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欽安

《傷寒恆論》~ 傷寒恆論卷十 (7)

回本書目錄

傷寒恆論卷十 (7)

1. 傷寒恆論卷十

【方解及其應用範圍】

本方即桂枝湯去生薑,倍用大棗,加當歸、細辛、木通而成。桂枝湯本調和營衛之方,但本證屬血虛寒凝,故用當歸補心血為君藥,芍藥收心氣,大棗、甘草、木通緩肝急,生肝血,桂枝、細辛溫陽散寒。合之則治血虛寒滯,陽氣虛衰,脈行不利之證,是溫血散寒,補血助陽之劑。

若其人內有久寒者,宜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治之。吳茱萸辛溫以散久寒,生薑辛溫以行陽氣,再以清酒和之,以助藥之行,則陰陽調和,手足自溫。關於本方應用範圍,《傷寒論》原文所載主治「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其病機在於血虛寒滯。由於血被寒邪凝滯之程度和部位不同,則臨床見證各異,一切陰寒凝結之血虛氣滯,皆可用本方溫而通之以取效。

如一身痛、四肢關節痛、腰痛、腿痛、胸痛、巔頂頭痛、虛寒下痢,婦女經期痛、行經時四肢麻木抽搐、手足厥寒、小兒麻痹症,以及脫疽(栓塞性脈管炎)等,皆可用本方治療而獲效。筆者曾治胡某二十餘年之腰腿關節疼痛,其症狀為痛有定處,下肢冷,遇寒痛增,似覺骨痛,麻木、拘攣,沉重,伸縮行動困難,須靠攙扶方能移步。經當地醫院診斷為風濕性關節炎,但治之無效。

其面容黯黑,舌質微烏,苔灰白而膩,脈微細,參之以上述證狀,此為血虛氣滯,寒邪內搏所致。法當養血通絡,溫經散寒,以當歸四逆湯加味治之,連續服二十劑而痊癒。

計十七法

一、大汗出,熱不去,內拘急①,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惡寒者,四逆湯主之。原文353

【鄭論】,按汗出熱不去,非外感之熱,乃元陽外出之熱也。汗過甚,血液虧,不能營養筋脈,故內拘急,而四肢疼,況又下利而厥,此刻陽虛已極,大有欲脫之機,非大劑四逆,何能挽回?

【闡釋】,本條是真寒假熱之證。大汗出是陽亡於外,四肢疼,下利厥逆是寒盛於裏。均是陰盛陽亡之證,故應以四逆湯急救回陽。誠如鄭氏所說;「此刻陽虛已極,大有欲脫之機,非大劑四逆,何能挽回」?

二、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湯主之。原文354

【鄭論】,按大汗、大下利而厥冷,皆陰陽兩脫之候,理應大劑四逆回陽,千古定論。

【闡釋】,大汗大下,均能傷陽,其亡津液,損陽氣一也,而致手足逆冷,陰陽兩脫之候也。鄭氏所說:「理應大劑四逆回陽,千古定論」為不謬。

三、傷寒脈促,手足厥逆,可灸之。原文349

【鄭論】,按脈促、厥逆,係陰寒阻滯之徵,灸之是祛陰散寒之意;理實可從,不易之論也。

【闡釋】,手足厥逆,本當用四逆湯。因脈促當屬陽為陰阻,而非陽虛也,故可用灸法以運行陽氣。當灸「湧泉」,引血下趨,臟復而心力強,陽可不致外越。若厥而脈微者,則非用四逆湯不可。

白話文:

傷寒恆論卷十

方解及其應用範圍

此方由桂枝湯去生薑,大棗加倍,再加入當歸、細辛、木通而成。桂枝湯原本用於調和營衛,但此症屬於血虛寒凝,所以用當歸補益心血為主藥,芍藥收斂心氣,大棗、甘草、木通則緩解肝臟急迫,滋生肝血,桂枝、細辛溫暖陽氣,散寒邪。綜合起來,此方用於治療血虛寒滯、陽氣虛衰、脈絡運行不暢的症狀,具有溫經散寒、補血助陽的功效。

若患者體內有長期寒邪,宜用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治療。吳茱萸和生薑辛溫,可以散寒,再用清酒調和,幫助藥物運行,使陰陽調和,手腳自然溫暖。關於此方的應用範圍,《傷寒論》原文記載主治「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其病機在於血虛寒滯。由於寒邪凝滯血液的程度和部位不同,臨床表現也會有所差異,凡是陰寒凝結導致的血虛氣滯,皆可用此方溫通治療。

例如全身疼痛、四肢關節痛、腰痛、腿痛、胸痛、頭頂痛、虛寒腹瀉,婦女經期疼痛、行經時四肢麻木抽搐、手足厥寒、小兒麻痺症,以及脫疽(栓塞性脈管炎)等,都可用此方治療並取得療效。本人曾治療一位胡姓患者二十餘年的腰腿關節疼痛,症狀是疼痛部位固定,下肢冰冷,遇寒則痛加劇,感覺像骨頭痛,伴有麻木、拘攣、沉重感,伸縮活動困難,需要他人攙扶才能行走。當地醫院診斷為風濕性關節炎,但治療無效。

患者面色黯黑,舌質微紫,舌苔灰白而厚膩,脈象微細。結合上述症狀,判斷為血虛氣滯,寒邪入侵所致。應當採取養血通絡,溫經散寒的治療方法,使用當歸四逆湯加味治療,連續服用二十劑後痊癒。

計十七法

一、大汗出,熱不去,內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惡寒者,四逆湯主之。

【鄭氏註解】汗出熱不退,並非外感之熱,而是元陽外泄的表現。汗出過多,血液虧虛,無法滋養筋脈,所以內部拘緊疼痛,四肢也疼痛。再加上腹瀉、厥逆、惡寒,此時陽氣虛衰已極,危在旦夕,非大劑量四逆湯,怎能挽回?

【闡釋】此為真寒假熱之證。大汗是陽氣外泄,四肢疼痛、腹瀉、厥逆是寒邪內盛。都是陰盛陽衰之證,故應以四逆湯緊急回陽。正如鄭氏所說:「此刻陽虛已極,大有欲脫之機,非大劑四逆,何能挽回」?

二、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湯主之。

【鄭氏註解】大汗、大量腹瀉伴厥冷,都是陰陽俱虛的徵兆,理應使用大劑量四逆湯回陽,這是古今醫家共識。

【闡釋】大汗、大量腹瀉都會損傷陽氣,導致津液耗損,陽氣不足,從而出現手足厥冷,陰陽俱虛的症狀。鄭氏所說:「理應大劑四逆回陽,千古定論」是正確的。

三、傷寒脈促,手足厥逆,可灸之。

【鄭氏註解】脈象促數、厥逆,是陰寒阻滯的徵象,灸法可以祛除陰寒。此法確有道理,是不可改變的論斷。

【闡釋】手足厥逆,本該使用四逆湯。但脈象促數屬於陽氣被陰邪阻滯,而非陽虛,因此可以用灸法來運行陽氣。應灸「湧泉穴」,引導血液下行,臟腑功能恢復,心力增強,陽氣就不會外泄。如果厥逆而脈象微弱,則必須使用四逆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