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恆論》~ 傷寒恆論卷三 (10)

回本書目錄

傷寒恆論卷三 (10)

1. 傷寒恆論卷三

十八、傷寒表不解(即太陽表證,還沒有解除。),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食時氣逆噎塞)、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原文40

【鄭論】,按傷寒既稱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以致一切病情,緣由寒水逆中,阻滯氣機,理應發汗行水,水邪一去,則氣機流通,諸症立失。學者切不可執病執方,執一己之見,總要窺透病機,當何下手,治之為是。若原文之青龍湯,重在發汗行水,而諸症立失,可知非見咳治咳,見嘔治嘔也。

【闡釋】,本條是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的證治。鄭氏說:「切不可執病執方,執一己之見,總要窺透病機,當何下手,治之為是。」此屬其治病之經驗,殊堪寶貴。故對治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所以用外散寒邪,內蠲水飲之小青龍湯治之,則乾嘔,發熱而咳等諸證自愈。教人不可見咳治咳,見嘔止嘔。

小青龍湯方(校補)

麻黃三兩(去節),芍藥三兩,乾薑三兩,五味子半升,甘草三兩(炙),桂枝三兩(去皮),細辛三兩,半夏半升(洗)

上八味,以水一鬥,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若渴,去半夏加栝萎根三兩,若微利,去麻黃加芫花,如一雞子大,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黃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滿者,去麻黃加茯苓四兩,若喘,去麻黃加杏仁半升去皮尖。且芫花不治利,麻黃主喘,今此語反之,疑非仲景意。

【方解及其應用範圍】

本方即麻黃湯、桂枝湯合方,減去杏仁、生薑、大棗,而加乾薑、五味、細辛、半夏。考所增四藥功能:乾薑主溫中,治胸滿咳逆上氣。細辛辛溫,配麻黃能祛痰利水,散風寒外出而治咳逆上氣。五味收納肺氣以入腎,故治咳逆合乾薑同用,一開一閡,咳之來路去路,均告肅清,故仲景治咳,皆薑、辛、五味同用。半夏燥痰,降水氣,和胃,止咳逆嘔吐。

麻黃湯辛溫發表,逐邪之峻劑。桂枝湯和營衛以祛風。合用之肌表可開散,然不去水飲停蓄之邪,非特不能廓清其源,即麻桂之功力,亦必被停聚之水飲所阻撓也。筆者常用本方治療外感寒邪,內挾水飲之咳喘,亦治水飲溢於皮膚而浮腫腹滿,小便不利之咳喘,與夫痰飲咳嗽,哮喘之偏於寒性者,療效卓著。近人則多以本方治療呼吸系統疾病,屢見於報導。

十九、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主之。原文41

【鄭論】,按心下有水氣,阻其呼吸之氣,上觸而咳,以致微喘,發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水氣去,而中宮升騰之機,仍舊轉輸,故知其欲解也。以小青龍湯主之,是隨機而導之意也。

白話文:

傷寒恆論卷三

十八、傷寒表不解(即太陽表證,尚未解除),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進食時氣逆噎塞)、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以小青龍湯主治。

【鄭論】
傷寒既稱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導致一系列症狀,皆因寒水阻滯中焦氣機。治療理應發汗行水,水邪一去,氣機通暢,諸症自消。學醫者不可固守病症或方劑,也不可執持個人見解,必須透徹病機,對症施治。原文所述小青龍湯,重點在於發汗行水,服藥後諸症消失,可知並非見咳止咳、見嘔止嘔的治法。

【闡釋】
本條討論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的證治。鄭氏強調不可拘泥病症或方劑,也不可固執己見,必須洞察病機,對症下藥。因此對於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之證,選用外散寒邪、內消水飲的小青龍湯,可使乾嘔、發熱而咳等症狀痊癒。說明治病不可見咳止咳、見嘔止嘔之理。

小青龍湯方
配方略

【方解及其應用範圍】
本方由麻黃湯與桂枝湯合方加減而成,加入乾姜、五味子、細辛、半夏。乾姜溫中,治胸滿咳逆;細辛祛痰利水,散風寒而治咳逆;五味子收斂肺氣,與乾姜同用,一開一闔,止咳效佳;半夏燥痰降逆,和胃止嘔。

麻黃湯辛溫發表,桂枝湯調和營衛祛風。合方既可開散肌表之邪,又能消除內停水飲之患。醫者常用本方治療外感寒邪、內夾水飲之咳喘,亦治水飲溢於肌膚的浮腫腹滿、小便不利之咳喘,以及寒性痰飲咳喘,療效顯著。現代多用於呼吸系統疾病,屢見報道。

十九、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以小青龍湯主治。

【鄭論】
心下有水氣,阻礙呼吸之氣上逆而咳,引發微喘,發熱不渴。服湯後口渴者,乃水氣已去,中焦氣機恢復運轉,故知其病將解。仍以小青龍湯主治,是因勢利導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