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恆論》~ 傷寒恆論卷七 (12)
傷寒恆論卷七 (12)
1. 傷寒恆論卷七
【鄭論】,按太陽初病,漸至不惡寒獨有熱象,方為轉屬陽明,若已得汗而解,無發熱,不得為轉屬陽明。即轉屬陽明,而太陽證未罷,胃未實,即不得妄下,下之則逆,可以小發汗者,是指太陽證未罷,裏邪未即時也。若面色赤者,是內熱怫鬱之徵,亦在可表可熏之例。若汗出不徹,雖面赤即不得謂之怫鬱不得越。
至於當汗不汗,煩(燥)〔躁〕者,熱攻於內,而內不安也,乍腹乍四肢,總以汗未出透,裏氣不暢也。然則何以知其汗出不徹乎?以脈澀知之。余常謂澀為血少,以此澀脈而定為汗出不徹,未免牽強,夫汗之徹與不徹,實係乎正氣之旺與不旺,正氣旺則邪必盡出無遺,何致有不徹之患哉?
【闡釋】,發汗不徹,為太陽與陽明並病的主要原因。雖為並病,但表證仍然存在的時候,仍當用發汗的方法,而不能使用下法。原文所舉諸種證狀,皆汗出不徹之故。何以知其汗出不徹,原文云:以脈澀知之。鄭氏謂:「澀為血少,此以澀脈而定為汗出不徹,未免牽強。夫汗之徹與不徹,實係乎正氣之旺與不旺,正氣旺則邪必盡出無遺」。
澀脈,《內經》謂參伍不調為澀,指下觸覺脈搏的波動澀滯不流利,為血行障礙的脈象,汗閉或汗出不徹,雖可能見到這種脈象,究不常見,更不可能根據脈搏的澀滯,而預知其汗不徹的情況。鄭氏之論,亦有足取。
二、二陽並病,太陽證罷,但發潮熱,手足漐漐汗出,大便艱而譫語者,下之則愈,宜大承氣湯。原文220
【鄭論】,按此條指太陽傳至陽明,而寒邪已化為熱,所見潮熱、譫語、大便艱、汗出,全是陽明,故稱太陽證罷,下之可愈,便是用藥的法竅處也。
【闡釋】,本太陽病並於陽明,名曰並病。前條太陽證未罷,故不可下,今則表邪已解,所現全為裏實證,可用大承氣湯下之以清裏熱,此鄭氏謂「下之可愈」也。
三、太陽與少陽並病,頭頂強痛或眩冒,時如結胸,心下痞鞕者,當刺大椎第一間、肺俞、肝俞,慎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脈弦,五日譫語不止,當刺期門(穴)。原文142
【鄭論】,按太少合病,如何只有太陽經證,而無少陽經證,似不可以言並病。若謂眩冒本屬少陽,加結胸,心下鞕,仍屬太陽,何也?太陽之氣,由下而上至胸腹,今結胸心下痞,多係寒水上逆而成,理應按法施治,又何必以針刺,而傷無病之經哉?
