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恆論》~ 傷寒恆論卷十 (12)
傷寒恆論卷十 (12)
1. 傷寒恆論卷十
【鄭論】,按寸為陽,尺為陰,寸見浮數,陽邪之徵,尺見(浮)〔自〕澀,血虛之驗。清膿血者,邪氣太盛,逼血下行耳。
【闡釋】,厥陰下利本屬虛寒,今脈反見浮數,是陰病轉陽的脈象。本條陽復太過,由於邪無出路,熱不得泄,以致內傷陰絡,血為熱蒸,腐化為膿,故大便膿血,亦即鄭氏所說:「清膿血者,邪氣太盛,逼血下行耳」。
二、下利,脈沉弦者,下重也①;脈大者,為未止;脈微弱數者,為欲自止,雖發熱,不死。原文365
【鄭論】,按下利一證,原有因寒、因熱、因濕、因膀胱失職、因中虛、因飲食、種種不一,總要認證分別陰陽實據,學者一見,自有定法,若只見一脈而論證,未免不恰。況脈只數十端,而病有千萬,何得只憑脈一端立法?仲景當不若此,定有遺誤。
【闡釋】,下利一證,應如鄭氏所說:「總要認證分別陰陽實據」,對證用藥,無不立應。但僅憑一脈立說,玄渺難憑,不足為法。
三、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原文371
【鄭論】,按下利而曰熱,法宜清熱,不獨白頭翁湯可治,學者總宜圓通,認理為要。
【闡釋】,下利而有各種熱性證狀的,稱為熱利,有別於寒利。下重則邪滯下焦,不獨白頭翁湯可治,應如鄭氏說「總宜圓通,認理為要。」
白頭翁湯(校補)
白頭翁二兩,黃柏三兩,黃連三兩,秦皮三兩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渣,溫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
【方解及其應用範圍】
白頭翁清熱活血止腹痛;黃連、黃柏清濕熱,厚腸胃,瀉下焦之火;秦皮亦屬苦寒,有收澀之功。合之有清熱平肝止利之功。本方用於治療細菌性痢疾有特效;凡屬熱性下痢,無論腸炎痢疾療效都很高。
四、下利欲飲水者,以有熱故也,白頭翁湯主之。原文373
【鄭論】,按下利飲水,明是熱傷津液也,故以白頭翁湯清熱之劑主之。
【闡釋】,此條與上條同,凡屬清熱之劑,可隨宜選用,不可執定白頭翁湯為是。
五、下利譫語者,(以)有燥屎也,宜小承氣湯(主之)。原文374
【鄭論】,按下利譫語一證,亦有虛實之不同,不得盡為有燥矢而用小承氣湯,但利有新久之分,譫語有虛實之異,務在臨時斟酌,於飲冷、飲熱、舌潤、舌乾、小便清、黃,如此求之則得矣。
【闡釋】,用承氣湯之目的,是瀉陽明裏實,而不是瀉厥陰之熱,本證所以列入厥陰篇中,一方面因為下利的辨證,連類而及,一方面因為病變源於厥陰,實際上病仍屬陽明。今下利而見譫語,主有燥屎,則下利為熱結旁流,譫語為裏有實熱。裏有實熱,用小承氣湯下其實熱,則下利自止。
白話文:
傷寒恆論卷十
一、脈象與膿血下利:寸脈浮數代表陽邪,尺脈澀代表血虛。若大便排出清稀膿血,是邪氣太盛,逼迫血液下行的表現。陰虛下利本應是虛寒之症,但脈象卻浮數,這是陰病轉為陽病的脈象。陽氣過盛,邪氣無法排出,熱邪無法洩解,傷及陰絡,血液被熱蒸灼腐化成膿,所以大便帶膿血。
二、下利脈象辨析:下利脈沉弦代表下焦沉重;脈大代表病情未止;脈微弱數代表病情將自愈,即使發熱,也不會致命。 下利的原因很多,寒、熱、濕、膀胱功能失調、臟腑虛弱、飲食不節等,都需要仔細辨證,不能單憑脈象論斷病情。
三、熱性下利:熱性下利且下焦沉重者,可用白頭翁湯治療。 但下利伴有熱證,治療應清熱,不局限於白頭翁湯,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
白頭翁湯組成:白頭翁二兩,黃柏三兩,黃連三兩,秦皮三兩。 用法:加水七升,煮成二升,去渣,溫服一升,療效不佳可再服一升。 白頭翁清熱活血止痛;黃連、黃柏清濕熱,保護腸胃,瀉下焦之火;秦皮苦寒,有收斂作用。此方合用能清熱、平肝、止瀉,對細菌性痢疾及其他熱性下痢療效顯著。
四、下利口渴:下利且想喝水,表示熱傷津液,可用白頭翁湯治療。 這與上一條類似,清熱藥物可根據情況選擇,不應拘泥於白頭翁湯。
五、下利神志不清:下利伴隨神志不清,表示腸道有燥屎,宜用小承氣湯治療。 下利伴隨神志不清的症狀,虛實不同,不能一概而論用小承氣湯。要根據病程長短、神志不清的虛實、有無飲冷飲熱、舌苔潤燥、小便清濁等情況綜合判斷。使用承氣湯的目的是瀉去陽明經的實熱,而非瀉去厥陰的熱。雖然此症列於厥陰篇,但其病機本源於厥陰,實際上卻是陽明經實熱。下利伴隨神志不清,表示腸道有燥屎,是熱邪結聚,導致神志不清。用小承氣湯瀉去實熱,下利即可自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