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欽安

《傷寒恆論》~ 傷寒恆論卷一 (2)

回本書目錄

傷寒恆論卷一 (2)

1. 傷寒恆論卷一

三、太陽病,頭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經盡故也。若欲作再經者,針足陽明,使經不傳則愈。(頭痛:下應有惡寒、發熱、項強等症狀,單舉頭痛是一種省文。七日以上自愈:這是指太陽經已經行完之故。)原文8

【鄭論】,按此條言邪傳七日自愈,各經皆能分消其勢也。設若未盡,又復遞傳,針足陽明,預泄其氣機,邪自無復傳也。

【闡釋】,舊說傷寒日傳一經,由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但此說前人已舉出其謬誤。鄭氏在《醫理真傳》、《醫法圓通》兩書中亦指斥其非,並非一日二日挨次相傳,曰行則與傳不同,是指本經,而非他經矣。至於針足陽明,使經不傳,周禹載謂應針趺陽穴,陳修圓認為應針三里穴,可供臨證選用。

但承澹,盦言趺陽穴不可用,足三里比較切於實際,以太陽病頭痛發熱等證,其血液大多奔放於表層與上部,「三里」一針能引血壓下降,頭部充血即趨下行,而頭痛可愈,腦係之壓迫遽減,生理機轉可為之一變而汗出熱解。承氏經驗,當取「頭維」、「足三里」、「內庭」諸穴,可確實收效於俄頃。

四、太陽病欲解時,從巳至未上。原文9

【鄭論】,此言風寒之輕者也,逢太陽旺時,亦可自解也。

【闡釋】,太陽為陽中之陽,而一晝夜之中,從巳時至未時,即上午十時至下午二時,是陽氣最旺之時,所以太陽病不論自愈或服藥而解,都可以借助於陽氣旺盛之時,這是古人從臨症經驗積累而獲得的結論。

五、欲自解者,必當先煩,〔煩〕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脈浮,故知汗出(必)(也)**。**原文116後段

【鄭論】,凡病欲解,胸中自有一段氣機鼓動,先煩二字,即是鼓動機關,此間有自汗而解,戰汗而解,狂汗而解,鼻血而解,從何得知,得知於脈浮耳。設脈不以浮應,又不得汗,其煩即為內伏之候,又不得以欲自解言也。

【闡釋】,鄭氏在序中即說:「總之論其原文,發明聖意,即前後錯亂,而原文終在也,學者亦不必論長論短則得也。」(以後此種錯亂甚多,不再引鄭氏原文)本條原列在116條最末一段,鄭氏移在此處,是承接前條之意。煩是正氣抗邪氣,欲作汗的先兆,邪正相爭故煩,脈浮是邪在表的確據,故知汗出必解也。

六、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王冰說:「緩者,緩縱之狀,非動而遲緩也」。即應指柔和。),名為中風。(即現在的傷風,與後世方書所載猝然暈倒。口眼喎(wāi歪)斜的中風不同。)原文2

【鄭論】,按太陽既為風邪所傷,風為陽邪,衛為陽道,兩陽相搏,拂鬱而熱生,故見發熱,風邪擾動,血液不藏,隨氣機而發洩於外,故見自汗,脈緩二字,指此刻正未大傷,尚得有此和緩之狀,是亦病之輕淺說法也。

白話文:

傷寒恆論卷一

三、太陽病頭痛持續七天以上自行痊癒的,是因為經脈運行已盡的緣故。如果病情想再次循經傳播,就用針灸足陽明經,使經脈不再傳導,這樣就能痊癒。(頭痛伴隨惡寒、發熱、項強等症狀,單獨提到頭痛是簡略的說法。七天以上自行痊癒是指太陽經的病邪已完全運行完畢。)

鄭氏註解:這條記載說明邪氣傳行七天自行痊癒,各個經脈都能分別消解病邪的勢力。如果病邪還沒有完全消退,又繼續傳播,就針刺足陽明經,預先疏泄其氣機,邪氣自然就不會再傳播了。

闡釋:舊說傷寒每日傳變一個經脈,依次是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但這個說法前人已指出其錯誤。鄭氏在《醫理真傳》、《醫法圓通》兩書中也批判了這個說法,認為病邪並非一日二日依次傳播,所謂「行」與「傳」不同,指的是本經,而非其他經脈。至於針刺足陽明經,使經脈不再傳播,周禹載認為應該針刺趺陽穴,陳修圓認為應該針刺足三里穴,臨床上可以根據情況選擇。

但承澹認為趺陽穴不可使用,足三里穴比較符合實際情況,因為太陽病頭痛發熱等症狀,血液大多奔流於體表和上部,「足三里」一針可以引導血壓下降,頭部的充血就會向下運行,頭痛就能痊癒,腦部的壓迫感也會減輕,生理機制會因此改變而汗出熱解。承氏的經驗是,取「頭維」、「足三里」、「內庭」等穴位,可以迅速見效。

四、太陽病將要痊癒時,通常在巳時至未時之間。

鄭氏註解:這指的是風寒較輕的病例,在太陽經氣最旺盛的時候,也能自行痊癒。

闡釋:太陽經是陽中之陽,一日之中,從巳時到未時,也就是上午十點到下午兩點,是陽氣最旺盛的時候,所以太陽病無論是自行痊癒還是服用藥物痊癒,都可以借助陽氣旺盛的時辰,這是古人從臨床經驗中總結出來的結論。

五、想要自行痊癒的,必定會先感到煩躁,煩躁之後就會出汗而痊癒。怎麼知道呢?脈象浮,就能知道出汗後會痊癒。

鄭氏註解:凡是疾病將要痊癒,胸中都會有一種氣機鼓動的感覺,「先煩」二字,就是這種鼓動的徵兆,此時會有自汗而痊癒,戰慄而汗出痊癒,大量出汗而痊癒,鼻出血而痊癒等情況。如何得知呢?從脈象浮知道。如果脈象不浮,又不出汗,煩躁就是邪氣內伏的徵兆,就不能說它將要自行痊癒了。

闡釋:鄭氏在序中說:「總之,論其原文,闡明聖人之意,即使前後次序錯亂,原文的本意總是在那裡的,學習者也不必拘泥於長短。」(以下類似錯亂的情況很多,不再引用鄭氏原文)本條原文在第116條的最後一段,鄭氏將它移到這裡,是承接上一條的意思。煩躁是正氣抗邪氣,將要出汗的先兆,邪正相爭所以煩躁,脈象浮是邪氣在表面的確切證據,所以知道出汗後必定痊癒。

六、太陽病,發熱、出汗、惡風、脈象緩和的,稱為中風。(王冰註解:「緩和,是指脈象柔和的狀態,並不是指脈搏跳動緩慢。」) (這裡的中風指的是現在所說的傷風感冒,與後世醫書記載的突然昏倒,口眼歪斜的中風不同。)

鄭氏註解:因為太陽經受風邪侵襲,風邪屬陽邪,衛氣屬陽道,兩陽相搏,氣機鬱滯而產生發熱,所以出現發熱;風邪擾動,血液不能貯藏,隨著氣機而外洩,所以出現自汗;脈象緩和二字,指的是此刻病邪尚未嚴重損傷,還保持著這種柔和的狀態,也是疾病輕淺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