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恆論》~ 傷寒恆論卷五 (5)
傷寒恆論卷五 (5)
1. 傷寒恆論卷五
【鄭論】,按鞕與不鞕,指邪熱之輕重,而定可攻與不可攻之意也。轉失氣與不轉失氣,乃決有(躁)〔燥〕屎無(躁)〔燥〕屎之真偽也。若攻之脹滿不食,法宜溫中,又非承氣可了也。
【闡釋】,本條是反復說明運用承氣湯的辨證。具體說可分為三段看,從開首至不可與之為第一段,辨識大承氣湯的應用;若不大便至與水則噦為第二段,從失氣不失氣來辨識小承氣湯的應用;其後發熱至文末為第三段,從發熱和失氣的機轉來決定是否應用小承氣湯。若鄭氏所論「攻之脹滿不食,法宜溫中。」則當用理中湯加半夏、砂仁主之。
十三、陽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煩,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滿,初頭鞕,後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氣湯。原文
238
【鄭論】,按陽明下後,而懊憹心煩者,熱邪未去,而擾攘太甚也。胃中尚有燥矢者,下之而結熱未淨也。燥者可攻,裏實也;先鞕後溏者,不可攻,裏虛也。此處就是認證眼目,用藥法竅,學者宜細求之。
【闡釋】,攻下是陽明腑實證的正治方法,現攻下後,病者心中有懊憹而煩的見證,可見邪氣還沒有盡除。但是下後心煩懊憹,有熱邪不除留於胸隔的梔豉湯證;有燥屎未去積滯內陰的大承氣湯證。原文指出胃中有燥屎者,即辨證的要點,可用大承氣湯再下之。
十四、得病二三日,脈弱,無(少)〔太〕陽柴胡證,煩〔燥〕,心下鞕,至四五日,雖能食,以小承氣湯,少少與微和之,令小安。至六、七日,與承氣湯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雖不(能)〔受〕食,但初頭鞕,後必溏,未定成鞕,攻之必溏,須小便利,屎定鞕,乃可攻之,宜大承氣湯(主之)**。**原文251
【鄭論】,按此條既稱脈弱,無(少)〔太〕陽柴胡證,即見煩躁,心下鞕,焉知非寒結,而成心下鞕乎?況條中並無陽明熱證實據,只憑屎定鞕一語,而斷為大承氣湯證,於理法誠有未當,尚祈高明證之。
【闡釋】,鄭氏對此條之按,與歷代注家不同,持否定之意見。先提出「焉知非寒結而成心下鞕」質疑。繼又說:「條文中並無陽明熱證實據,只憑屎定鞕一語,而斷為大承氣湯證,於理法誠有未當」。筆者遍閱成無己、柯韻伯、陳修園等十餘家之注,都牽強附會,反不若從鄭氏存疑之說為當。
十五、陽明病,不吐不下,心煩者,可與調胃承氣湯。原文207
【鄭論】,按邪至陽明,未經吐下,但心煩者,此以承氣湯主之,是以為熱伏於內也。余謂心煩故似熱象,有胃液被奪,不能輸津液於心腎者,不得一例論之,統以承氣為是。
【闡釋】,陽明病必至腹滿、便秘、潮熱、譫語,乃可大攻下。此條邪熱在胃,未經吐下而心煩,為邪熱鬱蒸也,可與調胃承氣湯微溏之,以解其熱,則心煩自愈。鄭氏更進一層曰:「心煩故似熱象,有胃液被奪,不能輸津液於心腎者」,則調胃承氣湯不可用,法當養陰益胃,以竹葉石膏湯加沙參、玉竹、生地治之。
白話文:
傷寒恆論卷五
鄭氏論述指出,「鞕」與「不鞕」指的是邪熱輕重,決定是否可以攻下的標準。「轉失氣」與「不轉失氣」則用以判斷是否有燥屎的真偽。如果攻下後出現脹滿不食的情況,應該溫中,承氣湯則不適用。
闡釋部分說明了這段文字反覆論述承氣湯的辨證應用。可以分為三段:第一段論述大承氣湯的應用;第二段從失氣與否來判斷小承氣湯的應用;第三段則從發熱和失氣的關係來決定是否使用小承氣湯。鄭氏所說的「攻之脹滿不食,法宜溫中」,指的是應該使用理中湯,並加入半夏、砂仁。
陽明病,攻下之後,心中煩躁不安,胃中有燥屎,可以繼續攻下;腹部略微脹滿,一開始是鞕,後來會轉為溏瀉,則不可以攻下。如果有燥屎,應該使用大承氣湯。
鄭氏論述指出,陽明病攻下後,心中煩躁不安,是因為邪熱尚未完全去除,而擾動過甚;胃中尚有燥屎,是因為下後結熱未淨。燥屎可以攻下,屬於裏實;先鞕後溏則不可攻下,屬於裏虛。這段文字是辨證和用藥的關鍵,學習者應細心研讀。
患者發病二三日,脈象虛弱,沒有太陽、少陽柴胡證的表現,煩躁,心下鞕,到四五天,即使能進食,也應該用小承氣湯少少服用,使其稍微舒適。到六七天,再服用一升承氣湯。如果六七天不大便,小便量少,即使不能進食,但一開始是鞕,後來會轉為溏瀉,尚未完全形成鞕,攻下必定會溏瀉,必須先小便通暢,大便成鞕後,才能攻下,宜用大承氣湯。
鄭氏對此條的論述與歷代注家不同,持否定意見。他質疑,焉知非寒邪凝聚造成心下鞕?文中也缺乏陽明熱證的實據,僅憑大便成鞕就斷定為大承氣湯的證候,在理論和方法上都有欠妥當。
陽明病,不吐不瀉,心煩,可以用調胃承氣湯。
鄭氏論述指出,邪氣到達陽明經,尚未經過吐瀉,但心煩,因此用承氣湯,是因為認為熱邪藏於內。但鄭氏認為,心煩只是類似熱象的表現,可能是胃液被奪,不能輸送津液到心腎,不能一概而論,都用承氣湯。
闡釋部分說明,陽明病必須出現腹脹、便秘、潮熱、譫語等症狀才能大規模攻下。這段文字中,邪熱在胃中,尚未經過吐瀉,而心煩,是邪熱鬱積的表現,可以用調胃承氣湯使其略微溏瀉,以解除熱邪,心煩自然會好轉。鄭氏更進一步指出,如果心煩是胃液被奪,不能輸送津液到心腎,則調胃承氣湯不適用,應該養陰益胃,用竹葉石膏湯,再加入沙參、玉竹、生地黃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