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欽安

《傷寒恆論》~ 傷寒恆論卷三 (11)

回本書目錄

傷寒恆論卷三 (11)

1. 傷寒恆論卷三

【闡釋】,本條是指服小青龍湯以後口渴的,此寒去疾病自愈的表現,非調解後仍用小青龍湯也。故曹穎甫訂正此條,在「發熱不渴」下,即移原文「小青龍主之」。則其義更為明白了然。

二十、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煩是心煩,渴是口渴,大是形容煩渴的厲害,不解是病未愈的意思。)脈洪大者,白虎加入參湯主之。原文26

【鄭論】,按服桂枝湯以致大汗,其人大渴者,由汗出過多,血液被奪,傷及胃中津液故也。原文主以人參白虎湯,取人參以救津液,取石膏以清內熱,的確之法也。

【闡釋】,服桂枝湯後,只要微微有汗即得,現在汗出太多,肌表之邪雖去,而胃中津液反為耗傷,胃燥化熱,病已由太陽傳至陽明,出現心煩、渴飲的症狀,故用白虎湯以清陽明熾盛之熱,加人參以救胃中耗傷之液,此為不易之法也。

白虎加人參湯方

知母六兩,石膏一斤(碎,綿裹)甘草二兩(炙),粳米六合,人參三兩

上五味,以水一鬥,煮米熟,湯成去渣,溫服一升,日三服。

【方解及其應用範圍】

本方即白虎加人參湯,乃滅火救陰之神劑。有清熱、生津、止渴的作用。石膏辛寒,清三焦火熱,生津止渴;知母苦潤、泄火滋燥;甘草,梗米調和中宮;人參有補虛救逆,又有生津止渴之功。此方並非專為傷寒之陽明症立法,凡屬內裏之燥熱為病者,皆可服也。時人過畏石膏而不用,往往誤事。

前人少有用本方治目疾者,今人加以推廣,不僅治赤、熱、腫、痛,外障、瘀滯較甚之目疾用之取效,並用以治肺炎、腦炎、糖尿病,尤其對夏月小兒高熱、多渴、多尿綜合症療效最好。一般認為凡屬裏熱傷津,氣陰兩虧之老年及諸不足者,皆可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而本方的退熱作用,主要在於適當配伍了石膏。現將近代名醫張錫純用石膏的經驗,及筆者對本方的推廣應用附後。

張著《醫學衷中參西錄》謂:「石膏其性涼而能散,有透表解肌之力,為清陽明胃腑實熱之聖藥,無論內傷、外感用之皆效,即他臟腑之實熱者用之亦效。……石膏醫者多誤認為大寒而煅用之,則宣散之性變為收斂,以治外感有實熱,竟將其痰火斂住,凝結不散,用至

一兩即足傷人,是變金丹為鴆毒也。迨至誤用煅石膏僨事,流俗之見,不知其咎在煅不在石膏,轉謂石膏煅用之其猛烈猶足傷人,而不煅者更可知矣。於是一倡百和,遂視用石膏為畏途。……余用以治外感實熱,輕症亦必用至兩許,若實熱熾盛,又恆重用至四、五兩或七、八兩。……蓋石膏生用以治外感實熱,斷無傷人之理,且放膽用之,亦斷無不退熱之理。

白話文:

傷寒恆論卷三

服用小青龍湯後口渴,是寒邪已去、疾病自愈的表現,並非需要繼續服用小青龍湯。因此,曹穎甫將原文「小青龍主之」移到「發熱不渴」之下,使意思更加清晰。

服用桂枝湯後大量出汗,伴隨嚴重的心煩口渴且症狀未見好轉,脈象洪大有力,則應服用白虎加人參湯。

服用桂枝湯後大量出汗,導致嚴重口渴,是因為汗出過多,損傷了胃液。因此,用人參白虎湯治療,人參補充津液,石膏清熱,是正確的治療方法。

服用桂枝湯後,只要微微出汗即可,如果汗出太多,雖然表邪已去,但胃液反而受損,胃燥生熱,病情已由太陽經傳至陽明經,出現心煩口渴的症狀,所以用白虎湯清熱,加人參補充胃液,這是最佳的治療方法。

白虎加人參湯方:

知母 六兩,石膏 一斤(碎,綿裹),甘草 二兩(炙),粳米 六合,人參 三兩

將以上五味藥材,加水一鬥,煮至米熟,取湯去渣,溫服一升,一日三次。

此方為白虎加人參湯,是治療燥熱的良方,具有清熱、生津、止渴的作用。石膏辛寒,清三焦火熱,生津止渴;知母苦潤,瀉火滋燥;甘草、粳米調和脾胃;人參補虛救逆,並能生津止渴。此方並非專為傷寒陽明症而設,凡內在燥熱的疾病皆可服用。現代人過於害怕石膏而不使用,往往會延誤病情。

古人很少用此方治療眼疾,現代則有推廣應用,不僅能治療眼紅、眼熱、腫痛、外障、瘀滯等較為嚴重的眼疾,還能治療肺炎、腦炎、糖尿病,尤其對夏季小兒高熱、口渴、多尿綜合症療效最佳。一般認為,凡屬裏熱傷津、氣陰兩虛的老年人及體虛者,皆可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其退熱作用主要在於石膏的適當配伍。以下附近代名醫張錫純用石膏的經驗,以及筆者對本方的推廣應用。

張錫純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說:「石膏性涼而能散,有透表解肌之力,是治療陽明胃腑實熱的聖藥,無論內傷、外感,皆有效,其他臟腑的實熱也可用。……很多醫生誤以為石膏大寒,而煅燒使用,則其宣散之性變為收斂,用於治療外感實熱,反而將痰火斂住,凝結不散,用一兩就足以傷人,如同將金丹變成毒藥。由於誤用煅石膏而造成事故,世俗不知其錯在煅燒而非石膏,反而認為石膏煅燒後更猛烈,足以傷人,而不煅燒的更危險。於是眾人皆然,都將使用石膏視為畏途。……我用它治療外感實熱,輕症也必須用二兩左右,如果實熱熾盛,則經常使用四、五兩甚至七、八兩。……因為生石膏治療外感實熱,絕對不會傷人,而且大膽使用,也絕對能退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