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恆論》~ 傷寒恆論卷十 (6)
傷寒恆論卷十 (6)
1. 傷寒恆論卷十
【鄭論】,按六七日不利,至發熱而利,裏已通矣,裏通表暢,發熱亦是病解之機。但其人汗出不止為可慮,可慮者,汗出亡陽,不止,是陽無所附,脫離即在轉瞬,不死何待?
【闡釋】,鄭氏謂「汗出亡陽」,此即辨證大眼目。汗出不止,是陰盛於內,陽浮於外,是謂有陰無陽,故死。
十九、病(人)〔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結胸,小腹滿,按之痛者,此冷結在膀胱關元也。原文340
【鄭論】,按四肢厥,而無熱形可徵,則為陰盛無疑,寒結於下,未在中上,故不結胸,而獨在小腹,故痛亦在小腹也。
【闡釋】,此種證狀,經常見之。筆者常用大劑回陽之方,如四逆、白通之類,加肉桂、小茴以治之;外則用肉桂、小茴、花椒、橘葉以熨痛處。屢用屢效者。
二十、傷寒五六日,不結胸,腹濡,脈虛復厥者*,不可下,此亡血,下之死。原文347
*腹濡脈虛復厥,,明明陰盛陽微,下之則微陽立消,烏得不死?(頂批)
【鄭論】,按脈微而厥,明明陰盛,而非陽盛也。陽盛始能傷血,血傷故不可下,今所見者,陽虛的候,非陰虛的候,何所見而為亡血乎?余甚不解。
【闡釋】,陽盛始能傷血,血傷始見亡血之證,今所見者為陽虛的候,非陰虛的候,故鄭氏曰:「何所見而為亡血乎?余甚不解。」此血虛致厥,下之安得不死!
二十一、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若其人內有久寒者,宜當歸四逆加吳萸生薑湯主之。原文351、352
【鄭論】,按四肢厥,而脈細微欲絕,陰盛陽虛之明驗也。此際正宜大劑回陽,茲以當歸四逆湯主之,決非確論,余不敢從。
【闡釋】,本條鄭氏認為係「陰盛陽虛之明驗,正宜大劑回陽,以當歸四逆湯主之,決非確論。」但歷代注家謂手足厥冷,既不同於陽微陰盛的四逆湯證;亦不同於熱深厥深的白虎湯證;更不是陽氣鬱遏於裏,不能透達的四逆散證。而是血虛寒鬱,不能榮於脈中,而四肢失於溫養,所以手足厥寒。
本方不用薑附回陽而亦以四逆名湯者,正像四逆散一樣,以其能治四肢逆冷之故。故鄭氏所說:「決非確論」是當深思的。
當歸四逆湯(校補)
當歸三兩,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三兩,細辛三兩,甘草二兩(炙),通草二兩,大棗二十五枚(擘),一法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日三服。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方(校補)
即前方加,生薑半斤(切),吳茱萸二升
上九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五升,去渣,溫分五服。
白話文:
【鄭論】六七天沒有排便,到發熱並腹瀉時,表示體內已通暢。體內通暢,表裡協調,發熱也是病情好轉的徵兆。但患者若汗出不止則需擔憂,擔憂的是汗出過多會導致陽氣耗損,汗出不止表示陽氣無法依附,隨時可能虛脫,這樣的情況怎能不死?
【闡釋】鄭氏提到「汗出亡陽」,這是辨證的重點。汗出不止,代表陰寒內盛而陽氣外浮,也就是「有陰無陽」,所以會死亡。
十九、病
患者手足冰冷,自述胸中無結塊,但小腹脹滿,按壓時疼痛,這表示寒氣凝結在膀胱關元部位。
【鄭論】四肢冰冷而無發熱跡象,無疑是陰寒內盛。寒氣凝結在下焦,未波及胸膈,所以胸中無結塊,唯有小腹疼痛。
【闡釋】這種症狀常見。我通常以大劑量回陽方劑,如四逆湯、白通湯等,加入肉桂、小茴香治療;外敷則以肉桂、小茴香、花椒、橘葉熱熨痛處,屢見效驗。
二十、傷寒五六日
若患者無胸中結塊,腹部柔軟,脈象虛弱且四肢冰冷,不可使用瀉下法,這是因失血所致,瀉下恐致死亡。
【鄭論】脈微而四肢冰冷,明顯是陰盛陽衰,而非陽盛。陽盛才會傷血,血傷才不可瀉下,但此處所見為陽虛徵象,非陰虛,何以說是失血?我不明白。
【闡釋】陽盛才會傷血,血傷才會出現失血表現。此處所見為陽虛,故鄭氏質疑「何以說是失血?」這種血虛導致的四肢冰冷,若誤用瀉法,豈非致死!
二十一、手足厥寒
若手足冰冷且脈象細弱欲絕,宜用當歸四逆湯。若患者體內長期有寒,則宜用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
【鄭論】四肢冰冷且脈細微欲絕,明顯是陰盛陽虛。此時正該大劑回陽,卻用當歸四逆湯,絕非正確,我不敢苟同。
【闡釋】鄭氏認為此為「陰盛陽虛」,應以大劑回陽,而用當歸四逆湯「決非確論」。然而歷代醫家認為此證不同於陽微陰盛的四逆湯證,也不同於熱深厥深的白虎湯證,更非陽氣鬱遏的四逆散證,而是因血虛寒鬱,氣血不能溫養四肢所致。此方雖不用薑附回陽,但仍以「四逆」為名,類似四逆散,因其能治四肢逆冷。鄭氏的論點需進一步思考。
當歸四逆湯
當歸三兩,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三兩,細辛三兩,甘草二兩(炙),通草二兩,大棗二十五枚(擘),一法十二枚。
以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每日三次。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
即當歸四逆湯加生薑半斤(切)、吳茱萸二升。
以上九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混合,煮取五升,去渣,溫服五次分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