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恆論》~ 傷寒恆論卷十 (7)

回本書目錄

傷寒恆論卷十 (7)

1. 傷寒恆論卷十

【方解及其應用範圍】

本方即桂枝湯去生薑,倍用大棗,加當歸、細辛、木通而成。桂枝湯本調和營衛之方,但本證屬血虛寒凝,故用當歸補心血為君藥,芍藥收心氣,大棗、甘草、木通緩肝急,生肝血,桂枝、細辛溫陽散寒。合之則治血虛寒滯,陽氣虛衰,脈行不利之證,是溫血散寒,補血助陽之劑。

若其人內有久寒者,宜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治之。吳茱萸辛溫以散久寒,生薑辛溫以行陽氣,再以清酒和之,以助藥之行,則陰陽調和,手足自溫。關於本方應用範圍,《傷寒論》原文所載主治「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其病機在於血虛寒滯。由於血被寒邪凝滯之程度和部位不同,則臨床見證各異,一切陰寒凝結之血虛氣滯,皆可用本方溫而通之以取效。

如一身痛、四肢關節痛、腰痛、腿痛、胸痛、巔頂頭痛、虛寒下痢,婦女經期痛、行經時四肢麻木抽搐、手足厥寒、小兒麻痹症,以及脫疽(栓塞性脈管炎)等,皆可用本方治療而獲效。筆者曾治胡某二十餘年之腰腿關節疼痛,其症狀為痛有定處,下肢冷,遇寒痛增,似覺骨痛,麻木、拘攣,沉重,伸縮行動困難,須靠攙扶方能移步。經當地醫院診斷為風濕性關節炎,但治之無效。

其面容黯黑,舌質微烏,苔灰白而膩,脈微細,參之以上述證狀,此為血虛氣滯,寒邪內搏所致。法當養血通絡,溫經散寒,以當歸四逆湯加味治之,連續服二十劑而痊癒。

計十七法

一、大汗出,熱不去,內拘急①,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惡寒者,四逆湯主之。原文353

【鄭論】,按汗出熱不去,非外感之熱,乃元陽外出之熱也。汗過甚,血液虧,不能營養筋脈,故內拘急,而四肢疼,況又下利而厥,此刻陽虛已極,大有欲脫之機,非大劑四逆,何能挽回?

【闡釋】,本條是真寒假熱之證。大汗出是陽亡於外,四肢疼,下利厥逆是寒盛於裏。均是陰盛陽亡之證,故應以四逆湯急救回陽。誠如鄭氏所說;「此刻陽虛已極,大有欲脫之機,非大劑四逆,何能挽回」?

二、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湯主之。原文354

【鄭論】,按大汗、大下利而厥冷,皆陰陽兩脫之候,理應大劑四逆回陽,千古定論。

【闡釋】,大汗大下,均能傷陽,其亡津液,損陽氣一也,而致手足逆冷,陰陽兩脫之候也。鄭氏所說:「理應大劑四逆回陽,千古定論」為不謬。

三、傷寒脈促,手足厥逆,可灸之。原文349

【鄭論】,按脈促、厥逆,係陰寒阻滯之徵,灸之是祛陰散寒之意;理實可從,不易之論也。

【闡釋】,手足厥逆,本當用四逆湯。因脈促當屬陽為陰阻,而非陽虛也,故可用灸法以運行陽氣。當灸「湧泉」,引血下趨,臟復而心力強,陽可不致外越。若厥而脈微者,則非用四逆湯不可。

白話文:

《傷寒恆論卷十》:

【方解及其應用範圍】

此方由桂枝湯減去生薑,加倍使用大棗,並加入當歸、細辛、木通組成。桂枝湯本是調和營衛的方劑,但本證屬於血虛寒凝,故以當歸補益心血為君藥,芍藥收斂心氣,大棗、甘草、木通緩解肝氣郁結、生養肝血,桂枝、細辛溫陽散寒。合方後能治療血虛寒滯、陽氣虛弱、血脈運行不暢的證候,具有溫血散寒、補血助陽的功效。

若患者體內有長期寒邪,宜用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治療。吳茱萸辛溫以驅散久寒,生薑辛溫以運行陽氣,再以清酒調和藥力,幫助藥物發揮效用,從而使陰陽調和,手足自然轉暖。關於此方的應用範圍,《傷寒論》原文記載主治“手足厥冷、脈細欲絕”的證候。其病機在於血虛寒滯。由於寒邪凝滯血液的程度和部位不同,臨床表現各異,凡是陰寒凝結導致的血虛氣滯,皆可用此方溫通以取效。

例如:全身疼痛、四肢關節痛、腰痛、腿痛、胸痛、頭頂頭痛、虛寒腹瀉、婦女經期疼痛、行經時四肢麻木抽搐、手足厥冷、小兒麻痹症,以及脫疽(栓塞性脈管炎)等,皆可用此方治療而見效。作者曾治療胡某二十餘年的腰腿關節疼痛,症狀表現為疼痛固定、下肢冰冷、遇寒加重、骨節疼痛、麻木痙攣、沈重、行動困難需攙扶。當地醫院診斷為風濕性關節炎,但治療無效。

患者面色黯黑,舌質微青,苔灰白而膩,脈微細,結合上述症狀,此為血虛氣滯、寒邪內侵所致。治法當養血通絡、溫經散寒,以當歸四逆湯加味治療,連續服用二十劑後痊癒。

計十七法

一、若大汗出而熱不退,腹部拘急攣痛,四肢疼痛,又腹瀉且手腳冰冷怕冷的,用四逆湯治療。(原文353)

鄭論:汗出熱不退,並非外感發熱,而是元陽外越之熱。汗出過度,血液虧損,筋脈失養,故內腹拘急、四肢疼痛,加之腹瀉厥冷,此時陽氣極度虛弱,已有脫失之危,非大劑四逆湯不能輓回。

闡釋:此條為真寒假熱之證。大汗是陽氣外亡,四肢疼、腹瀉厥冷是內寒極盛,均屬陰盛陽亡之象,故應急用四逆湯回陽救逆。如鄭氏所言:“此時陽氣極虛,危在旦夕,非大劑四逆湯不可。”

二、因大汗或嚴重腹瀉導致手腳冰冷的,用四逆湯治療。(原文354)

鄭論:大汗或大瀉而手足厥冷,皆屬陰陽兩脫之候,理應大劑四逆湯回陽,此千古定論。

闡釋:大汗、大瀉均會耗損陽氣,導致津液亡失、陽氣衰弱,進而手足逆冷,屬陰陽兩脫之證。鄭氏“大劑四逆回陽”之說確為至理。

三、傷寒脈促、手足厥冷的,可用灸法治療。(原文349)

鄭論:脈促、厥冷是陰寒阻滯之象,灸法可祛除陰寒,理論可行,為不易之論。

闡釋:手足厥冷本可用四逆湯,但因脈促屬陽氣受阻(非陽虛),故用灸法通陽。可灸“湧泉穴”引血下行,恢復臟腑功能而增強心力,避免陽氣外脫。若厥冷且脈微弱者,則必須用四逆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