用甘草;大腸與胃同稟燥氣,故同用硝、黃,以潤降其燥;用枳、朴者,取木氣疏泄,助其速降也。」本方煎煮時,大黃必須後下,後下則氣銳行速,能充分發揮藥之效力。

本方在《傷寒論》中用於陽明病者有十一條,用於少陰病者有三條,大都有熱結裏實,宜急下存陰的病症。鄭氏專就陽明裏症立說,故特別提出「胃家實」三字提綱,必須審察的確,如大、小便不通,大便鞕、腹滿、狂亂奔走叫駡,不避親疏,潮熱、譫語種種病象,務宜斟酌不可猛浪誤用。又指出吳又可《溫疫論》中用此方者有三十餘症,教人宜明圓通應用之妙。

白話文:

(接續上文)

八、陽明病脈遲
陽明病患者若脈象遲,雖然出汗且不惡寒,但身體必然感到沈重,伴有氣短、腹脹、喘息等症狀。若出現潮熱,表示外邪將解,這時可以攻里。若手腳持續出汗,說明大便已硬結,宜用大承氣湯治療。

如果出汗較多,輕微發熱且惡寒,表明外邪未解,且未出現潮熱,此時不宜使用承氣湯。若腹脹嚴重、大便不通,可考慮小承氣湯,以調和胃氣,但不可過度瀉下。

大承氣湯方
成分:大黃四兩(酒洗)、厚朴半斤(炙後去皮)、枳實五枚(炙)、芒硝三合。
煎服法:用水十升,先煮厚朴、枳實,取五升後去渣,加入大黃再煮至二升,去渣後放入芒硝,小火煮沸一兩次,分兩次溫服。若見效排便,剩餘藥液停服。

【鄭論解析】
陽明病本應脈大,若見脈遲,多為體內有寒。雖然汗出不惡寒是內熱表現,但結合身重、氣短、腹脹喘息等症狀,需警惕少陰病而非陽明病。唯有確認舌黃、口渴、喜冷飲、高熱等典型陽明症狀,加上午後潮熱、手足汗出、大便硬結,才適用大承氣湯。

若汗多伴輕微發熱惡寒,則屬太陽表證未解,應解表而非攻里。因此強調“熱不潮不可用承氣”,指出用藥須精准。即使腹脹便秘,亦需權衡輕重,選用大小承氣湯,避免過度瀉下,體現辨證施治的慎重。

【方解與應用】
《傷寒論》中大、小、調胃承氣湯各有側重:大承氣湯針對陽明燥實(腸胃熱結),小承氣湯用於少陽陽明證,調胃承氣湯治療太陽陽明證。大承氣湯為峻下劑,主治高熱便秘、譫語汗出、痞滿燥實俱備之症。

方中芒硝咸寒潤燥軟堅,大黃苦寒瀉熱通便,枳實、厚朴行氣破結除脹。煎藥時大黃後下以增強瀉下效力。本方在《傷寒論》中多用於陽明腑實證(如熱結便秘、神昏譫語)及少陰病急下存陰之症,但必須嚴格辨證,如見大小便閉塞、腹滿、狂躁、潮熱等症狀方可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