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恆論》~ 傷寒恆論卷一 (3)

回本書目錄

傷寒恆論卷一 (3)

1. 傷寒恆論卷一

【闡釋】,本條指出太陽病中風的主證主脈。中風、傷風、感冒,名稱雖異,但都是外感風邪,卻是一致的,不過有輕重之不同。《證治要訣》說:「輕則為感,重則為傷,又重則為中,故《傷寒論》中的中風證,是傷風的重證,後世的感冒乃傷風中的輕證」。從而可以明確此條之中風,與《金匱》中風歷節篇之中風不同,與後世雜病中的猝然仆倒,口眼?斜的中風,其涵義則迥異,絕對不可以混為一談。

七、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浮脈主風,陽也、表也,表邪實而裏必虛,則陰自弱。簡言之,即脈象浮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嗇(sè瑟)音:形容怕冷畏縮之狀。),淅淅惡風(淅(xī希)淅,風聲,如冷雨寒風侵入肌膚的感覺。)翕翕發熱(病人自覺發熱的情況,好像羽毛披復在身上一樣。),鼻鳴乾嘔者(鼻中窒塞,氣息不利而發出的鳴響。嘔而無物謂之乾嘔),桂枝湯主之(《傷寒論》文中凡言某湯主之,表示為最適當的首選方劑。宜某湯,表示類方中較適當的方劑,與某湯,表示無十分適當方劑,可試與之(以後上述諸種情況仿此,不另作注釋)。)**。原文12

【鄭論】,按陽浮陰弱四字,諸家俱以寸浮尺弱為定論。余細繹斯言,浮脈主風、陽也、表也,表邪實而裏必虛,則陰自弱。風邪已據陽分,蹂躪於中,陰不敢與之抗,俯首聽令,血淮隨氣機而外泄,故曰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淅淅、翕翕,是形容病有難開、難闔、難解之狀,至鼻鳴乾嘔四字,係屬陽明,當於桂枝湯內加(甘)〔乾〕葛、半夏,方為合法。

【闡釋】,本條是桂枝湯證的脈象和證狀。鄭氏釋本條謂:「浮脈主風,陽也、表也,表邪實而裏必虛,則陰自弱。至鼻鳴乾嘔,係屬陽明」。此不同於過去諸家之注,是有見地的。至嗇嗇、淅淅、翕翕,是說明惡風、惡寒、發熱同時並見的形容詞。

桂枝湯方(校補)

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

上五味,㕮咀三味(古代煎藥,先將藥料切碎為末,好像經過咀嚼似的,稱之為㕮咀。),以水七升,微火(取和緩不猛之火力,使不沸溢。)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使冷熱適當),服一升。服已須臾,歠熱稀粥一升余(歠同啜,大飲也,就是大口喝之意。),以助藥力。

溫復(復蓋衣被,使周身溫暖,以助出汗。)令一時許,遍身漐漐(形容微汗潮潤之狀)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離,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後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後服小促其間(縮短服藥間隔時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一日一夜二十四小時之意)觀之。

白話文:

【闡釋】
本條論述太陽病中風的主要症狀與脈象。「中風」、「傷風」、「感冒」雖名稱不同,但均為外感風邪所致,僅病情輕重有別。《證治要訣》提及:「輕者為『感』,重者為『傷』,更重則為『中』。」因此《傷寒論》中的「中風」屬於傷風的重症,後世所稱「感冒」則是傷風的輕症。需特別注意,此處「中風」與《金匱》中風歷節篇的中風,或後世雜病中突發昏倒、口眼歪斜的中風(即腦血管病變)截然不同,絕不可混淆。

七、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
(浮脈主風,屬陽、屬表;表邪盛則裏氣虛,陰氣自然弱化。簡言之,脈象表現為浮而弱。)
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
嗇嗇惡寒
(「嗇嗇」形容畏寒蜷縮的狀態。)
淅淅惡風
(「淅淅」如同冷風吹拂肌膚的寒意。)
翕翕發熱
(患者自覺發熱,猶如羽毛覆蓋身體的悶熱感。)
鼻鳴乾嘔者
(鼻塞呼吸不暢而發出聲響;嘔吐無物稱為乾嘔。)
桂枝湯主之
(《傷寒論》中「某湯主之」表示最適宜的首選方劑;「宜某湯」為次選方案;「與某湯」則指尚無完全對症之方,僅可嘗試使用。)


【鄭論】
關於「陽浮陰弱」,多數醫家解讀為寸脈浮、尺脈弱。但細究此說,浮脈主風、屬陽、屬表,表邪盛則裏氣必虛,陰氣因而衰弱。風邪侵襲陽分,體內陰氣無法抗衡,氣血隨之外洩,故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而「嗇嗇」「淅淅」「翕翕」正是描述病態中難以舒展、閉合、緩解的狀態。至於「鼻鳴乾嘔」,此屬陽明病症,應在桂枝湯中加入葛根、半夏,方為合宜。

【闡釋】
本條為桂枝湯證的脈象與症狀。鄭氏解讀獨到,主張「浮脈主風,表實裏虛」,並指出「鼻鳴乾嘔」與陽明相關,有別於傳統註解。文中「嗇嗇」「淅淅」「翕翕」則為惡寒、惡風、發熱並現的具體形容。


桂枝湯方(校補)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開)

製法:
將五種藥材切碎(古法「㕮咀」),以七升水文火煎煮至三升,濾去藥渣,待溫度適宜後服用一升。服藥片刻後,大口喝下熱稀粥一升以上,以助藥力。

服後覆蓋衣被約兩小時,促使全身微微潮潤發汗為佳,切勿大汗淋灕,否則病症難愈。若一服後汗出病癒,可停藥;若未出汗,依前法續服;仍無汗則縮短服藥間隔,半日內服完三劑。重症者可日夜連續服藥,持續觀察二十四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