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欽安

《傷寒恆論》~ 傷寒恆論卷一 (24)

回本書目錄

傷寒恆論卷一 (24)

1. 傷寒恆論卷一

四十八、太陽病,脈浮而動數,浮則為風,數則為熱,動則為痛,(散)〔數〕則為虛,頭痛發熱,微盜汗出,而反惡寒者,表未解也。醫反下之,動數變遲,(胸)〔膈〕內拒痛,胃中空虛,客氣(就是邪氣,因從外來,故叫客氣。)動膈,(氣短燥)〔短氣躁〕煩,心中懊憹(憹:音náo(撓)。陽氣:這裏指表邪而言,不是指正氣。),陽氣內陷,心下因鞕,則為結胸,大陷胸湯主之。若不結胸,但頭汗出,余〔處〕無汗,劑(劑同齊,謂汗出到頸部而止。)頸而還,小便不利,身必發黃。原文134

【鄭論】,按太陽既稱脈浮數動,以及惡寒表未解句,明言風熱之邪尚在,其病究竟未當下時,而醫即下之,動數浮大之脈,忽變為遲,是陽邪(便)〔變〕為陰邪也明甚。陰邪盤據中宮,故見膈內拒痛,胃中既因下而空虛,故短氣懊憹,心煩、鞕滿之症作。此刻滿腔全是純陰用事,陰氣閉塞,理應溫中化氣,則所理諸證自能潛消,茲以大陷胸湯主之。

夫陷胸湯,乃硝、黃、甘遂苦寒已極之品,是為熱結於心下者宜之,若浮數變遲,中虛之候用之,實為大不恰切。又曰若不結胸,但頭汗出劑頸而還,小便不利,身必發黃。夫發黃之候,原是陽明熱邪遏鬱所致,此但以小便不利,頭汗出,而斷為必發黃,亦未必盡如斯言,學者當以病形、脈息、聲音、有神無神各處求之,便得其要也。

【闡釋】,太陽病表邪未解,誤用下法,有兩種轉歸,一為結胸,一為發黃。鄭氏所釋,有特別見解:「此結胸非熱結,乃陰邪盤據中宮,滿腔全是純陰用事,陰邪閉塞,則大陷胸湯治之為不當」。而曰:「應溫中化氣,則所現諸證自能潛消。」筆者認為可選用附子理中湯加砂仁、半夏、安桂,溫中補氣,祛陰散結。

若誤下未成結胸,……身必發黃,未必儘是如此,應如鄭氏所說:「當以病形、脈息、聲音、有神無神各處求之,便得其要也」。

大陷胸湯方(校補)

大黃六兩(去皮),芒硝一升,甘遂一錢匕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黃,取二升,內芒硝,煮一兩沸,內甘遂末,溫服一升,得快利,止後服。

【方解及其應用範圍】

本方以甘遂為君,味苦寒,既能泄熱,又能逐水破結;芒硝鹹寒軟堅,鹹味下泄為陰,熱勝者以寒消之;大黃味苦寒,蕩滌邪熱,推陳致新。本方與大承氣湯同用硝、黃,所不同者,一用甘遂,一用枳、朴,大承氣專主腸中燥糞,大陷胸並主心下水濕。燥屎在腸,必借推逐之力,故須枳、朴;水濕在胃,必兼破飲之長,故用甘遂。

白話文:

傷寒恆論卷一

太陽病,脈搏浮而有力且快速。脈搏浮則為風邪,脈搏快速則為熱邪,脈搏有力則為疼痛,脈搏快速且虛弱則為氣虛。患者頭痛發熱,輕微盜汗,卻又反覆畏寒,表示表證尚未解除。如果醫生錯誤地使用下瀉的方法,則脈搏由快速有力轉為緩慢,胸膈部疼痛拒按,胃中空虛,邪氣擾動膈肌,氣短煩躁,心中懊惱不安,陽氣內陷,心下脹滿,則形成結胸症,此時應服用大陷胸湯。如果沒有形成結胸,只是頭部出汗,其他部位不出汗,汗只到頸部就停止,小便不利,身體就會發黃。

鄭氏評論認為,既然診斷為太陽病,脈搏浮、數、動,並且畏寒,說明風熱邪氣仍在體表,此時不應該使用下瀉的方法。如果醫生使用了下瀉的方法,快速有力的脈搏變成了緩慢的脈搏,這是陽邪轉化為陰邪的明顯表現。陰邪盤踞在中焦,所以出現胸膈部疼痛拒按,胃中因下瀉而空虛,所以氣短煩躁,心煩意亂,腹部脹滿。此時體內陰邪盛行,陰氣閉塞,應該溫中化氣,則諸症自然會消退,所以用大陷胸湯治療。

但是,大陷胸湯中含有硝石、黃連、甘遂等苦寒之藥,藥性極寒,適用於心下熱結的患者。如果脈搏由浮數變為遲緩,是中虛的表現,使用大陷胸湯就不恰當了。書中又說,如果沒有結胸,只是頭部出汗而汗止於頸,小便不利,身體就會發黃。其實發黃是陽明熱邪鬱結所致,僅憑小便不利、頭汗出就斷定一定會發黃,未必完全正確。學習者應該根據病人的症狀、脈搏、聲音、精神狀態等方面綜合判斷,才能抓住疾病的關鍵。

闡釋部分指出,太陽病表邪未解,誤用下法,會有兩種轉歸,一是結胸,一是發黃。鄭氏的解釋有獨到之處:「這個結胸不是熱結,而是陰邪盤踞中焦,體內全是陰邪,陰邪閉塞,所以大陷胸湯不適用」。他認為應該溫中化氣,諸症自然消退。筆者認為可以選用附子理中湯,再加入砂仁、半夏、肉桂,溫中補氣,祛除陰邪,散結。

如果誤用下法沒有形成結胸,……身體就會發黃,這也不一定完全正確,應該像鄭氏所說的那樣,從病人的症狀、脈搏、聲音、精神狀態等方面綜合判斷,才能抓住疾病的關鍵。

大陷胸湯方:

大黃六兩(去皮),芒硝一升,甘遂一錢

以上三味藥,加水六升,先煎大黃,取二升,加入芒硝,再煮一、二次沸,然後加入甘遂末,溫服一升,等到大便通暢後,就停止服用。

方解及其應用範圍:

本方以甘遂為君藥,味苦寒,能瀉熱、逐水、破結;芒硝鹹寒,能軟堅散結,鹹味向下走,適用於熱盛的患者;大黃味苦寒,能蕩滌邪熱,促進新陳代謝。本方和大承氣湯都使用硝石、黃連,但不同的是,大承氣湯用枳實、大黃,而本方用甘遂。大承氣湯主要治療腸中燥屎,大陷胸湯則兼治心下水濕。腸中燥屎,需要推動排出,所以用枳實、大黃;胃中水濕,需要破除水飲,所以用甘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