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恆論》~ 傷寒恆論卷三 (7)

回本書目錄

傷寒恆論卷三 (7)

1. 傷寒恆論卷三

十三、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湯)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乾,煩(燥)〔躁〕吐逆者,作甘草乾薑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者)〔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若重發汗,復加燒針者,四逆湯主之。原文29

【鄭論】,據脈浮自汗至(拘)〔腳〕攣急,症中並無發熱、惡寒、身疼,而獨見自汗出者,衛外之陽不足也,小便數者,氣化失機也,心煩、微惡寒者,陽衰之徵也,拘攣急者,由血液外亡,不能滋潤筋脈也。本非桂枝湯症,而曰欲攻其表,此誤也,實為有理。至於得之便厥,咽中乾,煩(燥)〔躁〕吐逆者,大抵此症先因吐逆太過,中宮轉輸之機,卒然錯亂,不能輸精氣於心腎,故煩(燥)〔躁〕,吐則亡陽,故四肢厥也。咽中乾者,腎陽衰不能升騰津液於上也。

原文以甘草乾薑湯與之,此是守中復陽之法也,何愁腳之不伸也?原文又以芍藥甘草湯,此湯本為火盛灼筋者宜,而用之於此症,殊非正論。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承氣湯,此說覺得支離,又並無胃實足徵,何得有譫語之說?即果譫語,務必探其虛實真偽方可。若重發汗,復加燒針者,主以四逆湯,此是何病情?而重汗,而又燒針耶?一條之中,東一若,西一若,吾甚不解。

厥症原有熱厥寒厥之分,原文主甘草乾薑,是定非熱厥也。總之〔醫〕家臨症時,務宜下細探求陰陽實據方可。此論是就原文主方說法也(頂批)。

【闡釋】,本節「傷寒脈浮……腳攣急」,為未治以前的證狀,類似桂枝湯證,但小便數,心煩,腳攣急則不是桂枝湯證所應有,與太陽上篇22條的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等證,基本是一致的。此為表陽虛,腠理不固所致,法當溫經復陽,用桂枝加附子湯治療。

但辨證不明,反與桂枝湯攻其表,耗散真陽,得之便厥,咽中乾,煩躁、吐逆者,此又重傷其陽,原文主以甘草乾薑湯,以守中復陽,其腳即伸,是為正治。至原文所列之芍藥甘草湯、調胃承氣湯、四逆湯等,有如鄭氏所說:「一條之中,東一若,西一若,吾甚不解。」可見條文有誤,姑存之。

甘草乾薑湯方(校補)

甘草四兩(炙),乾薑二兩(炮)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渣,分溫再服。

【方解及其應用範圍】

甘草乾薑湯一方,乃辛甘化陽之方,亦苦甘化陰之方也。夫乾薑辛溫,辛與甘合則從陽化,乾薑炮黑,其味即苦,苦與甘合則從陰化。此方應用範圍極廣,仲景以此方治誤吐逆煩躁而厥者,取大甘以化熱,守中而復陽也。又治吐血,治中寒,取辛甘以化陽,陽氣也,氣能統血,陽能勝寒,陽能溫中也。

白話文:

《傷寒恆論卷三》

十三、傷寒患者出現脈象浮、自發汗出、尿頻、心煩、輕微怕冷、小腿抽筋的症狀,若錯誤使用桂枝湯來發汗解表,會導致病情惡化,出現四肢冰冷、咽喉乾燥、煩躁不安、嘔吐等症狀。此時應服用甘草乾姜湯來恢復陽氣;若四肢轉暖,可改服芍藥甘草湯以舒緩小腿抽筋;若出現胃氣不和、胡言亂語的情況,可少量服用調胃承氣湯;若因誤治反復發汗或使用燒針療法,則需以四逆湯治療。

鄭氏評論:從脈象浮、自發汗出至小腿抽筋的症狀來看,患者並無發熱、惡寒、身體疼痛等表現,僅見自發汗出,顯示體表衛氣不足;尿頻為氣化功能失調;心煩、輕微怕寒是陽氣虛衰的徵兆;抽筋則是由於津液外洩,筋脈失養所致。此症本非桂枝湯適應證,誤用發汗解表確實不當。至於出現的四肢冰冷、咽乾、煩躁嘔吐等症狀,多因嘔吐過度導致脾胃功能紊亂,無法輸送精氣至心腎,故見煩躁;嘔吐致陽氣外亡,故四肢厥冷;咽乾則是腎陽不足,津液不能上承所致。

原文建議用甘草乾姜湯治療,此為溫中復陽之法,可使下肢恢復。關於芍藥甘草湯,本適用於熱盛傷筋之症,用在此處未必恰當。若見胃氣不和、譫語,少量使用承氣湯的論述略顯牽強,若無明確胃實證候,譫語之說難以成立,需仔細辨別虛實真偽。至於重發汗加燒針後使用四逆湯的情況,其具體病機不明,一條論述中條件反復變更,令人費解。

厥證原有熱厥與寒厥之分,原文主用甘草乾姜湯,當屬寒厥無疑。醫者臨證時務必詳察陰陽實據方能準確施治(頂批補充)。

闡釋:本節所述"傷寒脈浮……小腿抽筋"為初發症狀,類似桂枝湯證,但尿頻、心煩、小腿抽筋非桂枝湯證所具,實為表陽虛、腠理不固所致,當用桂枝加附子湯溫經復陽。誤用桂枝湯發汗更傷陽氣,導致四肢厥冷、咽乾等症,此時用甘草乾姜湯溫中復陽確為正治。至於原文後續所述芍藥甘草湯、調胃承氣湯、四逆湯等治法,正如鄭氏所言邏輯混亂,可能條文有誤,姑且存疑。

《甘草乾姜湯方》(校補) 組成:炙甘草四兩,炮乾姜二兩 用法:兩味藥以三升水煎煮,取一升五合藥液,分兩次溫服。

方解及應用範圍: 此方為辛甘化陽、苦甘化陰之劑。炮姜性辛溫,與甘味相合則從陽而化;炮黑後帶苦味,與甘味相合則從陰而化。臨床應用廣泛,仲景用治誤治後嘔吐煩躁厥冷者,取其甘溫守中之功;亦用於吐血、中寒之症,藉辛甘化陽之功發揮統血、散寒、溫中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