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恆論》~ 傷寒恆論卷一 (1)
傷寒恆論卷一 (1)
1. 傷寒恆論卷一
凡風傷衛之證,列於此篇,計五十三法(據舒本校增)
一、太陽為之病,脈浮(浮象淺表,輕按即得,指邪初入也。),頭項強痛而惡寒(頭項強(jiàng匠)痛:即頭痛項強之意,謂頸部有牽強不適之感。項指頸之後部。惡(wù務)寒:畏寒怕冷。)原文1(序號為《傷寒論》398條原次序,全書同)。
【鄭論】,按太陽本氣主寒水,太陽統周身皮膚,毛竅、營衛、百脈,經絡,為一身綱領。毛竅乃太陽寒水氣化*出路,一切外邪之來,必由毛竅而始入內,出入兩字,乃邪正機關,萬病繩墨。脈浮者,指邪初入也;頭項強痛者,指邪犯太陽地面經絡也;惡寒者,指太陽本氣受病也。
惡寒二字,乃太陽提綱,認證眼目,知得惡寒二字,無論一年四季為病,只要見得病人現有頭、項、腰、背強痛,惡寒、發熱,即按太陽法治之,毋得拘於時令,而有失經旨也。
*氣化二字有兩說:從毛竅而出者,輕清之露也;從下而出者,重濁之汁也。故太陽有傳經、傳腑,皆在這氣化上探求(頂批)。
【闡釋】,本節乃太陽病的脈證提綱。以後凡提「太陽病」三字,就有這些脈證的出現。太陽病是外感病的初期階段,其病在表。鄭氏提出「氣化」二字,乃傷寒書一部的真機,以及知得惡寒二字,無論一年四季為病,……毋得拘於時令,而有失經旨也,確有精卓之見。太陽經脈循行的部位,上額、交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連風府,故邪客其經,必令頭項強痛也。而頭痛之部位在後,與陽明頭痛之在前,少陽頭痛之在兩側,有明顯區別。
本條所說惡寒,包括惡風在內,又往往與發熱並見。然惡寒與發熱雖都是表證的主要徵象,而惡寒尤為太陽表證的辨證要點。
二、病(此處指太陽病)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指太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指少陰)。發於陽者七日愈,發於陰者六日愈,以陽數七,陰數六故也。原文7
【鄭論】,按太陽風傷衛證,發熱、惡風、自汗。(傷寒)〔寒傷〕營證,發熱、惡寒、無汗。此言病發於陽,指太陽也;太陽底面,即是少陰,病發於陰,指少陰也。若專指太陽營衛之陰陽,則與太陽風、寒兩傷病情不符。余每臨症,常見獨惡寒身痛而不發熱者,每以桂枝湯重加附子,屢屢獲效,以此推之,則病發於陰,確有實據。至所言六日、七日者,是論陰陽之度數說法也。
【闡釋】,此節鄭按與歷代注家專指太陽營衛之陰陽有所不同。病發於陽,指太陽也。太陽底面,即是少陰,病發於陰,指少陰也。若專指太陽營衛之陰陽,則與太陽風寒兩傷病情不符。隨即舉出其臨症常見獨惡寒身痛而不發熱者,以桂枝湯重加附子而獲效。筆者治惡寒身痛而出冷汗不止者,常用桂枝湯加附子、黃耆治之,數劑即愈。
白話文:
傷寒恆論卷一
凡風傷衛的證候,都列在此篇,共計五十三法(據舒本校增)。
一、太陽病的症狀,脈象浮(浮象表示邪氣初入體表,輕按即可摸到),頭部和頸項僵硬疼痛,並且怕冷(頭項強痛指頭痛且頸部有牽強不適感,惡寒即畏寒怕冷)。
【鄭論】太陽的本氣主管寒水,太陽統轄全身的皮膚、毛孔、營衛、百脈和經絡,是一身的綱領。毛孔是太陽寒水氣化的出路,所有外邪入侵,必從毛孔開始進入體內,“出入”二字是邪正鬥爭的關鍵,也是判斷萬病的標準。脈浮表示邪氣初入;頭項強痛表示邪氣侵犯太陽經的地面經絡;惡寒則是太陽本氣受病的表現。
惡寒二字是太陽病的提綱和辨證要點,只要見到病人有頭、項、腰、背的強痛和惡寒發熱,就應按太陽病的治法處理,不必拘泥於季節時令而偏離經典宗旨。
氣化有兩層含義:從毛孔排出的是輕清之露,從下排出的是重濁之汁。因此太陽病有傳經、傳腑的變化,都需從氣化上探究。
【闡釋】本節是太陽病的脈證提綱,以後凡提到“太陽病”三字,必有這些脈證。太陽病是外感病的初期階段,病位在表。鄭氏提出“氣化”是《傷寒論》的核心,並強調無論四季如何,只要見到惡寒等症狀,就應按太陽病治療,不可因時令而偏離經典。頭痛部位在後,與陽明頭痛在前、少陽頭痛在兩側有顯著區別。惡寒包括惡風,多與發熱並見,但惡寒尤為太陽表證的辨證要點。
二、太陽病有發熱惡寒的,是發於陽(太陽);無熱惡寒的,是發於陰(少陰)。發於陽的七天痊癒,發於陰的六天痊癒,因為陽數為七,陰數為六。
【鄭論】太陽風傷衛證表現為發熱、惡風、自汗;寒傷營證表現為發熱、惡寒、無汗。此處“發於陽”指太陽,“發於陰”指少陰(因太陽的深層是少陰)。若僅指太陽營衛的陰陽,則與風寒兩傷的實際病情不符。臨床常見無熱惡寒、身痛者,用桂枝湯加重附子屢屢見效,證明“發於陰”確有依據。至於六日、七日之說,是陰陽運行的天數規律。
【闡釋】此節鄭論與歷代注家不同,指出“發於陰”實為少陰,並舉臨床案例佐證。筆者治療惡寒身痛、出冷汗不止者,常以桂枝湯加附子和黃芪,數劑即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