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恆論》~ 傷寒恆論卷五 (4)
傷寒恆論卷五 (4)
1. 傷寒恆論卷五
鄭氏在《醫法圓通》中,推廣應用以治咳嗽聲如洪鐘、食入即吐及頭暈神昏無主三症。此三症俱非應下之症,但審其俱由邪火熾甚而致,故用本方治之而愈,實屬善用成方。筆者曾用此方治傷熱咳嗽,所投輒效;又用治臌脹病,患者腹脹如鼓,胸脅滿悶,皮膚蒼黃,肌肉變硬。大便秘結,所下如羊矢,舌質深紅,苔黃燥,脈沉實有力,精神不衰,口渴飲冷。
此屬陽明腑症,痞滿燥實俱備,大承氣湯下之而愈。現加減化裁,能治多種腸梗阻及闌尾炎,亦治流行性乙型腦炎,於通下後即能熱退神清,抽搐停止。
九、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繞臍痛,煩躁,發作有時者,此有(躁)
〔燥〕屎,故使不大便也。原文239
【鄭論】,按大便五六日不便,繞臍而痛,非有熱結,必係(躁)〔燥〕屎阻滯氣機,不得流通暢,故有此等病形也。
【闡釋】,此條係腸中燥屎內結的主要證狀,繞臍痛,煩躁,發作有時,其原因在於腸中燥屎不得出,矢氣攻衝,時而發作,時而停止,可用大承氣湯攻下之。
十、大下後,六七日不大便,煩不解,腹滿〔痛〕者,此有(躁)〔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氣湯。原文241
【鄭論】,按既經下後,應當通暢,復見六七日不大便,反煩不解,腹滿,定是下時,而邪未泄盡,復又閉塞耳。果係泄盡,又云有復閉塞之理乎?此條稱有屎宿積,亦是正論。
【闡釋】,患陽明腑證,大下之後,六七日又不大便,煩不解,則熱未退可知,腹滿脹痛,此腸中有燥屎宿食積聚。下之未盡,仍當下之。
十一、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喘冒(喘,因腹滿壅甚,故短氣如喘。冒,是熱甚昏眩的現象。)不能臥者,有(躁)〔燥〕屎也,宜大承氣湯。原文242
【鄭論】,此條總緣(躁)〔燥〕矢不行,隔塞於中,而各經氣機不得舒暢,氣阻於前陰,則小便不利,氣阻於膽,則夜不能眠,氣逆於肺,則喘證生,氣阻於衛,則微熱作,大便之乍難乍易者,皆氣機之時開時闔所致也。急以大承氣湯治之,去其(躁)〔燥〕矢,(躁)〔燥〕矢一去,氣機立通,則諸證自釋矣。
【闡釋】,小便不利,喘冒不能臥,微熱,大便乍難乍易,如鄭氏所說總緣燥矢不行,隔塞於中,各經氣機不得舒暢所致。用大承氣湯內攻燥屎,燥屎除則諸證自愈。
十二、陽明病,潮熱,大便微鞕者,可與大承氣湯,不鞕者,不可與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躁)〔燥〕屎,欲(和)〔知〕之法,少與小承氣湯,湯入腹中,轉失氣者(腸中屎氣下趨,俗言放屁。),此有(躁)〔燥〕矢,乃可攻之。若不轉失氣〔者〕,此但初頭鞕,後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脹滿不能食也。欲飲水者,與水則噦。其後發熱者,必大便復鞕而少也,以小承氣湯和之。不轉失氣者,慎不可攻也。原文209
白話文:
《傷寒恆論卷五》:
鄭氏在《醫法圓通》中推廣用一方治療三種症狀:咳嗽聲如洪鐘、進食即吐、頭暈神志昏亂。這三症本不適用瀉下法治療,但若皆因邪火過盛引起,用此方卻能治癒,可見其善用成方。筆者曾用此方治療熱性咳嗽,效果顯著;另用於臌脹病,患者腹部脹大如鼓,胸脅悶滿,皮膚蒼黃,肌肉變硬,大便乾結如羊糞,舌深紅苔黃燥,脈沈實有力,精神尚可且喜飲冷水。此屬陽明腑實證,具備脹滿、燥結等特徵,以大承氣湯攻下後痊癒。稍加變通後,此方亦能治多種腸梗阻、闌尾炎及流行性乙型腦炎,通便後即可退熱、神清、止抽搐。
九、
若患者五六日未排便,臍周疼痛、煩躁且發作有規律,是因腸內燥屎阻塞所致。(鄭論補充:此症若非熱結,即因燥屎阻滯氣機,導致循環不暢。)
(註解:此為腸道燥屎內結的典型症狀,腹痛煩躁間歇發作,因燥屎無法排出、氣流衝擊所致,可用大承氣湯攻下。)
十、
大瀉後六七日仍無排便,持續煩躁、腹脹痛者,說明仍有燥屎。緣由在於宿食未清,應再以大承氣湯攻下。(鄭論指出:瀉下後本應通暢,若復現閉結,顯見前次未完全清除燥屎,宿食殘留之說合理。)
(註解:陽明腑證大瀉後熱未退盡,腹滿痛表示燥屎宿食滯留,需續用下法。)
十一、
患者小便不暢、大便時難時易,偶有微熱,喘息眩暈難以平臥,亦屬燥屎阻塞,宜用大承氣湯。(鄭論分析:燥屎阻礙各經氣機,導致小便不利、失眠、喘促、微熱,大便不規則因氣機時通時堵,急須攻下燥屎以恢復氣機流通。)
(註解:諸症皆因燥屎阻滯,氣機不暢,攻下後症狀自解。)
十二、
陽明病發潮熱、大便稍硬者可投大承氣湯,不硬則不可用。若六七日未排便,疑有燥屎,可先試服小承氣湯:服後若排氣(放屁),表明有燥屎,可攻下;若不排氣,則大便前端硬後段稀,誤攻將導致腹脹、厭食,甚至飲水即嘔。後續若再發熱,大便轉硬量少時,可服小承氣湯調和。切記無排氣者嚴禁峻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