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燈續焰
《醫燈續焰》:續接明燈,闡微脈學
《醫燈續焰》是清代醫家潘楫(字碩甫,號鄧林)所著的一部重要脈學著作。此書共二十一卷,初刊於清順治九年(1652年)。其名「醫燈續焰」,本身便寓有薪火相傳、延續師門道業之意。潘楫以明代崔嘉彥所撰《四言舉要》(經李言聞刪補改訂)為基礎,進行深入的註釋和發揮,並融入其業師王紹隆所傳授的獨到醫學見解,旨在系統闡述脈理,並將其與各科病證、治療方法緊密結合。
著作的源流與作者的傳承
了解《醫燈續焰》的成書背景,必須先認識作者潘楫及其師王紹隆。從書前的多篇序文和潘楫的「敘原」中可知,潘楫對其師王紹隆懷有極深的敬意和感恩之情。王紹隆先生被描繪為一位樸實無華、深藏不露的賢者,得遇「紹覺師」後「發靈蘭金匱之藏」,醫術精湛,治病「劃然無疑難」。王先生的學習過程頗具傳奇色彩,據潘楫敘述,王先生少年家道中落,醫業廢弛,後求學於紹覺師,發願拜清淨,三年如一日,心中忽「若初燃之燈,乍明乍暗」,而後「燈光漸大,燈焰漸高」,智慧開啟,讀書皆能洞徹其奧。這種非凡的開悟歷程,使得王紹隆的醫學見解深邃獨特。
潘楫自述童年便認識王紹隆,後經引介,於萬曆壬子年(1612年)正式負笈求學。他與先生同里,相距僅百武,得以朝夕隨侍,風雨無阻。王先生的教學方式不拘泥形式,「不升座,不據席,不作學究態」,而是隨性而發,興到理融時,口言心應,將繁複的醫理化為活潑生動的闡述,「拆之則千,熔之則一」,令人茅塞頓開。潘楫在師門下,依循王先生的指導,先後研讀了《靈樞》、《素問》、《本經》、《難經》、《傷寒論》、《金匱》、《脈經》等經典,隨讀隨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王紹隆先生於天啟甲子年(1624年)西歸,享年五十九歲。潘楫對師恩「罔極」,「情同父子」,深感未能詳述老師的非凡之才。直至庚寅年(1650或1651年,具體紀年需結合干支換算,與初刊年份1652年接近,應是成書之年),因有門人索講崔氏脈訣《四言舉要》,潘楫覺得此書內容「良備」,適合用作框架,便以此為「張本」,「下以先生平日所教者註解之,而後附以方」。書名定為《醫燈續焰》,正是為了「挑燈而續其焰」,表明此書的核心內容乃是其師王紹隆醫學思想的延續與發揚,而非自創一家,體現了潘楫謙遜而又重視傳承的學術態度。書前的序文也一再強調潘楫之學源於王先生,如陳序中寫道「翁必嗛然曰:嘻!此吾王先生之教也。」宗序中也提到潘楫「沉心此道,博綜深思。寂寂東城水竹間者數十年,不藉人知而知藉甚」,並詳述其教學內容廣博,最終以崔氏《四言舉要》為載體,融會貫通各家學說及師傳要旨。潘楫的傳記則補充了他作為一個孝子、在亂世中曾有軍事經歷、後隱退行醫的生平,進一步佐證了其「隱君」的身份和高尚品德。
內容結構與學術特色
《醫燈續焰》以《四言舉要》為註解對象,這是一部簡明扼要的脈訣,其「四言」的形式易於記誦,因此在古代流傳甚廣。潘楫選擇此書進行詳解,可見其希望讀者能夠在掌握基本脈象的基礎上,深入理解其背後的機理。
書的結構設計體現了其學術特色:
- 以脈為綱,證治並舉: 雖然是脈學著作,但潘楫的註解並非孤立地講解脈象。他結合了大量的病證,闡述特定脈象在不同疾病中的表現及其意義。更重要的是,他還會聯繫相應的治法,使得脈診成為辨證論治過程中的重要環節,而非僅僅是識別一種符號。這是傳統中醫「見微知著」、「司外揣內」思想在脈學上的具體應用,也符合臨床實際需求。
- 經典為基,廣採眾家: 潘楫的註解內容極其豐富,徵引了大量古代醫學經典,包括醫之源的《內經》、《難經》,臨證圭臬《傷寒雜病論》、《金匱要略》,以及脈學專書《脈經》。此外,他還吸收了金元時期張潔古、劉完素、朱丹溪、李東垣等各家學說。這些醫家各具特色,學說體系不同,潘楫能夠將這些不同來源的理論融會於對脈訣的闡釋中,並能「究其本而折其衷」,體現了他深厚的學術功底和綜合分析能力。
- 師傳心法融入: 潘楫明確指出,書中的註解內容「本先生胸臆」,即融入了其師王紹隆獨特的脈學見解和臨證經驗。這使得《醫燈續焰》超越了一般的經典註解或學說匯編,而具有了鮮明的師承特色和實踐色彩。王紹隆的「醫燈」之「焰」得以藉此書「續」而普照後世。
