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恆論》~ 傷寒恆論卷三 (8)
傷寒恆論卷三 (8)
1. 傷寒恆論卷三
又用以治拘急,治筋攣,治肺痿,治腸燥,取苦甘以化陰,陰血也,血能勝熱,血能潤燥,血能養筋也。筆者對治多種肺、胃虛寒病症,常用甘草乾薑湯加味而獲效。對治血症,無論其為血熱妄行,或陰虛火動,或陽不統血,皆先選用甘草乾薑湯加血餘炭,以止其血,然後才對症下藥,屢屢獲效。
芍藥甘草湯(校補)
白芍藥、甘草各四兩(炙)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渣,分溫再服。
【方解及其應用範圍】
芍藥甘草湯一方,乃苦甘化陰之方也。夫芍藥苦平入肝,肝者陰也。甘草味甘入脾,脾者土也。苦與甘合,足以調周身之血,周身之血既調,則周身之筋骨得養,筋得血養而燥氣平,燥氣平則筋舒而自伸矣。本方不僅治兩足拘攣急,治兩足劇痛,治濕熱腳氣、腳弱無力皆有效。
近人推廣用於陰血不足致筋脈攣急疼痛各症,如頸項強痛、頭痛、胃脘痛、脅痛、腹痛等,皆有療效。
十四、發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燥)〔躁〕者,茯苓四逆湯主之。原文69
【鄭論】,按病有當發汗者,有當下者,但要有發汗之實據,可下之病情,此統以發汗、下後,病仍不解,不解是何病情不解,以致煩(燥)〔躁〕,殊令人難以猜詳。
【闡釋】,據歷代注家之注釋:發汗,若下,病宜解也,若病仍不解,則發汗是外虛陽氣,下之內虛陰液,陰陽俱虛,水火不濟,故出現煩躁。又從治方上看,茯苓四逆湯是用四逆湯以回陽,加人參茯苓以復陰。《名醫別錄》上說:「茯苓能益陰氣,補神氣。」從這裏亦可看出茯苓滋陰生津的作用,並不只是利水一端。
本條在證狀上的敍述比較簡略,故鄭氏說:「此統以發汗下後,病仍不解,不解是何病情不解,以致煩躁,殊令人難以猜詳。」提出質疑,可以啟發後學之多加思考。
茯苓四逆湯方(校補)
茯苓四兩,人參一兩,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甘草二兩(炙),乾薑一兩半,
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七合,日二服。
【方解及其應用範圍】
本方主要以薑、附回陽救逆,人參茯苓益氣生陰,並有治煩躁,止驚悸作用;炙甘草補中益氣。此方效力較四逆湯、四逆加人參湯、乾薑附子湯三方為緩,但應用範圍較三方為廣,並有利水去濕之功。凡四肢厥逆,面容晦黯無神,脈沉微欲絕,舌質淡,苔白滑或白膩,口中津液多等,表現為腎寒、脾濕、正虛、陰弱證候,均可使用。
十五、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黃連湯主之。原文173
【鄭論】,按太陽之氣,由下而上至胸腹,今因寒邪拂鬱於內而熱生,以致胃中不和,腹痛欲嘔吐者,此是上熱下寒之徵也。原文以黃連湯主之,是用黃連以清上焦之熱,乾薑、桂枝、半夏以祛中下之寒邪,用參、(附)〔棗〕以和中,是調和上下之妙劑也。
白話文:
傷寒恆論卷三
又用來治療肢體拘緊疼痛、筋攣、肺痿(肺氣虛弱)、腸燥,選用苦味和甘味藥物來滋養陰液。陰血能剋制陽熱,滋潤乾燥,還能滋養筋脈。我個人治療許多肺、胃虛寒病症,常用甘草乾薑湯加減,常能奏效。治療出血症,無論是血熱妄行、陰虛火旺,還是陽氣不足不能統攝血液,都先選用甘草乾薑湯加血餘炭止血,然後再根據具體情況用藥,屢試不爽。
芍藥甘草湯(校正後版本)
白芍藥、甘草各四兩(炙甘草)
將以上兩種藥材,用三升水煎煮至一升五合,過濾藥渣,分次溫服。
【方解及其應用範圍】
芍藥甘草湯是利用苦味和甘味滋養陰液的方劑。芍藥味苦性平,歸肝經,肝主陰;甘草味甘,歸脾經,脾屬土。苦甘相合,足以調和全身氣血,氣血調和,則全身筋骨得到滋養,筋脈得到血液滋養,燥熱之氣得以平息,燥熱平息,筋脈舒展而自然伸直。此方不僅能治療雙足拘攣疼痛,也能治療雙足劇痛、濕熱腳氣、腳弱無力等症狀,都有效。
現代人將其應用範圍擴大,用於陰血不足導致的筋脈攣急疼痛等症狀,例如頸項強痛、頭痛、胃脘痛、脅痛、腹痛等,都有療效。
十四、發汗或瀉下後,病情仍未好轉,並伴有煩躁者,用茯苓四逆湯治療。
【鄭氏評論】,按理說,有的病應該發汗治療,有的病應該瀉下治療,但是必須要有發汗或瀉下的實際依據,以及適合瀉下的病情。文中提到發汗或瀉下後,病情仍然沒有好轉,這種沒有好轉的病情究竟是什麼,以致於病人煩躁不安,實在難以推測。
【闡釋】,根據歷代醫家注釋:發汗或瀉下,一般來說病情應該好轉,如果病情仍然沒有好轉,則說明發汗導致外虛陽氣不足,瀉下導致內虛陰液不足,陰陽兩虛,水火失調,所以出現煩躁。從治療方劑來看,茯苓四逆湯是用四逆湯回陽,加入人參、茯苓以滋陰,以《名醫別錄》記載:「茯苓能益陰氣,補神氣。」可見茯苓具有滋陰生津的作用,不只是利水單一功效。
這一條在症狀描述上比較簡略,所以鄭氏說:「此統以發汗下後,病仍不解,不解是何病情不解,以致煩躁,殊令人難以猜詳。」提出疑問,可以啟發後學深入思考。
茯苓四逆湯(校正後版本)
茯苓四兩,人參一兩,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成八片),炙甘草二兩,乾薑一兩半
將以上五味藥材,用五升水煎煮至三升,過濾藥渣,溫服七合,每日服用二次。
【方解及其應用範圍】
此方主要用乾薑、附子回陽救逆,人參、茯苓益氣滋陰,並能治療煩躁,止驚悸;炙甘草補益中氣。此方療效比四逆湯、四逆加人參湯、乾薑附子湯緩和,但應用範圍更廣,並有利水消腫的功效。凡是出現四肢厥逆、面色晦暗無神、脈象沉微欲絕、舌質淡白、舌苔白滑或白膩、唾液增多等症狀,表現為腎陽不足、脾濕、正氣虛弱、陰虛等證候,均可使用。
十五、傷寒,胸部有熱感,胃中有邪氣,腹部疼痛,想嘔吐,用黃連湯治療。
【鄭氏評論】,按太陽經的氣機,由下向上到達胸腹部,現在由於寒邪鬱結於內而產生熱,導致胃中不和,腹部疼痛想嘔吐,這是上熱下寒的表現。原文用黃連湯治療,是用黃連清瀉上焦的熱,用乾薑、桂枝、半夏祛除中下焦的寒邪,用人參(原文誤作附子,應為人參或大棗)和胃,是調和上下焦的妙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