【闡釋】,太陽與少陽並病,就是太陽之邪傳並少陽,而太陽之邪未罷,既有頭痛項強的太陽證,又見到頭眩昏冒胸脅痞滿的少陽證,由於邪已漸入,所以又有時如結胸的現象。汗、下治法皆非所宜,原文採取針法治之。鄭氏曰:「理應按法施治,又何必以針刺,而傷無病之經哉?」然則如何按法施治?邪入少陽而太陽證未罷,可用柴胡桂枝湯治之。桂枝湯以解太陽之邪,柴胡湯以和解少陽,則眩冒可除。
白話文:
傷寒恆論卷七
鄭氏認為,太陽病初期,逐漸出現不惡寒而獨有發熱的現象,才算是轉屬陽明。如果已經用汗法治療痊癒,沒有發熱,就不能算作轉屬陽明。即使轉屬陽明,但太陽病證尚未痊癒,胃氣未實,就不能妄用下法,否則會導致病情逆轉。可以使用小量的發汗方法,是因為太陽病證未癒,裡邪尚未完全入侵。如果面色紅赤,是內熱鬱結的徵兆,屬於可以表裡同治的範疇。但如果汗出不透,即使面色紅赤,也不能認為是鬱結,不能輕易使用越表之法。
至於該出汗卻不出汗,煩躁不安的,是內熱攻於內,導致內在不安,時而腹部時而四肢不適,總體來說是因為汗未出透,裡氣不通暢。那麼如何判斷汗出是否透徹呢?可以通過脈象來判斷。我常說脈澀是血虛的表現,用澀脈來判斷汗出是否透徹,未免牽強。汗出是否透徹,實際上取決於正氣的盛衰,正氣旺盛,邪氣必然完全排出,何來汗出不透的問題呢?
闡釋:發汗不透是太陽和陽明合病的主要原因。雖然是合病,但表證仍然存在時,仍應採用發汗的方法,而不能使用下法。原文所列舉的各種症狀,都是汗出不透造成的。如何判斷汗出是否透徹?原文說:以脈澀知之。鄭氏認為:「澀為血少,此以澀脈而定為汗出不徹,未免牽強。夫汗之徹與不徹,實係乎正氣之旺與不旺,正氣旺則邪必盡出無遺」。
澀脈,《內經》認為是氣血失調的表現,指觸摸脈搏時感覺波動澀滯不流利,是血行受阻的脈象。汗閉或汗出不透,雖然可能出現這種脈象,但並不常見,更不可能根據脈搏的澀滯,預知汗出是否透徹。鄭氏的觀點也有其道理。
二、太陽和陽明合病,太陽病證已癒,但出現潮熱,手足心發熱汗出,大便秘結並神志不清的,使用下法治療就會痊癒,宜用大承氣湯。
鄭氏認為,這指的是太陽病傳至陽明,寒邪已轉化為熱邪,所見的潮熱、神志不清、大便秘結、汗出,都是陽明病證的表現,因此稱太陽病證已癒,使用下法可以痊癒,這就是用藥的法則所在。
闡釋:本條是太陽病並發陽明病,稱為合病。前面所述太陽病證未癒,所以不可下,現在表邪已解,所表現的都是裡實證,可以用大承氣湯攻下以清除裡熱,這就是鄭氏所說的「下之可愈」。
三、太陽和少陽合病,頭頂劇烈疼痛或頭暈目眩,有時像胸部痞滿,心下痞塞的,應該針刺大椎穴上一個穴位、肺俞穴、肝俞穴,切不可發汗,發汗則會神志不清,脈象弦細,五天內神志不清不止,應該針刺期門穴。
鄭氏認為,太陽和少陽合病,為何只有太陽經的症狀,而沒有少陽經的症狀,似乎不能稱之為合病。如果說頭暈目眩屬於少陽病證,加上胸部痞滿,心下痞塞,仍然屬於太陽病證,這是為什麼呢?太陽經的氣機由下往上走,到達胸腹,現在胸部痞滿,心下痞塞,多是寒邪上逆所致,理應按常規治療,又何必用針刺,而傷害沒有病的經絡呢?
闡釋:太陽和少陽合病,就是太陽病邪傳至少陽,而太陽病邪未癒,既有頭痛項強的太陽病證,又出現頭暈目眩、胸脅痞滿的少陽病證,由於邪氣逐漸深入,所以有時表現為胸部痞滿的現象。汗法和下法都不適用,原文採用針法治療。鄭氏說:「理應按常規治療,又何必用針刺,而傷害沒有病的經絡呢?」那麼應該如何按常規治療呢?邪氣入少陽而太陽病證未癒,可以用柴胡桂枝湯治療。桂枝湯用於解太陽之邪,柴胡湯用於調和少陽之邪,則頭暈目眩可以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