- 旨在闡明實用: 潘楫及諸序者皆強調此書的目標是讓讀者能夠「見如指掌」,將深奧的醫理化為「平實切近」的內容。宗序中提到「舉從前所闡靈素諸家之要,盡融會於平實切近之中,使讀者見如指掌,此所謂最精微、最易簡也」,這表明作者追求的是一種既精微又簡易的境界,反對那些「偏僻詭誕,欺人誤人」的說法。這使得本書具有較高的臨床實用價值。
從書中提供的第一卷第一章「血脈隧道第一」的內容來看,潘楫從最基礎的概念入手,將脈比作血液的「泒」(分支),是「氣血之先」、「血之隧道」,強調脈與氣血的緊密關係,以及脈道的暢通對於氣血運行、生命活動的重要性。這種從本源上立論的方式,為後續詳細的脈象講解奠定了生理基礎。
書的版本變遷
《醫燈續焰》初刊於1652年,為二十一卷本。然而,隨著時間推移,版本有所變化。根據介紹,1928年上海中華新教育社曾對此書進行重印,但這個版本與原貌有所不同。重印本刪去了原書最後的兩卷,分別是「醫範」和「病則」。從字面意思推測,「醫範」可能涉及醫學倫理、醫者修養或行醫規範,「病則」則可能是一些病案示例或特定疾病的診治原則。刪去這兩部分,使得1928年的版本更側重於純粹的「脈訣詳解」。同時,重印本將原書散見於各卷的方藥內容集中起來,另編為「附方」一卷,使得查閱方藥更為方便。此外,書名也改為《崔真人脈訣詳解》,直接點明瞭其底本。這種版本變化反映了不同時期對於醫書內容的需求和編輯偏好,但對於研究原書的學術思想而言,清刻本或收錄較全的《中國醫學大成》本更顯重要。
歷史地位與影響
《醫燈續焰》作為清代一部重要的脈學著作,體現了清初醫家對脈診理論的繼承與發展。它不僅是潘楫師門學術思想的結晶,也是明清時期脈學發展的一個縮影。該書以經典為基礎,融匯各家學說,結合臨床實際,對《四言舉要》進行了全面而深入的闡釋,為後世醫家學習和掌握脈診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其將脈診與病證、治法緊密聯繫的方式,對於指導臨床辨證具有實際意義。雖然清代以後,有更多新的脈學著作問世,但《醫燈續焰》因其豐富的內容、深厚的學術淵源以及實用性,仍在脈學史上佔有一席之地,其清刻本和《中國醫學大成》本至今仍為研究者所重視。書中體現的醫家對師承的重視、對經典的鑽研以及對臨床的關注,也為後人提供了寶貴的學術範式和精神啟迪。
總而言之,《醫燈續焰》是一部熔經典、師承、各家學說於一爐的脈學鉅著。潘楫通過註解《四言舉要》,不僅詳盡闡述了脈診的基本原理和具體應用,更將其師王紹隆的獨到見解和豐富經驗融入其中,使得這部著作既具有理論深度,又不失臨床實用性。它如同一盞被小心翼翼「續」上的醫學明燈,照亮了脈學傳承之路,至今仍放射著其獨特的學術光芒。
陳序
序
敘原
潘隱君鄧林先生傳 (1)
潘隱君鄧林先生傳 (2)
卷一 (1)
卷一 (2)
卷一 (3)
卷一 (4)
卷一 (5)
卷一 (6)
卷一 (7)
卷一 (8)
卷一 (9)
卷一 (10)
卷一 (11)
卷二 (1)
卷二 (2)
卷二 (3)
卷二 (4)
卷二 (5)
卷二 (6)
卷二 (7)
卷二 (8)
卷二 (9)
卷三 (1)
卷三 (2)
卷四 (1)
卷五 (1)
卷六 (1)
卷六 (2)
卷七 (1)
卷七 (2)
卷八 (1)
卷八 (2)
卷九 (1)
卷九 (2)
卷十 (1)
卷十 (2)
卷十 (3)
卷十 (4)
卷十一 (1)
卷十一 (2)
卷十一 (3)
卷十一 (4)
卷十一 (5)
卷十一 (6)
卷十一 (7)
卷十二 (1)
卷十二 (2)
卷十二 (3)
卷十三 (1)
卷十三 (2)
卷十三 (3)
卷十三 (4)
卷十三 (5)
卷十三 (6)
卷十三 (7)
卷十三 (8)
卷十四 (1)
卷十四 (2)
卷十五 (1)
卷十五 (2)
卷十五 (3)
卷十五 (4)
卷十五 (5)
卷十五 (6)
卷十五 (7)
卷十五 (8)
卷十五 (9)
卷十六 (1)
卷十六 (2)
卷十六 (3)
卷十六 (4)
卷十六 (5)
卷十六 (6)
卷十六 (7)
卷十六 (8)
卷十六 (9)
卷十七 (1)
卷十七 (2)
卷十七 (3)
卷十七 (4)
卷十八(補遺) (1)
- 卷十八(補遺)
- 嘈雜
- 吞酸吐酸
- 噎膈
- 自汗
- 盜汗
- 悸、怔忡
- 健忘
- 不寐
- 呃
- 面
- 目
- 鼻
- 口唇
- 舌
- 齒
- 鬚髮
- 附擬補內外因第九六淫方
- 陰淫、上下厥逆、中外寒慄
- 陽淫、狂譫煩渴、血泄浸淫
- 風淫、肢廢毛落、漐習瘛瘲
- 雨淫、腹滿腫脹、腸鳴濡瀉
- 晦淫、百合、狐惑、熱中臟燥