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恆論》~ 傷寒恆論卷四 (9)

回本書目錄

傷寒恆論卷四 (9)

1. 傷寒恆論卷四

【闡釋】,陽明病因是熱薰蒸,津液被迫,本應多汗,今反無汗,此不但陰虧,津液不足,更兼陽虛失其溫化之力,不能使汗達表,致汁液欲出不得,故有身癢如蟲行皮膚的感覺。此證宜用《金匱》防己黃耆湯略加麻黃,使汗從皮中外泄則愈。

二十七、陽明病,但頭眩,不惡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咽必痛,若不咳者,咽不痛。原文198

【鄭論】,按頭眩,能食而咳,咽痛,皆緣邪火上攻,若不咳、不咽痛、是邪火雖盛,而未上攻也,更宜察之。

【闡釋】,本條不惡寒而能食,其為陽明證中風無疑。由於風熱之邪上干,所以頭眩,犯肺所以咳嗽,咽喉為呼吸之門戶,肺受熱侵,自必影響及咽,故咽痛。若不咳,說明肺未受熱侵,故咽亦不痛。

二十八、陽明病,反無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嘔而咳,手足厥者,必苦頭痛;若不咳不嘔,手足不厥者,頭不痛。原文197

【鄭論】,陽明病固屬多汗,今無汗而小便利,雖云陽明病,其實內無熱也。二三日嘔而咳,至手足厥,苦頭痛者,必是陰邪上干清道,閉其運行之機耳。果係陽厥,則脈息聲音,大有定憑。又曰:不嘔不咳不厥者,頭不痛,可知全係陰邪上干清道無疑。學者切不可執定一陽明而即斷為熱證一邊看去,則得矣。

【闡釋】,本條是陽明中寒,陽虛陰盛,挾有飲邪。有如鄭氏所云:「必是陰邪上干清道,閉其運行之機耳」。由於胃陽衰弱,水飲內聚,胃失降下,上逆則嘔,射肺則咳,胃主四肢,不能溫於四末,則手足厥冷;水寒上逆,必患頭痛;小便自利,正反映本病陽虛陰盛的真相。

筆者認為可用溫中化飲降逆之理中湯加吳茱萸、半夏治之,則咳嘔、手足厥冷、頭痛等證自愈。

二十九、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不結胸,心中懊憹饑不能食,但頭汗出者,梔子豉湯主之。原文228

【鄭論】,既云下之,其邪熱必由下而解,自然脈靜身涼。方可全瘳。茲稱其外有熱,手足尚溫,必然肌肉之間,而邪未盡解,雖未結胸,是邪熱未伏於隔間耳。其人心中懊憹,是裏氣雖因下而稍舒,但表分之邪氣拂鬱未暢,暢則曠怡,不暢則心煩不安,此懊憹之所由來也。饑不欲食者,是脾氣已虛,而胃氣不運。

兼之頭汗出者,陽氣發洩於上,有從上解之機也。但梔豉湯,雖曰交通水火,似覺未恰。余意當於脈息處探其盛衰,熱之微盛,審其真假,心之懊憹,究其虛實,汗之解病與不解病,詳其底蘊,又於口之飲熱飲冷,二便之利與不利處搜求,自然得其要也。此以梔豉湯,是為有熱者言之,而非為虛寒者言之也。

學者不可專憑原文一二語,以論藥論方,則得一貫之旨矣。

白話文:

《傷寒恆論卷四》

【闡釋】
陽明病因熱氣燻蒸,津液被迫而出,本應多汗,但現在反而無汗,這不僅是因為陰虛津液不足,還兼有陽虛無法溫化,致使汗液無法透出體表,所以會感覺皮膚發癢,如同蟲爬。這種情況適合用《金匱要略》中的「防己黃耆湯」,稍加麻黃,使汗液從皮膚排出即可痊癒。

二十七、陽明病,只有頭暈,不怕冷,能吃但咳嗽,咽喉必定疼痛;如果不咳嗽,咽喉就不痛。

【鄭論】
頭暈、能吃卻咳嗽、咽痛,都是因為邪火向上侵犯。如果不咳嗽、不咽痛,表示邪火雖盛但未上攻,還需進一步觀察。

【闡釋】
本條症狀不怕冷且能進食,屬於陽明病中的中風證。由於風熱邪氣上擾而頭暈,侵犯肺部則咳嗽。咽喉是呼吸通道,肺受熱侵,自然影響到咽喉,所以會咽痛。若不咳嗽,表示肺部未受熱邪侵犯,因此咽喉也不痛。

二十八、陽明病,反而無汗且小便通暢,兩三天後嘔吐、咳嗽、手腳冰冷,必定頭痛;若不咳嗽不嘔吐,手腳不冷,頭就不痛。

【鄭論】
陽明病本應多汗,現在無汗且小便通暢,雖說是陽明病,其實體內並無熱邪。兩三天後嘔吐、咳嗽,甚至手腳冰冷並頭痛,必定是陰邪侵犯清陽之道,阻礙氣血運行。如果是陽證厥逆,脈象和聲音會有明顯特徵。此處若無嘔吐、咳嗽、手腳冰冷,頭就不痛,可知全是陰邪上擾所致。學者不可只憑「陽明病」三字就判斷為熱證,必須全面辨證。

【闡釋】
本條是陽明中寒,陽虛陰盛兼有水飲之證。胃陽虛弱,水飲內停,胃氣上逆則嘔吐,水飲犯肺則咳嗽。胃主四肢,陽氣無法溫煦四肢,故手腳冰冷;水寒之邪上逆,必定頭痛。小便通暢正反映此證陽虛陰盛的本質。

筆者認為可用溫中化飲、降逆的「理中湯」加吳茱萸、半夏治療,咳嗽、嘔吐、手腳冰冷、頭痛等症狀自然會好轉。

二十九、陽明病,用瀉下法治療後,外表仍有熱,手腳溫暖,未形成結胸,但心中煩悶、雖飢卻不想吃東西,只有頭部出汗,可用「梔子豉湯」治療。

【鄭論】
既然已用瀉下法,邪熱應已隨瀉下而解,理當脈象平穩、身體涼爽才稱痊癒。此處外表仍熱,手腳溫暖,表示肌表仍有邪氣未盡。雖未形成結胸,但邪熱尚未完全潛伏於胸膈之間。心中煩悶,是因瀉下後裏氣稍舒,但表邪未完全散盡,因而心神不寧。「飢不欲食」是脾氣已虛、胃氣不運之故。頭部出汗,則是陽氣從上部發散,有從上解病之勢。

「梔子豉湯」雖能調和水火,但未必完全適合。應詳細診察脈象虛實、熱勢輕重、懊憹的根源、出汗是否能解病,並觀察患者喜冷飲或熱飲、二便通利與否,才能明確用藥方向。此處以「梔子豉湯」治療,是針對熱證而言,並非適用於虛寒證。學者不可僅憑原文幾句話就判定方藥,必須全面掌握辨證原則,才能真正領悟其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